《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耙匀藶楸荆宰x為本”的教學理念已被教師接受,我以為“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不能為讀書而讀書,使讀停留在讀通、讀懂的表面層次上,而要扎扎實實地落實讀,注重讀的實效性。落實“讀”要做到“三要”,要有目的性、層次性,要有教師的指導,要積累并內(nèi)化運用。
一、要有目的性、層次性
閱讀教學中的讀要注重實效性,使學生的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獲,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使他們在一次次不同目的要求的讀中,把課文讀通、讀懂、讀深、讀透,讀中悟出情,讀中培養(yǎng)語感,讀中發(fā)展語言能力。
1.初讀觸情
初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做到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遇到難理解的詞語,能借助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意,大致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觸及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試問如果連課文都沒有讀通讀順,又何來讀懂課文有所感悟呢?當然,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可以作為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在家先把課文讀通讀順,教師一上課就可以采用先自由讀,再抽讀或開火車讀等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這樣一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2.細讀入情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再次讓學生讀書,可采用自由讀、小組讀、默讀等形式,運用邊讀邊思考的方法,動筆在讀過的文章上圈、點、批、注;在讀書過程中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疑難,提出疑問,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疑,這時教師再發(fā)揮主導作用,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圍繞這些問題師生展開討論,在深入閱讀中解決疑難,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由疑而悟。通過這樣的“讀”,使學生明白問題的所在。這種“讀”與“思”同步,“讀”與“情”相伴,使學生自然而然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景中,進一步領(lǐng)悟作者表達的意思。
3.精讀悟情
教學一篇課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字字句句細加揣摩。要抓住精要處、關(guān)鍵處,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抓住一兩個精彩的片斷,幾個動人的句子,甚至幾個精妙的詞和標點,引導學生細細琢磨,力求一課一得,長期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如《荷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薄叭绻堰@個‘冒’字換成‘長’字,意思有沒有變?可以替換嗎?”許多教師在教學這一段話時會這樣問。學生經(jīng)過對比揣摩就會發(fā)現(xiàn)“冒”字用得很精彩,恰到好處地將本是靜態(tài)的場景添入一絲靈動。又如教學《桂林山水》《花鐘》《鳥的天堂》等課文時,可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多媒體播放聲像圖片,使文中的景活現(xiàn)、事活化、人活脫,讓語言文字在學生的腦子里變成活的畫面,傳達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
二、要有教師的指導
“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并非光讓學生自己去讀,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積極引導、指導、誘導,使學生讀的目的性更明確,更有實效。如果只有學生的讀書實踐,沒有教師的組織引導和點撥,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閱讀教學。
1.范讀激情
小學生讀書還處在初步學習階段,他們面對陌生的課文內(nèi)容,一些生字、詞語、長句要讀正確,讀流利,少不了教師的幫助。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能準確傳情達意,把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以聲傳出,感染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
2.引讀導情
“以讀為本”,讓“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使讀有層次,離不開教師的導語、引讀。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文表達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使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在讀中自然流露。當然教師的導讀、引讀的方法除了用啟發(fā)性、描述性的語言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外,還可借助多媒體播放圖片、音像等手段讓學生從視覺、聽覺全方位感受課文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三、要積累并內(nèi)化運用
1.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熟讀成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對課文中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片斷,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繪聲繪色地反復朗讀,抑揚頓挫地進行背誦。這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意韻,使學生充滿感情,提升學生的閱讀期待,而且使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
2.在復述中內(nèi)化語言
復述是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把聽到、讀到的材料表達出來的技能訓練。它有別于背誦,背誦是課文中語言材料的重現(xiàn),而復述則是對課文中原有的語言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再加工。例如教學《酸的和甜的》《狐貍和烏鴉》等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時,可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chǔ)上,繪聲繪色地復述表演故事,這樣不但幫助學生掌握積累了語言材料,同時還可以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規(guī)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在積累中運用語言
積累語言的目的是更好地運用語言。閱讀教學中,在以讀為主線的同時,還要以讀促寫,讓學生動筆寫一寫,如擴寫、續(xù)寫、仿寫、寫感受體驗,使寫成為讀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成為檢驗讀的實效性的最好方式。
總之,閱讀教學中只有把“讀”落到實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激情,讀中積累,讀中遷移運用,才是實現(xiàn)“以人為本,以讀為本”。◆(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縣富山鄉(xiāng)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黃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