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向?qū)W生介紹《愛心樹》,引導學生讀懂文字,觀察畫面,感受作品;
2.向?qū)W生介紹謝爾·希爾弗斯坦,激發(fā)學生閱讀相關(guān)作品的興趣;
3.教學生上網(wǎng)搜索信息,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
教學流程:
一、名言導入
1.師生對話交流后,展示莎士比亞名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p>
【設(shè)計意圖】只有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才能讓他們主動閱讀,愛上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二、聆聽故事
多媒體課件播放《愛心樹》全文,教師朗讀。
三、交流感受
1.整體感知:故事聽完了,此時此刻你能用一個詞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嗎?(感動、傷感、難過、生氣、溫馨、快樂……)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首要任務(wù)是培養(yǎng)學生讀懂文本的能力。無論學生理解文本深淺如何,收獲多少,教師都應(yīng)該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而不急于把自己的體驗強加于學生。只有教師放手了,學生才敢開口,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得到鍛煉。
2.引導讀文:“同學們,讀書是需要靜下心來、沉下心來的,下面就請你們沉下心來再次默讀這則故事,看看你的這種感受來自哪里?用筆把讓你特別有感觸的句子畫下來?!?/p>
3.學生交流:
課堂實錄片段一:感動
生:大樹說的話讓我感動。
師:請讀一讀大樹說的話。
生: “很抱歉,”大樹說,“我沒有錢。我只有樹葉和蘋果。把我的蘋果拿去吧,孩子,把它們拿到城里賣掉,你就會有錢,就會快活了。”
師:從大樹說的話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為了這個男孩,大樹愿意奉獻自己的一切。
師:這么說來大家是被大樹感動了,被大樹怎樣的精神感動了呢?
生: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說得好,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就是“The GivingTree”給予樹的意思。在這種不斷給予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大樹對男孩深沉濃烈的愛,因此,我們的譯者給它取了一個中文名字“愛心樹”。學到這,你想對大樹說點什么嗎?
生:大樹,你真了不起!
4.引導看圖:這本書和我們以前讀的書有些不同,不僅有文字,還有畫面,剛才有同學說故事也讓他感受到了傷感、難過,那么哪些畫面令你有這樣的感受呢?下面請你再次靜下心來,看看這些畫面,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課堂實錄片段二:傷感、難過
課件播放砍樹干的畫面或者老樹墩的畫面
師:為什么這個畫面讓你傷感?
生:我看到孩子把樹干都砍走了,大樹只剩下一個樹墩了,我覺得很難過。
師:是啊,那棵樹曾經(jīng)那樣茂盛、那樣美麗,可是現(xiàn)在什么都沒有了,真令人傷感!
生:我看到男孩抱著樹干就走,看也不看大樹一眼,我覺得很難過。
師:看來,大樹的無私奉獻,并沒有換來孩子的感激,令人傷感。
生:我看到地上有一把斧子,我能想象男孩用斧子砍樹的情景,大樹被砍斷時一定非常非常痛苦,所以我覺得很傷感。
師:現(xiàn)在,你們就是大樹,我就是那個男孩,為了能有一艘船航行到遠方,我舉起斧子狠狠地砍你們,當我砍下去時,請你喊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配樂)
生:啊,真痛!
生:啊,痛死我了!
師:告訴我,這是怎樣的一種痛啊?
生:是撕心裂肺的痛;
生:是鉆心的痛;
生:是痛徹心扉的痛;
師:這樣的情景怎不令人傷感、難過啊!
四、評價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大樹為男孩奉獻了一切,直到自己一無所有,卻還希望能給孩子點什么,那么你贊成大樹的這種做法嗎?對于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男孩,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設(shè)計意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引導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情節(jié),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閱讀的能力。
五、介紹作者
1.寫這個故事的人是一位美國作家,名叫“謝爾·希爾弗斯坦”,大家想了解這位天才藝術(shù)家嗎?咱們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來了解這位作家呢?
2.指導學生上網(wǎng)搜索作者的相關(guān)資料。
【設(shè)計意圖】通過一部作品讓學生喜歡一位作家,進而去閱讀這位作家更多的作品?!?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區(qū)教研室)□責任編輯:黃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