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綠色的自然,喜歡宇宙的造化。特別是綠蘿。
綠蘿很好養(yǎng),折上幾枝,放進(jìn)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擺在桌上,眼前一片綠意。爸爸在我們喬遷新居的時候,搬來一盆他在辦公室精心培植三年的綠蘿。
可讓人遺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幾乎就不再生長。
后來,我試著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和貝殼,原來在水中飄來飄去的根須似乎一下有了依托,它們使勁往下扎,把石子和貝殼緊緊纏住。
沒過多久,綠蘿就綠油油的,枝繁葉茂了。
我突然贊嘆:“貧瘠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生命的依托?!卑迅壤p住,吸取水分和營養(yǎng)才有了依托。而對于人來說,也只有把根緊緊地纏住,才會有能量去發(fā)展拼搏。
纏住品質(zhì)的根,人才能坦坦蕩蕩地存于世間。
一天中午,媽媽整理綠蘿,水里的根如亂麻一般,糾纏在一起。突然媽媽叫我,我走過去一看,目瞪口呆,那根竟穿透了用來裝飾的貝殼!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柔弱的根竟穿透了堅硬的貝殼。這是多么強大的一股生命力啊!
我被這情景震撼了。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家里這盆綠蘿,它教給我許許多多道理。
即使“眾人皆醉”也能“獨醒”,如蓮一般出淤泥而不染。若是根須無所寄托,人也只能隨風(fēng)飄散。只有把根牢牢地纏住,人才會有施展抱負(fù)的空間,有人格的底線,心靈的凈土。
植物的根有形,而人類的“根”卻是無形的。它從大腦中蔓延開來,深扎于“文化”這一肥沃的土壤中。從孔孟老莊的博大深邃,到秦漢《史記》的氣勢磅礴,從魏晉文人的建安風(fēng)骨,到唐宋詩歌的登峰造極……祖輩積淀下來難以數(shù)計的文化經(jīng)典,使當(dāng)代的我們得以扎定文化之根,撥開迷霧,明晰自己的信念。
收定,篤定,才有堅實的根。我們的根是“仁者兼濟天下”,我們的根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的根是“身為國而生,血為國而流”,我們的根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我們的根是“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看準(zhǔn)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人活在世上,總是要有些依托,才能發(fā)展。記住,我們的心,是有“根”的,這樣,我們的臂膀才有力。
(河北省唐??h冀東中學(xué))
指導(dǎo)教師:傅秀宏
要解讀某種形象的寓意或者象征義,首要的是先解決“形似”的問題。即通過描寫和記敘的手法,在具體事例或故事中梳理出該事物在“形”上的具體特點,好為后文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做好鋪墊,從而傳達(dá)出“神似”的宗旨。比如本文,一分為二地看,前半部分是著意地敘述綠蘿根的傳奇,后半部分是由此生發(fā)出的“根”文化的聯(lián)想和感想。在這里,“形似”是一個很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倘若處理不當(dāng),必然會架空后文的“神似”,而成為空談。另外,還需注意的一點是,“形似”的部分一定要剪裁得當(dāng),才能提煉出事物“神似”的精髓。
【適用話題】“根的啟示”、“生命的依托”、“____________,是生命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