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一出售錢幣的攤點上,從上百枚北宋錢幣中,發(fā)現(xiàn)了一枚“宣和通寶”背“陜”御書錢(見圖)。這枚御書錢,保存完好,銹色深沉,實屬“開門”。
“宣和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所鑄的年號錢。普通的錢文為隸、篆二體的對錢,字多變化,光背無文,有小平、折二和折三,版式相近者如大字窄緣、闊緣小字、長“宣”、闊“宣”、楷“宣”、方冠“宣”、大冠“宣”、肥一“宣”,楷“通”、省“通”,闊“和”、扁“和”、長禾“和”、斜禾“和”,短“寶”、長“寶”、離“寶”、巨頭“寶”、圓貝“寶”、長足“寶”、開足“寶”、正足“寶”,以及隔輪、面星等數(shù)十種。以小平錢美制者居多,折二、折三少佳品。除了錢文隸、篆二體的對錢外,還有一種便是筆者發(fā)現(xiàn)的這種背“陜”的“宣和通寶”御書錢。
御書錢,是指錢文由皇帝親筆題寫的古錢。在北宋時期,御書錢曾一度流行,如宋太宗趙光義,就親書“淳化元寶”的錢文。宋徽宗趙佶,據(jù)說親書了“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宣和通寶”等錢。由于宋徽宗趙佶以楷書為本,獨創(chuàng)了一種書體,自稱“瘦金書”,故所書錢文,筆畫俊逸挺拔,揮灑自如,不拘一格,剛健有力,有“鐵線銀鉤”之稱,亦稱“鐵線書”。因此,御書“宣和通寶”之錢文,便是這種“鐵線銀鉤”的“瘦金書”。
這種背“陜”的“宣和通寶”御書錢,用青銅鑄造,直徑2.4厘米,重4.1克。邊廓、穿廓規(guī)整。面文“宣和通寶”四字,上、下、右、左直讀;背文“陜”字,在穿上。面文和背文均為“瘦金書”,是宋徽宗趙佶御筆親書,鐵線銀鉤,別有情趣。
這枚背“陜”的“宣和通寶”御書錢,未入過土,為傳世品,有深沉的紅銹夾雜綠銹,包漿自然,是北宋錢幣中值得收藏的、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一種錢幣。
(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