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陶瓷的早期產(chǎn)品中,有一類盛行于三國西晉時期的瓷器——堆塑罐,亦被稱為“谷倉”。“魂瓶”、“神亭”、“塔式罐”、“佛寺罐”等。
堆塑罐最繁盛的階段是厚葬風(fēng)極度流行的三國西晉時期,而此期的瓷質(zhì)明器又以越窯燒造的青瓷制品最為精美。越窯早期堆塑罐的裝飾題材主要有人物、動物、建筑三大類。亭臺樓閣與人物組合,是堆塑罐運用最多的裝飾題材。
筆者收藏的越窯青瓷堆塑罐(圖1),高44厘米,底徑18厘米,腹徑28厘米。罐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中央為大罐口,頸部周圍附四個小罐和飛鳥燕子(圖2)。燕子古稱玄鳥。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因此燕子是吉祥之鳥。而堆塑飛鳥群集倉頂?shù)膲延^場面,恰似陸機《太白吟》中描寫的“神房集百靈”。 同時飛鳥也被視作溝通人類與天神的重要信使,并被幻想成能夠充當(dāng)攜帶死者靈魂升入天國的角色。頸下部堆塑有廡殿式門樓,戧角飛翹,瓦楞清晰,三層樓有門柱支撐。底層門柱兩側(cè)則各立狗、鹿兩只,分別代表“御兇”和“厚祿”。狗是古人狩獵過程中的重要幫手,也是遠古時代人們重要的崇拜圖騰之一,《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有神犬盤瓠的故事。鹿又被古人視為珍貴的仙僧,《楚辭·哀時命》中就有仙人騎白鹿的說法,白鹿既可供仙人騎乘在天上自由來往,反過來也可以把人載入仙境。左右側(cè)堆塑樂手和舞手數(shù)人,俑高鼻深目,為胡人形象,他們或奏樂歌舞,或耍雜技,姿態(tài)各異,造型生動,表現(xiàn)出西域文化對吳越之地的滲透。
罐體弧腹平底。腹部貼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羽人騎馬、羽人神獸、神仙騎獸、雙頭鳥、佛像等共十八個圖像,反映出當(dāng)時江南士族地主、官僚貴族對富貴享樂的向往和對長生不死的追求。雙頭鳥,也名共命鳥,《佛本行集經(jīng)》載其故事云;往昔雪山有二頭鳥,一頭名叫迦樓茶,一頭名叫優(yōu)婆迦嘍茶?!栋浲咏?jīng)》云此鳥為雙人面,而共一鳥身,故心亦為二,能發(fā)妙音。在古代犍陀羅地區(qū)的塔克西垃·希爾卡普發(fā)掘的佛寺基壇上,發(fā)現(xiàn)有雙頭鷲的形象,這只雙頭鷲雕刻于佛寺基壇部的裝飾性拱門上,其意無疑應(yīng)是佛經(jīng)中的共命鳥。克孜爾石窟第28窟天井中部壁畫上,可看到日天、風(fēng)神和飛行的天人等等,內(nèi)中也有共命鳥的形象。此件堆塑罐貼塑的兩尊佛像的式樣(圖3),呈坐姿,且頭上有肉髻和圓光,身披通肩服,趺坐下為蓮花和獅子,拱手置于胸前,其造型應(yīng)是較傾向于秣菟羅式,但也融合了若干犍陀羅特征。此罐上的共命鳥和佛像造型應(yīng)是佛教傳入江南的一個較早時期的重要證物。
歲月的湍流每每將古昔的事物沖得無影無蹤。然而在不朽的青瓷上,卻永恒地向世人展示著那久遠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時代…… (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