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你最大的“敵人”嗎?
作文江湖讓你感嘆深不可測嗎?
來吧,跟著“作文大俠”曾老怪修煉史上最輕松的作文絕招,笑傲作文江湖吧!
前三期我們講了如何借鑒《小蝌蚪找媽媽》,同學們像炸了窩的麻雀,開心得不行:“‘一次次地問’這招兒還真是又好玩,又好用,又不費工夫?!焙芏嗬蠋熀图议L也特興奮,大家不停地問:“還有嗎?還有嗎?除了《小蝌蚪找媽媽》外,還有別的童話可發(fā)揮,還有別的思路可借鑒嗎?”
嘿嘿,當然有!
但凡著名一點的童話,都是可以借鑒的。名人名篇嘛,絕非浪得虛名。遠的不說,就說所有讀書人都熟悉的《小馬過河》吧!讓我們先讀讀原文——
小馬過河
小馬和媽媽住在綠草茵茵、十分美麗的小河邊。除了媽媽過河給河對岸的村子送糧食的時候,他總是跟隨在媽媽的身邊,寸步不離。他過得很快樂。時光飛快地過去了。
有一天,媽媽把小馬叫到身邊,說:“小馬,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做事了。今天,你把這袋糧食送到河對岸的村子里去吧。”
小馬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他馱著糧食飛快地來到了小河邊??墒?,河上沒有橋,只能自己蹚過去,但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猶豫中的小馬一抬頭,看見了正在不遠處吃草的牛伯伯。小馬趕緊跑過去問道:“牛伯伯,您知道那河里的水深不深呀?”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體,笑著說:“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毙●R高興地跑回河邊,準備蹚過河去。
他剛一邁腿,忽然聽見一個聲音說:“小馬,小馬,別下去,這河可深啦?!毙●R低頭一看,原來是小松鼠。小松鼠翹著漂亮的尾巴,睜著圓圓的眼睛,很認真地說:“前兩天我的一個伙伴不小心掉進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毙●R一聽,沒主意了。牛伯伯說河水淺,小松鼠說河水深,這可怎么辦呀?他只好回去問媽媽。
媽媽老遠地就看見小馬低著頭馱著糧食回來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難了,就迎過去問小馬。小馬哭著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話告訴了媽媽。媽媽安慰小馬說:“沒關系,咱們一起去看看吧?!?/p>
小馬和媽媽又一次來到河邊,媽媽這回讓小馬自己去試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馬小心地試探著,一步一步地蹚過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沒有牛伯伯說的那么淺,也沒有小松鼠說的那么深,只有自己親自試過才知道。
小馬深情地向媽媽望了一眼,感激地說:“謝謝您,好媽媽。”然后,轉頭向村子跑去。他今天特別高興。
這篇《小馬過河》,除了開頭說了幾句“小馬同學的幸福生活”外,剩下的就是“一次次地要(要求、請求等)和勸(鼓勵、勸阻等)”了!
馬媽媽讓小馬同學做點事(過河),旁人不是勸進(馬媽媽有意的鼓勵,牛伯伯無意的鼓勵),就是勸退(松鼠妹妹明確反對),這下,小馬同學就為難了,這事到底做得做不得呀?小馬過河的故事,也就在這“一次次地要和勸”中講述了出來。唉,人多嘴雜,做點事真難!
哈哈,這種“一次次地要和勸”的素材,在平時是不是很多啊?
一位同學馬上就跳起來說:“這事太多了,在我自己身上就有好多呢。我讀一年級時,看見鄰居小哥哥數學書上的乘法符號、算式,還有聽到他背《乘法口訣表》,我就想:乘法是不是很難啊?我不要長大,不要讀二年級。當我真讀到了二年級,學了乘法,發(fā)現一點也不難啊,挺好學的。我讀二年級時,看見鄰居小哥哥數學書上的除法符號、算式,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又突然覺得除法很難!心里又想了,我不要長大,我不要讀三年級,我不要學除法。當我真讀到了三年級,學了除法,卻發(fā)現其實一點也不難,也挺好學的。后來,我就想,是不是好多東西都是這樣,看起來很難,真做起來,卻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呢?小馬是被松鼠嚇的,我是被自己嚇的。我也可以寫篇《小剛學數學》啦!”
另一位平時很靦腆的女生,也有了感覺,舉手說道:“我也有一件事。我小時候身體比較弱,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在操場站隊聽報告,站了一會兒,我就暈倒啦。所以,爸媽總是囑咐我,不要去打籃球、排球,我身體弱,撞不過別人;我力氣小,搶不過他們。我呢,也就真的躲著球場走,心想,我可玩不好這個!有一次,我剛進校門,就有一個排球飛到我面前。原來,是校排球隊在操場上練球,隊員們扣球時墊飛過來的。他們看見我在球旁邊,也沒來追球,就遠遠地沖我喊‘幫忙打過來’。我本想雙手抱球扔給他們,可不知是怎么搞的,我就像他們平時打球那樣,把球往上一拋,然后用手掌把球擊了過去。沒想到的是,球飛得很高很遠,我也開心得不行。原來,排球這么輕,這么好打,我也能打那么遠。我這事,不是也和小馬過河一樣嗎?先是家長嚇唬我,后來是我自己嚇唬自己,最后是排球隊隊員在無意中鼓勵了我(因為在他們腦海里,根本就沒有我不行的概念)。我也和小馬一樣,通過這件事,感覺到無論什么事,是難還是易,都要自己嘗試一下,才能知道真正的結果。我也可以寫篇《小紅打球》啦?!?/p>
嘿嘿,看來,關于“一次次地要和勸”,大家都有很多話要說。套用一句歌詞,就叫:“故事很多,都曾經有過?!睂懴聛?,給我讀,你說如何?
因為經歷的故事多,于是,國內外的作家們也紛紛效仿,有意無意地按“一次次地要和勸”這樣的思路,寫了不少文章。
這種文章多到什么程度呢?
那天,老怪我隨手翻了翻各版本的語文課本,哈哈,結果發(fā)現,無論任何版本、任何年級,幾乎都有一篇以上的“一次次地要和勸”的課文。這種思路結構,在寫人、記事、狀物等文章中用得特別多(寫景的文章好像不太好用這種結構)。試舉三例(版面有限,請大家自己對照課文)——
例一《藍色的樹葉》
文章類型:寫人
文章主題:小氣鬼不愿意借鉛筆的故事
展開思路: 一次次地要和勸
一要:把你的綠鉛筆借給我用,行嗎?
一勸:我還沒畫完呢。
二要:你畫完了,現在可以借給我了吧?
二勸:我怕你把筆尖弄斷了。
三要:(如果借給我用)我會小心的!
三勸:哇,你還要畫小草啊?
實際效果:不過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給就是了。可是,林園園偏偏有點小氣,面對李麗一次次的“要”(借綠鉛筆),心里那個不情愿哦,又不好明說,于是,就明里暗里地推辭(算是勸退吧)。作者不再多寫其他,單把李麗和林園園之間的“一次次地要和勸(推辭)”挑出來,濃墨重彩地描寫。通過這“三要三勸”,把林園園的小氣刻畫得淋漓盡致!
讀到這里,還有一些同學說,這樣的事情我以前也遇到過呀,可我怎么寫不出來呢?嘿嘿,這也不能怪你。以前,你不是不知道“一次次地要和勸”這種思路結構么?
例二《扁鵲治病》
文章類型:記事
文章主題:扁鵲給蔡桓公看病的故事
展開思路:一次次地要和勸
一要:皮膚有小病,不治會向體內發(fā)展。
一勸(拒絕):我沒病,老扁你沒事找事。
二要:病已到皮肉,不治還會加深。
二勸(拒絕):根本不理睬老扁。
三要:病已到腸胃,再不治后果就嚴重啦。
三勸(拒絕):非常不高興。
四要:蔡桓公要扁鵲來給自己治病!(注意:“要”的人變了!)
四勸(拒絕):扁鵲出國了。(雖然老扁也算專家一個,可無論多有名,在蔡桓公那兒也不過是草民一個。所以,扁大名醫(yī)的拒絕不能像老蔡那么霸道,也不能把不快擺在臉面上和言語中。于是,惹不起,躲得起,扁大名醫(yī)只有出國一條路了…… 唉,遇到蔡桓公這么個既愚昧又霸道的國王,一代名醫(yī)也只能以這種方式推辭了!)
實際效果:這文章都千古流傳了,你說效果好不好?!
例三《媽媽的賬單》
文章類型:記事
文章主題:小彼得向媽媽要賬的故事
展開思路:一次次地要和勸
一次次地要:用賬單的形式集中要;
一次次地勸:也用賬單的形式集中勸。
實際效果:讀完這篇文章,不禁讓人哈哈大笑。彼得小朋友不愧是商人的孩子,連向媽媽要錢都做得那么專業(yè)、那么“有素”!不過,彼得媽媽更不愧是商人的太太,她做得更妙!要拒絕(算是勸退吧)兒子的要求,還要不傷和氣,并且能起到教育作用,同時讓兒子心服口服……這么艱巨的任務,她卻舉重若輕,用一張商人的“零付費賬單”就解決了問題。彼得的“要”,真是太強了;彼得媽媽的“勸”,也真是太牛了。姜,還是老的辣!
“一次次地要和勸”,這樣的思路結構很有表現力吧?!
1.各版本《語文》課本,不論年級,不論學期,每冊都有一篇以上這樣“一次次地要和勸”的課文!
2.這些“一次次地要和勸”的課文,涵蓋了寫人、記事、狀物等文章!
3.用“一次次地要和勸”的思路結構作文,只要有材料,就可以很輕松地寫出精彩文章,而且這些文章精彩紛呈,風格迥異,不會千篇一律!
4.寫景的作文,能否借鑒這種思路結構呢?課文中沒有,不等于寫不出哦,同學們可以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