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7年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一帶發(fā)掘出上了一對蚌塑龍虎,距今大約6000年,堪稱為“中華第一虎”,其后河南歷代關(guān)于虎造型的青銅、玉雕、石刻、陶瓷、繪畫更是屢見不鮮。本文就洛陽地區(qū)一些有關(guān)虎的文物擇其精要,介紹給讀者。
西周。長16.5厘米,寬3.8廈米。1964年10月22日洛陽北窯家村出土?;閳A雕,曲腿爬臥、行背微隆,尾粗壯,尾尖上卷,身部紋飾柔和自然,背和腹部陰刻平行波折以表現(xiàn)虎身的條狀斑紋?;㈩^下垂,豎耳,咧口露出利齒,作張口欲食狀。從嘴部及尾部穿孔看,此虎形玉飾可佩帶。玉為青玉質(zhì),上半部有黑色雜質(zhì),工匠恰是利用了玉質(zhì)本身色調(diào),使虎身虎背自然區(qū)分,色澤組合可謂天衣無縫,充分表現(xiàn)了西周玉雕工藝的高度發(fā)達水平。
戰(zhàn)國。長16.3厘米。1988年曼月5日洛陽百貨公司宿舍樓出土。短胡,弧刃,援中為淺凹槽,上飾“S”形紋飾,下有橢圓形銎,上飾連貝紋帶。內(nèi)部為一臥虎形象,虎口銜援后部,前爪扶銎,曲身長卷尾,造型生動自然,構(gòu)思巧妙。在兵器上出現(xiàn)虎的造型更增加了兵器本身勇猛、兇狠之感,同樣也會加強軍人必勝信心。
戰(zhàn)國。長2.2厘米,寬1.7厘米。1992年12月洛陽針織廠出土。白色玉質(zhì),有黃斑,質(zhì)地半透明。扁平體,整體呈一躍虎形態(tài),虎四足前躍后蹬,回首張望,口部閉合,造型恬靜,小巧大方。整體以陰線刻畫,身琢卷云紋,寥寥數(shù)刀,給人一種惟妙惟肖的藝術(shù)效果。
西漢。長128厘米,寬52.5厘米,厚14.5厘米。1984年洛陽博物館采集。磚為長方形,上下兩邊飾勾連云紋,凸線菱形紋,磚體中間為主題紋飾騎馬射虎圖案。圖案上三騎兵問以二猛虎一字排開,騎兵騎馬飛奔向前,頭戴盔,盔頂插有羽毛,作搭箭回身射虎形象,兩虎昂首挺胸,左前爪抬起似奮力反抗,表現(xiàn)出虎桀鴛不馴的性格。
西漢。通高22厘米,底徑11.9厘米。1953年8月洛陽金谷園出土。上部為博山,雕刻有人物、龍蛇和虎豹等動物,下部為圓盤,全器涂白粉地,繪紅、黑、綠等彩繪。爐身處虎的塑造完全失去了威猛形象,像是一只調(diào)皮可愛的小虎。肩胛處生有白色小翼,全身多處圓形裝飾,后背上搭有一條粗壯的蛇,它卻好似視而不見,兩前爪撲抓住一獸的后腿,面帶笑容,沒有捕食的兇狠,完全是一幅嬉戲玩鬧的姿態(tài)。
東漢。直徑12.6厘米。1957年6月洛陽儲運站出土。鏡作圓形。鏡背大圓鈕,圓鈕座。座外浮雕一龍一虎對峙,龍虎昂首張口,曲頸盤繞,后軀壓于鈕下。肢尾外露。其外為銘文和射線紋各一周。寬鏡緣上為兩周鋸由紋且以弦紋為隔,夾飾一周波折紋,圖案為高浮雕形式,形象刻畫得生動傳神。龍虎對峙圖案常見于東漢中晚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虎和龍是齊名的,龍是天上的神獸,虎是地上的神獸,古人也經(jīng)常拿龍和虎相提并論,如“龍虎相爭。兩敗俱傷”,說明在古人眼里龍和虎是一樣的,由此可見虎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西晉。高9.5厘米,直徑22厘米。1985年7月偃師市南蔡莊鄉(xiāng)南蔡莊磚廠出土。虎作蟠臥狀,前肢肩胛兩側(cè)有翼,長尾上卷,脊背隆起,中間一圓孔,供插柱狀物用?;㈩^向前平伸,圓睜雙目,張口呲齒,形似發(fā)現(xiàn)獵物馬上就要向上騰撲一樣。
唐代。直徑16厘米。1986年2月洛陽采集。鏡作圓形,圓鈕,圍鈕飾葵花紋一周,放射紋一周,主題紋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間飾花草。此虎呈奔跑跳躍姿態(tài),虎體健壯,圓目張嘴,肩胛處雙翼已隨虎的奔躍而展開,線條流暢自然,動感十足。
唐代。高41.5厘米。2001年偃師市前杜樓磚廠唐墓出土。俑頭戴虎頭盔(兜鍪),護耳護頂。身穿明光鎧,肩披護膊,胸部兩側(cè)各有圓護,下著寬口禱。俑頭部被整個包容在虎口內(nèi),而俑面部也刻畫得如猛虎一般,眉頭緊蹙,雙目圓睜,咧嘴露齒,極具威嚴。整體設(shè)計使俑面和虎頭盔有機組合在一起,顯得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古時,人們常形容勇猛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為虎將,如三國時期的關(guān)、張、趙、馬、黃就被譽為五虎上將。這件武士俑從形象上正是表達了勇敢和堅強的軍人形象,而虎頭盔已演化為虎頭帽,至今仍被我國民間流傳。
宋代。長33厘米,寬12厘米,高13厘米。1977年8月20日洛陽玻璃廠采集,整體塑成一臥虎形狀,虎背為枕面?;仨樁P,身有黑褐斑紋,貼耳抬眼,就像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未成年虎,招人喜愛。睡虎枕意為強壯結(jié)實,平安吉祥,此習(xí)俗也已延續(xù)至今。
宋代。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2.5厘米。1983年10月洛陽市采集。腰圓形,施白釉,枕面為珍珠地,圍以花草,中間一猛虎圖案。此虎看上去剛勁雄健,如下山猛虎,額上類似“王”字三橫清晰可見,其形象正如詩中所說:“天涯此路盡雨風(fēng),廣恩天下念眾生。麒麟蒙光祥瑞聚,猛虎下山野狼驚?!?/p>
從以上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于虎的喜愛,形象也被描繪得姿態(tài)各異、豐富多彩:或恬靜、或威武、或嬉戲、或兇狠……無不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它們走進生活,出現(xiàn)在日常用品乃至武器中,這不正是表達了人們期盼安寧與祥和生活的美好愿望嗎?在民間,至今仍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虎的習(xí)俗,期盼孩子能茁壯成長就稱為“虎子”或“虎妞”;虎畫被掛在墻上對著大門用以祈福求安;兒童戴虎頭帽,穿虎頭鞋,睡虎頭枕以示辟邪和強壯。在文學(xué)、雕塑、繪畫、戲曲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說、神話等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領(lǐng)域中,虎的形象更是無所不在?;⑽幕诿耖g,更深深植根于民間,它富有強大的生命力,數(shù)千年來永不窮竭、久盛不衰,而這些傳統(tǒng)無不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