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11月28日辭世,中國文物界、收藏界、學術(shù)界痛失大家。翻檢出王世襄先生的手札捧讀,領(lǐng)略到大家的謙恭和低調(diào)。
王世襄先生在2007出版的《儷松居長物志——自珍集》一書的“自序”開篇說:“人或稱為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對曰:‘實不敢當!實不敢當!’古代名家,姑置勿論。近現(xiàn)代允稱收藏家者,如朱翼庵先生之于碑帖,朱桂辛先生之于絲繡,張伯駒先生之于書畫,周叔弢先生之于古籍,學識之外,更雄于資財。以我之家庭背景、個人經(jīng)歷,實不具備收藏家條件。此集所錄,除舅父、先慈所作書畫及師友賜贈翰墨文物外,大都掇拾于攤肆,訪尋于舊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自難有重器劇跡。在收藏家心目中,不過敝帚耳。而我珍之,豈不正合‘敝帚自珍’一語?!币陨纤?,王世襄表達了自己有別于其他收藏大家,所有收藏只是“敝帚自珍”,充分反映了王先生的平民情結(jié)。
王世襄,號暢安,1914年生于北京,福建福州人。王世襄出身書香門第,小學至高中就讀北京美國學校,1941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1943年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1945年任南京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qū)助理代表,1947年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1948年赴美國、加拿大考察博物館,后拒絕弗利爾美術(shù)館、匹茲堡大學的聘請,回故宮博物院任古物館科長及陳列部主任?!叭濉边\動中蒙冤被審查十個月后令其自謀出路。1953年任中國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1961年在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講授《中國家具風格史》。1962年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shù)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平反后任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1986年被聘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199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王世襄先生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涉獵甚廣,書畫、雕塑、烹飪、建筑、古琴、家具、玩具、銅爐等無所不通,其著作頗豐,先后有《中國畫論研究》《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珍賞》《中國古代漆器》和《清代匠作則例》(八卷)等出版。筆者藏有一通王世襄先生的手札,即是他在寫作《清代匠作則例》期間寫給中國文物研究所姜佩文、王振鐸、王輝三位所長的,試錄如下。
姜佩文、王振鐸、王輝三位所長:
近兩年來,世襄曾著手匯編清代工匠則例,這批材料大約散見在七十多種則例中,范圍涉及建筑及工藝美術(shù)等方面,共計有四十個匠作,約二百萬字,書名暫定為《清代匠作則例匯編》。編輯的辦法是將同作的材料匯錄編排,逐條編號,每作前有簡略的說明。待全書編成,卷首加一篇總說明及采用則例提要,卷末附總索引,使其成為一種資料工具書。目前已編成十個作,約占全書工作量三分之一,今后擬用業(yè)余時間,將它編完。
函陳個人想法,請求領(lǐng)導上同意,倘認為尚屬可行,擬請開介紹信一封,以便與謄印社進行聯(lián)系。謹此函請。
并致
敬禮
王世襄謹上
十二月廿日
《清代匠作則例》是八卷本的巨著,然而我們從王世襄先生給中國文物研究所的三位領(lǐng)導的信函中卻能讀出王世襄先生的低調(diào)與謙遜。信是通過原文化部聯(lián)絡員羅歌同志轉(zhuǎn)呈的。在信的開端,王世襄先生以傳統(tǒng)的尺牘格式將姜佩文所長名字居中,王振鐸、王輝兩位所長分列左右,充分體現(xiàn)對三位“領(lǐng)導”的尊敬。信中,王世襄先生用簡練而準確的語言報告了自己正在做的“匯編”清代工匠則例工作,“匯編”的范圍、體例、成書的字數(shù)、書名及成書后的用途是“一種資料工具書”。并說明書的進展情況以及今后的打算是“擬用業(yè)余時間將它編完”。最后在征求“領(lǐng)導上同意”的情況下,要求“開介紹信一封,以便與謄印社進行聯(lián)系?!?/p>
其實,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王世襄先生就曾在由朱啟鈐創(chuàng)辦、梁思成主持的營造學社任研究員,開始隨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等研究古建筑,耳濡目染和親身的野外調(diào)查實踐,使王世襄先生積累了豐富的建筑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2000年,《清代匠作則例》這部有關(guān)建筑、營造并涉及清代社會諸多方面的重要文獻的一、二卷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并贏得了學術(shù)界的好評。后來,中國書店出版社又予再版,同樣是好評如潮。
王世襄先生一生坎坷,但他苦中尋樂,被稱為“京城第一大玩家”。但他玩物不喪志,在收藏中發(fā)現(xiàn),在收藏中研究,積累文化知識,著書立說啟迪后人,尤其是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公認。而他在獲得了荷蘭王國“克勞斯親王獎最高榮譽獎”10萬歐元獎金后,低調(diào)的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卻將全部獎金捐給了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學”。
王世襄先生人生95年,德高望重,且交友眾多,桃李天下,生前卻留下遺愿:去世后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家中不設靈堂。其遺體已于作古第二天上午火化,王世襄先生與世人低調(diào)告別,卻留下了大家的風范。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