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2006年下半年在山東一泉家處收藏到一枚“慶應(yīng)通寶”背“京江究之府以貳枚當壹朱”闊緣火錢,該泉生坑,紅锏質(zhì),直徑43毫米,穿徑8毫米,厚2.5毫米,重約20克,屬狹穿型折五十大錢。
筆者剛收集到該泉時,還以為是一枚遼金時代的銅錢,回家后翻閱了幾本泉譜均無記載,就連外國的一些泉譜工具書籍也難尋其蹤,一時感到很困惑。后來翻了幾本早年《收藏》雜志,得知是一枚早期日本天皇年號錢,有多種版別存世,均為試鑄樣幣,不僅在中國,在日本國內(nèi)也是屬于一種比較珍貴的錢幣。去年在上海,筆者在網(wǎng)上也見過“慶應(yīng)通寶”其他版式錢幣,如貴刊2009年第10期第102頁刊發(fā)寧夏楊學(xué)禮君撰寫的《日本“慶應(yīng)通寶”背“貳百”賞析》一文中的錢幣,也是屬于江戶幕府還政于日本天皇后所鑄行的一種試制幣之一。
筆者收藏的這枚日本“慶應(yīng)通寶”錢與楊先生收藏的慶應(yīng)錢乃同一個品種,而不同于一個版別錢。四個錢文除了頭一個“慶”字有點相似外,其余三字明顯差異很大?!皯?yīng)”字前者為不斷筆“廣”,后者為斷筆“廣”;“通”字前者為閉口通,后者為開口通。走之底也不一樣,“寶”字差異更大,前者的貝部人字撇與捺筆又斜又長,后者則短小端正。而背面的紀值就更不一樣了,“京”應(yīng)該表示鑄于日本國“東京”都,“江究之府”是日本人名或一個朝代家族名稱,“壹朱”這個“朱”字應(yīng)為“銖”字的簡化寫法。
日本國早期貨幣均采用我國古代雕母翻砂技術(shù)鑄造而成,由于受到漢字的深遠影響,錢幣的文字大部分也采用漢文鑄行。某些漢文雖也簡化了筆劃,但基本還是按漢字筆劃寫的,我們從這砦開本國占錢幣上的文字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的。
該泉錢文飄逸雄勁,包漿老、銹色占,錢體周整,古色古香,乃一品開見山之珍泉。該泉是怎么流入中國呢?對于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是通過貿(mào)易流進,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該泉屬試鑄品,在日本國內(nèi)就足稀罕物,不可能是通過貿(mào)易渠道流入的,而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幾本軍人帶著它一起踏上國大陸參加侵華戰(zhàn)爭,后因某種原因遺落異國他鄉(xiāng)。筆者贊同后一種說法,有可能是原持幣者戰(zhàn)死中國后遺落之物,這種可能性比較大,“戰(zhàn)爭之物”比“貿(mào)易之物”更有說服力。這是個值得我們廣大炎黃子孫,尤其是集幣收藏家共同關(guān)注和探討的問題,希望大家一起來研究探討該泉的來路,共同揭開這枚頗有爭議的東瀛名泉的神秘而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