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花山水人物瓷觚
這件青花山水人物紋瓷觚高38.5厘米,口徑18厘米,系清代福建德化窯制品。
青花山水人物紋瓷觚造型仿商周青銅觚,呈大撇口,長頸,腹中部鼓凸,底足外撇,器型挺拔,器身上下以凸弦紋上飾如意云頭紋相隔,上下分別繪山水人物和瑞獸呈祥圖紋飾。
青花瓷觚上部畫面是一幅氣韻幽靜的山水人物畫:但見三五秀石散落在坡邊岸角,茅屋掩映于樹石之間,屋前方有兩位高士相對站立,作相互交談狀,給人以神清氣閑之感;遠處云霧彌漫,崗巒逶迤,亭臺樓閣為山巒樹林所環(huán)繞。作者運用了線描勾勒及濃淡渲染的手法,再現(xiàn)了一幅氣韻幽靜的山林僻境。面對此情此景,讓人忘卻了塵俗事務(wù)的煩惱,身心歸于寧靜,體驗著自然山川帶來的清新感受。
如果說這件青花瓷觚上部畫面布局自然、飽滿,那么下部分則顯得簡括、疏朗。麒麟為古人心目中的瑞獸,吉祥的象征,在作者的筆下,它似信手拈來,酣暢隨意,寥寥數(shù)筆,卻妙合自然,形神各具,粗放而有動感。瓷觚整個畫面其上下構(gòu)圖互相呼應(yīng),整體合一,相得益彰,給人以繁縟而不凌亂之美感,處處表現(xiàn)了一種平安、吉祥的意境。
這件青花山水人物瓷觚通體施乳白釉,細膩潔凈的白色中又微微泛青,青花色澤清亮,略閃蓯藍色,濃淡分明。畫面筆道勾勒清楚,筆墨豪放淋漓而收斂凝蓄,淡逸而不輕浮。其造型雖模仿商周銅觚形制,但形體軒昂,給人以穩(wěn)重勻稱、器形規(guī)整、線條柔和之美感,與古樸的銅觚相比,另有一番典雅秀麗的韻味,具有異曲同工之精妙,使人觀之愛不釋手,是一件較為難得的德化青花瓷上乘之作。
二、青花福祿壽三星鳳尾尊
這件青花福祿壽三星鳳尾尊系清雍正年間福建德化窯制品。尊高37厘米,口徑21.5厘米,圈足直徑11厘米。撇口,底足下有“月記”款,為德化月記窯常見款識。
福祿壽三星鳳尾尊畫面分為兩大部分,其上下畫面被肩部的曲帶紋邊飾所分隔。上部畫面可見遠處重巒疊峰,近處綠樹扶疏,矮屋半掩,溪岸上有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少者駐足回首招呼,老者扶杖踽行,步履蹣跚……盡管人物形象渺小,僅以寥寥幾筆線條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卻形神具備,出神人化。畫面采用了連鉤帶染的中國水墨畫筆致,以傳統(tǒng)的瓷畫分水法繪出,濃淡相渲染,使整幅畫面富有立體感:遠山、近水、疏林、矮屋,鋪設(shè)和點染得超妙閑逸,顯得環(huán)境異常幽靜清新,表現(xiàn)出一種清淡恬靜、無拘無束的情趣,營造出一種寂寞虛空之中清逸雅致的意境。
如果說福祿壽三星鳳尾尊上部分的畫面以寫意技法見長,那么下部分的畫面則更多地側(cè)重于工筆技法的運用:在蒼松、野菊、竹子、怪石等的點綴襯托下,有四人聚在一處,但見一僮兒與福祿壽三星相對站立,作相互交談狀。人物外觀形象清秀俊逸,既慈祥和藹,又超凡脫俗。整個畫面把形神、情景、意趣這三個藝術(shù)的基本要素融為一體:三星系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星宿,代表了幸福、富有和健康長壽,畫面寓“四季平安,壽誕延年”之意。畫面工筆的運用借鑒了明清時期演義章回小說中的插圖和版畫技法,格調(diào)上具備了民間年畫的色彩。
這件青花三星鳳尾尊整體造型規(guī)整,尊體的弧線簡潔流暢,顯示出德化窯工精湛的拉坯手藝。其瓷土同樣淘煉精細,胎體堅致潔白,胎釉緊密,釉面呈青白色,鈷料呈色淡雅明麗。上下呼應(yīng)的構(gòu)圖,婉轉(zhuǎn)自如的運筆,濃淡適中的青花色調(diào),立意處理的畫面,洋溢著民間的生活氣息,極富自然淳樸之美,處處表現(xiàn)了一種安平、吉祥的深意,是一件匠心獨運的瓷繪佳作。紋,線條流暢優(yōu)美,而圖4則拘謹僵硬。
四、筆者對永樂和宜德的多種紋飾作過對比總結(jié).即使宜德刻意模仿永樂的紋飾,也往往難掩自己的特點。比如海水的浪花,永樂的與宣德的形態(tài)相近,但永樂的通常畫得細瘦,宣德的則多肥碩,圖4與圖1、2、3相比,各自的特點很明顯。又比如芙蓉花朵,永樂的與宜德的相似,都是圓形,重瓣,但永樂的外層花瓣稀少。多畫六瓣或七瓣,而宣德的密而多,多畫十余瓣。上面四個圖錄內(nèi)壁纏枝花蓮花側(cè)旁的圓形花朵即芙蓉花,永樂的圖1、2、3畫的是七瓣,宣德的圖4畫的是十瓣。此外,茶花花朵(上圖蓮花另一側(cè)的花朵)的花心也帶有永樂和宣德的各自特點。
五、耿寶昌先生在判斷圖3、4的朝代歸屬時,一定注意到了永樂和宜德的胎質(zhì)不同,大概宜德的刻意模仿者,不會連胎質(zhì)也刻意模仿。古陶瓷大家馮先銘在其主編的《中國陶瓷》一書中說:“永樂器如盤類,其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細,撫摸時有如糯米粉的感覺,這種細沙底的發(fā)現(xiàn),也是劃時代的。”(第480頁)又說:宣德大件器如天球瓶、大盤等,“凡底部露胎部位,或?qū)侔滋ド谢鹗t,或有一層淺紅色涂抹料?!?第488頁)正好上面四個圖錄原專著都有足底圖錄,看圖1、2、3的糙底,白而細膩,沒有紅色涂抹料,而圖4的糙底略顯粗,且有一層紅色涂抹料。
六、耿寶昌先生在判斷圖3和圖4的朝代歸屬時,一定也注意到了永樂和宣德瓷胎體的厚薄及工藝特點。馮先銘在其主編的《中國陶瓷》一書中說:“永樂瓷與宜德瓷相比,凡相同的器物,永樂簿,宜德厚,永樂輕,宜德重”又說:“凡真宜德青花大盤,圈足斷面,往往成倒梯形:墻內(nèi)斂,里墻歪斜,因此無法用手抓起?!彼膫€圖錄的口沿、足沿、足墻,的確如此。
七、從這四個盤的圖錄看,特別是盤心部分的瓜果紋,使用的當(dāng)是進口和國產(chǎn)混合青料,所以青花色調(diào)很一致。但古陶瓷界多認為永樂青料的研磨不如宣德的精細,且燒成溫度比宜德偏高,所以永樂青花瓷比宣德青花瓷褐斑和暈散更明顯??磮D3、4最為清楚,圖3盤心的大瓜褐斑明顯,大瓜上的白紋邊緣不整齊,說明暈散重;而圖4幾乎看不到褐斑,白紋齊整,幾乎無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