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印度在軍事領域動作頻頻,先是印度官員于8月11日宣稱要將本國最先進的可攜帶核武器的蘇-30MKI部署到中印邊境地區(qū),接著又于25日宣稱在中印邊境部署“烈火”-2導彈,8月27日,印度國防部長更是宣稱要在近期進行“烈火”-5“洲際導彈”的第一次試射。一時之間,關于印度主動進攻型武器戰(zhàn)略動態(tài)的消息滿天飛。但印度的彈道導彈究竟有幾個型號?射程究竟多遠?精確度究竟多高?許多人卻充滿疑團,而這一切,似乎都和印度在戰(zhàn)略力量研制方面的不確定性相關。
從研制的時間方面來說,印度是一個發(fā)展很落后的國家,盡管印度國父尼赫魯宣稱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但印度開始研制彈道導彈的時間是1983年,距離印度建國已經過去了36年(印度1947年建國)。而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印度的國際環(huán)境相對中國而言很不錯,但由于基礎工業(yè)薄弱以及印度問題纏身的國防工業(yè)研究體制,使得其彈道導彈事業(yè)從表面上看進展很快,但實際卻漏洞百出,一個個“巨大”的成就,都未能經得起實踐的殘酷檢驗。當然,推動印度戰(zhàn)略導彈迅速發(fā)展還有一個原因,即與巴基斯坦的緊張局勢以及1998年印度核試驗的成功,這些都促進了印度彈道導彈工業(yè)的加速發(fā)展。目前,印度擁有兩個系列的彈道導彈,其中一個就是“大地”(普利特里)系列的戰(zhàn)術導彈,而另一個就是印度引以為傲,并頻頻試射的“烈火”系列戰(zhàn)略導彈。
“大地”系列:性能僅僅相當于過時的“飛毛腿”
“大地”系列彈道導彈,屬于戰(zhàn)術級別,因為其基本型號如“大地150”,即“大地”1型,射程才150千米,而“大地250”,即大地2型,射程為250千米,由于其導彈圓概率誤差大于250米,且采用液體燃料,盡管導彈威力巨大,但性能僅大致相當于兩伊戰(zhàn)爭中的蘇聯產“飛毛腿”導彈(現在一般講的“飛毛腿”導彈是指“飛毛腿”B型導彈,可裝860公斤炸藥,最大射程300公里,采用液體火箭發(fā)動機,圓周概率誤差為300公里時300米),而在射程提高后,由于基本技術參數沒變,導致導彈的威力大減,裝藥量由1000公斤下降到500公斤。據稱印度還在研制“大地”3型地地導彈,其射程提高到了450千米,而裝藥驟減至150公斤,圓周概率誤差高達450米。盡管“大地”系列導彈也采用車載方式(采用捷克制造的“太托拉”8×8系列車輛),但由于其燃料是高度腐蝕的液體燃料(“大地”3據說已經采用固體燃料),所以不但加注緩慢,也使得導彈的壽命只有5年,不過好處是該導彈極其便宜,每枚才70萬美元左右。印度曾經在2007年使用“普利特里”導彈作為導彈防御系統的模擬攻擊方,由于精度實在太差,測試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研制于1996年,2001年試射的“大地”2系列(“大地”1研制于1983年),居然還有裝備核武器的型號,并在2004年進行了試射。
另外,由于戰(zhàn)略導彈技術不過關,印度的“大地”系列導彈幾乎是“萬能彈”,肩負起了太多其他的使命,如“大地”導彈推出了其海軍型號,今年3月27日從印度2000多噸的“蘇坎亞”級護衛(wèi)艦上進行了試射,據稱射程為350千米。如果說有導彈上艦這種可能的話,那也應該是艦艇能肩負得起的導彈,但“大地”導彈長達9米,重達4.6噸,而本身射程僅僅350千米,則給人帶來了太多疑問:首先,這么近的射程,如果用來攻擊陸地目標,只能抵近攻擊,但這樣很容易被對方反擊;其次,“蘇坎亞”級護衛(wèi)艦噸位才2000噸,其遠洋適航性本身就很差,再加上如此沉重的導彈,必然導致其適航性更差,遭遇風浪時可能傾斜十分嚴重,發(fā)射導彈時雷達瞄準也會受影響,因為顛簸得太厲害,發(fā)射時也會對艦艇帶來危險,況且該導彈還是液體燃料,在大風大浪中灌注燃料危險性太高。所以,“大地”上艦,更多帶有實驗的色彩,戰(zhàn)斗力幾乎為零。
而在這之前的2007年,印度還曾利用“大地”3型導彈研制出了印度版本的潛射導彈——采用浮筒發(fā)射的K-15型導彈(還有一種說法是“烈火”1型導彈改進而來),該型導彈的射程為700公里,由于不是潛艇發(fā)射——印度目前還沒有國產的戰(zhàn)略核潛艇,且射程很有限,并且發(fā)射失敗,所以盡管印度政府宣稱成功,事實上距離真正的潛射導彈還很遙遠,相比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即中、美、俄、英、法的核潛艇隊伍,以及標準的潛射彈道導彈,印度的潛射導彈幾乎不具有任何意義!除非是用來對付鄰國,而眾所周知,潛射導彈更重要的使命,是完成二次核打擊任務,印度實難承受。
“烈火”系列:難肩負起印度戰(zhàn)略導彈的重任
“烈火”系列導彈的研制更慢,印度于1989年才試射成功了技術演示型“烈火”導彈,宣稱最大射程為2000千米,但并未發(fā)展成武器系統,到1995年就由于美國政府的壓力而暫停發(fā)展。直到1998年印度進行了“成功”的核試驗后,考慮到可能會出現“有彈無槍”的局面,印度政府才決定繼續(xù)研制“烈火”系列導彈,型號叫做“烈火”-2,射程宣稱是2000千米(該彈全長20米,重約16噸,據稱2010年9月底將試射的“烈火”-2改進型射程將達到3000公里,重量增加到17噸,長度也增加為21米)。之后才決定研制一款射程介于“大地”和“烈火”-2之間的型號——“烈火”-1型彈道導彈,射程為700千米,直徑1米,彈長12米,彈重12噸,從其射程來看,很明顯是針對其鄰國巴基斯坦。1999年,“烈火”-2首次試射,2002年,“烈火”-1型試射,兩型導彈都于2004年開始服役,但建造速度均很慢。到2009年時,印度曾在夜間試射一枚“烈火”-2失敗,服役4年之久的導彈,性能都如此不穩(wěn)定,實在令人汗顏。2010年,印度再次進行了試射,這一次成功了,但這顯然并不能證明該導彈性能穩(wěn)定了。
1999年,印度又開始研制射程3500千米的“烈火”_3型導彈,并于2006年試射,但試射失敗,2007年再次試射,印度政府宣稱試驗成功,但由于未公布試驗細節(jié),所以疑云重重。該彈直徑2米,長17米,重約50噸,彈頭約1.5噸。從參數上看,采用固體燃料的“烈火”-3型導彈體積過于龐大,重量也很大,居然比世界上最重的陸基機動導彈——俄羅斯的“白楊”-M還要重,所以只能采取鐵路機動的方式,不過由于配套設施不齊備,卻又做不到機動發(fā)射,只能算轉運車了。
就在“烈火”-3尚未穩(wěn)定的時候,印度居然宣稱要研制射程達到6000千米的“烈火”-4,不過這次尚未研制就失敗了,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國“殺手锏”型武器的“烈火”系列導彈,居然做不到全部國產化,尤其是關鍵的制導系統(這也是印度導彈精確度很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可想而知,一旦印度再次核試驗或者其他因素——比如和巴基斯坦的戰(zhàn)爭,導致別國對印度封鎖,印度的所謂戰(zhàn)略導彈只能癱瘓,一國如此重要的戰(zhàn)略產品都要進口,這表明印度的國防工業(yè)具有致命的缺點)。印度宣布研制“烈火”-4不久就沒了消息,只是因為其他國家拒絕向印度出口聚丙烯腈纖維,而這是制造洲際導彈彈頭防熱層不可或缺的材料(沒這材料,導彈在大氣層外就燒完了)。于是,原本豪言壯語的“烈火”-4幾乎成了流產型號,雖然印度宣稱其仍在研,但研到什么時候,大概和印度其它的國防產品一樣遙遙無期吧。為了降低國際社會的反對氣氛,印度政府于2007年宣布研制射程5000千米的“烈火”一5彈道導彈,3年后,終于宣稱要再次進行試射了,而且宣布試射的日期幾乎比原計劃提前了1年,讓人跌破眼鏡,也深深懷疑其能力,因為印度研制的武器一貫是進度大大拖后的,這一次提前,不知道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決心,還是為了給自己的部隊打氣。
2010年2月,就在“烈火”-3首次失敗4年后,印度再次進行了“烈火”-3的試射,這一次,印度政府宣布試驗成功,但可以預見的是,該型導彈性能穩(wěn)定并量產還需要一定的時日,這也是“烈火”-2而不是“烈火”-3要部署到中印邊境的原因,表明印度發(fā)展戰(zhàn)略武器近30年,其實仍缺乏克制其一直宣稱的對手——中國的能力。由此可以預見的是,“烈火”-5的定型與量產,肯定會需要更多的時間。
“陸基彈道導彈世界第四”是怎么回事?
“烈火”-5彈道導彈還沒有試射之前,印度就迫不及待地宣稱自己是世界第四強的陸基彈道導彈國家,那么,這個“第四”是怎么回事呢?洲際彈道導彈,美國有“民兵”ⅢA,俄羅斯有“白楊”M,中國有自己的型號,而原本有陸基彈道導彈的英、法兩國,由于受本國領土面積狹窄以及節(jié)約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放棄了自己的陸基彈道導彈以及配套的核武器,專心發(fā)展?;藨?zhàn)略力量,所以原本陸上五強的局面變成了三強,但這并不意味著英法戰(zhàn)略核力量的衰減,因為?;鶓?zhàn)略力量更隱蔽,所以打擊效果更好。而“烈火”-5彈道導彈射程只有5000公里,按照洲際導彈的國際標準,應該是8000公里以上,所以其只能算中程彈道導彈。另外,據許多媒體報道稱,印度的核試驗按照國際社會的標準,并不屬于成功的(爆炸當量太小),這也是為什么印度至今還在想方設法再次進行核試驗的原因。例如美印的核技術合作,曾簽訂協議規(guī)定一旦印度再次進行核試驗,美國將立即終止和印度的核合作,并且印度將歸還美國已獲得的核燃料、技術和設備,所以在2009年印度又想方設法和俄羅斯簽署了核技術方面的合作協議,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即使印度再次進行了核試驗,俄羅斯仍然要繼續(xù)為印度提供核燃料等。所以,印度的核彈頭到底有多大威力,很值得懷疑,那么可以再次推論,印度的陸基戰(zhàn)略力量“第四”多少都帶有鼓吹的成分,或者說,這所謂的“第四”,與前三的差距,實在太過于懸殊,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和中國較量的深長意味
印度的“大地”系列戰(zhàn)術導彈居然要攜帶核彈頭,目的很明確,自然是針對其“宿敵”——巴基斯坦,而印度的戰(zhàn)略導彈之路,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針對中國,不然無論是印度政府官員又或者媒體也不會在射程僅僅5000公里的導彈列入計劃后,就到處宣揚。2010年2月份,印度試射成功“烈火”-3后,印度國防部長的科學顧問薩拉斯瓦特在回答印度媒體中印兩國導彈的性能比較時,居然說“我們感覺我們導彈的打擊精度比中國導彈高”,顯然有給本國媒體掙面子的意味。另外,即使印度的導彈發(fā)展成績突出,借用印度和巴基斯坦長久以來的核競爭關系,印度具有了和中國對抗的資本,但是作為一個先行國,中國擁有更多的反制手段,而在導彈防御系統方面,號稱“投入很多”的印度也缺乏和中國競爭的實力。所以,印度的戰(zhàn)略力量發(fā)展,更有為本國打氣的意味。不過,中國從未和印度進行過軍備競賽,因為中國有更重要的戰(zhàn)略目標,而印度的幾乎全部心思,則是對抗中國,這也是其近期動作頻頻的原因,由此可能導致的“無賴行為”和“盲目沖動”同樣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