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杰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文學發(fā)展源于藝術的不懈求索
——讀張學軍《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探索》
孫俊杰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張學軍先生所著《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探索》(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是一部研究當代文學藝術探索的學術專著。該書對當代文學60年來藝術上的探索和變革進行了綜合考察。所謂藝術探索,當然屬于韋勒克所謂文學的“內部研究”,它離不開論者對文本的細讀、獨特的感悟和精到的評價。此書也正是從作家個案、具體文本出發(fā),展示了民族化的藝術實踐和改革年代的世相心態(tài),而且在宏觀的視野下,不僅以市井小說、散文化小說和尋根文學為對象,考察了對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繼承,更以先鋒小說和女性寫作的流變探討了對于西方現代文學的藝術借鑒,展現了當代文學藝術探索的整體風貌。
從第一、二章我們看到,論者所選擇論述的作家文本并非為耳熟能詳的名家名篇,如郭澄清、趙德發(fā)等作家,《商界》、《大上海沉沒》、《藍眼睛·黑眼睛》等作品。這可說是本書的第一個特色。舍棄了熟識的文本,選取未有定論的創(chuàng)作,需要一定的眼光和學術的勇氣。在民族化和大眾化道路上的出色實踐,是“文革”前十七年文學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孫犁、劉紹棠、叢維熙對于普通勞動人民人情美、人性美的書寫是其中的一個向度。從劉紹棠和叢維熙均曾師法于孫犁,文學成就、發(fā)展道路各異。論者對他們進行了橫向比較,指出他們之間的藝術承續(xù)與創(chuàng)新突圍,正是緣于囿于自我與自我“超越”的取舍不同。郭澄清的《大刀記》從另一個向度表現了人民的斗爭精神,以民族化的藝術創(chuàng)造,顯示出難以磨滅的藝術魅力。趙德發(fā)則是1990年代以后始引起關注的當代作家,其短篇小說有著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掘悲劇人生,為文“戚而能諧”的創(chuàng)作個性,繼承了《儒林外史》的傳統(tǒng)。從孫犁、郭澄清到趙德發(fā),由日常生活的詩意刻畫、階級斗爭到對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審視與生存困境的表現,同樣是民族化的藝術實踐,論者給我們展現出它的多維、曲折與不斷拓進的歷程。八九十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時期,改革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帶來了巨大深刻的變化,這不可能不反映在深具人文情懷的作家的筆下。論者依時間順序選取了五部代表性作品來看改革年代的世相心態(tài):《鐘鼓樓》、《商界》、《大上海沉沒》、《藍眼睛·黑眼睛》和《人間正道》。它們分別描畫了不同時段不同領域的改革風云,改革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沖擊以及人們文化心理結構上的沖突與調整,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逐漸展開。這無疑有著茅盾所開創(chuàng)的社會剖析小說的色彩,也是作家“為人生而文學”傳統(tǒng)的承續(xù)。
廣征博引,融匯貫通的整體眼光,是本書的第二個特色,也是最使人稱道之處。論者在論述每一個對象時,并不都僅僅限于論述對象自身,而是既將古今中外的文學文本信手拈來以類比,又對其藝術表現溯源其上,從中既使論述對象的特點更加突出,也使讀者見出藝術上的傳承與發(fā)展。論述《大刀記》的民族化的藝術創(chuàng)造,指出其紀傳體的形式源于《史記》,在情節(jié)結構上,將之與唐傳奇、《水滸傳》和《紅旗譜》相比較;論劉心武的《鐘鼓樓》則拿來了老舍、鄧友梅、蘇叔陽、陳建功等人的創(chuàng)作,以此指出《鐘鼓樓》在刻畫市民文化心態(tài)上的開拓性;馬瑞芳的《藍眼睛·黑眼睛》對《紅樓夢》的有益吸取等等。這種類比與追溯顯示出論者的胸有千壑,力圖展示藝術之河流貫的魄力。這在第三、四、五、六章,從宏觀上論述藝術探索的章節(jié)中有更為突出的表現。
古典文學中的《世說新語》、“溫柔敦厚”、“中和”的儒家詩教、莊子的藝術人格所形成的極為豐富的藝術資源,已經成為流注在中國作家精神氣質中的一股血脈,經過廢名、沈從文、蕭紅等現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又有汪曾棋、阿城、何立偉等當代作家筆下的和諧而樸實天然的藝術實踐。所以,論者說散文化小說正是在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沃土上生成的一枝清雅俊秀的鮮花。更為可貴的是,論者不僅看到了市井小說、散文化小說和尋根小說對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借鑒與繼承,更在其中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與現代意識的碰撞與融合,正是這使當代的創(chuàng)作成為對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某種揚棄,從而具有時代的特質。如尋根小說對偏遠封閉的地域文化的表現,有著古老中國的文化心理,所處的時代又使他們不能不注意到“現代文明進程對封閉性文化形態(tài)的沖擊”。先鋒小說在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吸取過程中,不僅有著博爾赫斯小說的影子及其在先鋒小說中的變異,波德萊爾的“審丑”觀念對于莫言創(chuàng)作的影響,更有著20世紀以來中國各個時代的作家對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吸取借鑒的豐碩的創(chuàng)作成果作為基礎。論述女性寫作亦是如此,通過古今對照,才見出女性意識自覺的曲折與艱難、女性寫作中性別意識的高揚與矛盾以及在此過程中,社會、女性自身都應負有的擔當。這既是藝術上的借鑒也是藝術上的發(fā)展,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共同為我們勾畫了當代文學藝術探索的整體風貌,顯示出論者的整體性眼光。
藝術本來即是“影響的焦慮”,論者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彼此勾連的藝術地形圖。不僅如此,論者還指出了所論對象的不足和局限,如對于具體的作品,論者往往指出其成敗得失;對于女性寫作中存在的某種悖論,一方面肯定女性作家的私人化寫作,“以強調性別差異、表現女性意識為核心,強調女性的自由、自尊和獨立,以此作為對抗男權話語的手段”,另一方面又指出其私人化寫作以對廣闊社會人生的逃離為代價的片面性與局限性,“而那種對女性軀體的暴露與展覽的‘身體寫作’,也成為一種自戀式的展示,并成為男性窺視的對象”。這無疑是極其深刻的洞見,使人感受到論者深沉的問題意識和熱切的人文情懷。
感悟化寫作是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本書不以闡述學理為主,并非建構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更多地是論者獨特的感悟,睿智深隱在平實的語言之后,以廣闊的視野,梳理六十年來的藝術探索與變革。從市井小說、散文化小說和尋根小說中看取當代作家對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繼承,對先鋒小說及女性寫作的論述猶如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的文學小史:藝術創(chuàng)造的借鑒和發(fā)展史。作者曾出版過另一本專著《中國當代小說中的現代主義》,對于現代主義在當代小說中的表現、發(fā)展、變形、面臨的困境以及中西差異等進行過詳實的研究,而在此書中,專辟一章《西方現代文學的借鑒》,更是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將新世紀以來最新的現代主義文學現象、文學文本納入視野,通過具體的文本,對于先鋒寫作前后期精神上的聯(lián)系與不同進行了論析,體現了研究者對先鋒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關注。作者指出:先鋒寫作主要的精神特征即是對人類存在的探索,前后期先鋒寫作都為之做了各自的努力,而在新世紀創(chuàng)作中,更出現了以荒誕意識對社會批判的作品以及創(chuàng)作中普遍存在的意義的缺失。此外,論者更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現實歷史發(fā)展及現代主義文學自身的局限等方面對現代主義在中國的命運起伏做了更進一步的思考。
在論述過程中,論者不僅常常不自覺地深入文本之內,使文章具有一種談話風,如論述馬瑞芳的《藍眼睛·黑眼睛》中高利器的豐富內涵:“這不禁使人想起阮籍和稽康,想起魯迅筆下的呂緯甫和魏連殳,可以說高利器在精神上與他們有著血脈聯(lián)系?!闭撌霰贝濉蛾愂卮嫒唛L的一天》中復映式的重復敘述:“這使我想起了博爾赫斯的小說《秘密的奇跡》,……”而且“明珠舍利,隨轉異色”,論者往往隨所論對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風格。如與散文化小說的情致與精神相協(xié)調的詩意筆法,論述《大刀記》的英雄形象則充滿了慷慨之氣,對《藍眼睛·黑眼睛》中不同知識分子形象的分析又滲透了論者自我的人生體驗與感受,因此顯得真切和深入。
“知微”方能“見著”,論者不僅以對代表作品的細致解讀構筑了文學藝術不斷探索發(fā)展的坎坷道路,更以豐富翔實的資料豐盈起文學創(chuàng)作之流。從藝術形式的借鑒到藝術觀念的變革,從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復蘇到對西方現代主義的轉化,本書讓我們看到,一代代作家在藝術探索的路途上所做的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畢光明)
Zhang Xuejun’sAn A rtistic Probe into Contem porary Chinese L iteratureInterpreted
SUN Jun-ji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I206.7
A
1674-5310(2010)-06-0075-02
2010-10-06
孫俊杰(1974-),女,河北滄州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9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