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堃
(山東經(jīng)濟學院 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以內容為標準對法律行為的一種劃分。該理論在德國民法與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中被視為民法體系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法律行為最重要的類型,但在我國民法體系中并不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習借鑒德國民法中關于對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合理成分,吸取其精華,對于我國民法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補充我們認識的不足,有著重要意義。
要對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進行全面研究,首先要對其定義加以掌握。王澤鑒先生稱:“法律行為最重要的分類是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二者貫穿整部民法,可稱為民法上的任督二脈,必須打通,始能登入民法殿堂?!盵1 ]在德國民法上,負擔行為是指使一個人相對于另一個人(或若干人) 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義務的法律行為。負擔行為的首要義務是確立某種給付義務,即產生某種“債務關系”(《德國民法典》第241條)。[2 ]負擔行為產生的是給付義務的請求權,而依德國民法典通說認為,在請求權和債權之間不存在實質上的區(qū)別。[3 ]所以負擔行為的實質就是于當事人產生請求權,使當事人發(fā)生債權債務關系的法律行為。負擔行為包括單方行為和契約,其中單方行為包括捐助、遺贈行為等;契約則包括買賣租賃等。
所謂的處分行為是指以引起現(xiàn)存權利的直接變動為目的的法律行為,即直接使某種權利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與負擔行為不同,處分行為不是對某項已有權利的請求權,而是直接導致實現(xiàn)權利的行為,如果行為有效,則發(fā)生權利變動的結果。對處分行為進行細分,其包括: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物權行為是以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為目的的處分行為。準物權行為指準用物權相關法律規(guī)則的處分行為,即以直接引起債權等權力轉移、消滅為目的的處分行為。[4]
德國學者認為:“最重要的處分行為是轉讓權利的行為。這類行為的法律后果是對有關權利的歸屬作了變更,進而改變了財物的歸屬。對于這種財物歸屬的變化,任何人都必須予以尊重。這也就是說,這類處分行為的效果可以對抗任何人,這種效果是‘絕對的’。與處分行為相反,負擔行為使行為人僅僅相對于另一個人或另一些特定的人承擔義務,因而它們只具有‘相對的’效果。”[5]
以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對法律行為進行區(qū)分,便于對相對法律關系與絕對法律關系進行界定,有助于我們對法律關系的進一步理清。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聯(lián)系緊密,但是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具體而言,其區(qū)別在于:
(一)客體不同。處分行為適用于確定的客體,即所謂的標的物特定原則。這就要求物權行為或準物權行為生效前,其標的物必須確定。如若無特定的標的物,則該行為便無適用對象,也就無從說起其處分的效力。對于負擔行為來說便無此種要求,對于種類之債的負擔行為之中,用何種具體物來履行債務在債的確立之時并不須明確,只需確定其種類、質量等即可。
(二)構成要件不同。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處分行為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物權或轉移權利,要求當事人對其欲處分的物有處分權,否則構成無權處分,效力未定。而負擔行為因為其在債務具體化為特定的物件之前就已經(jīng)有效, 所以并不以對其具體化的客體有處分權為必要。只要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負擔行為即成立生效,即使當事人不具有處分權,不影響負擔行為的效力。原則上凡財產的權利人,就其權利標的物皆有處分權,具有處分該標的物的權能;而無處分權而處分權利標的物之人,為無權處分,其效力未定。反之,于負擔行為,則不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
(三)實現(xiàn)方式不同。物權法上的處分行為應適用公示原則,在通常情況下,處分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公示手段(登記或交付) 對外表現(xiàn)出來;而負擔行為則不需要公示即生效。即物權的變動,須有一定由外界可以辨認的征象,以避免使第三人遭受不測的損害。其公示之方法,在不動產為登記,在動產為交付。對物權的處分進行公示,是對公眾利益的保護,對社會公共秩序的維持。處分行為直接導致權力的變動,所以有必要而且必須進行公示。而對于負擔行為來說,其本身是使相對人之間形成一種以請求權為表現(xiàn)形式的期待利益,所以對負擔行為的標的沒有公示的要求。
(四)生效要件不同。對負擔行為而言,其要件有:1. 當事人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 意思表示真實;3. 內容不違反強行法和不違反公序良俗原則。而對處分行為來講,其要件有:1. 處分人有處分權;2. 有移轉物權的合意。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以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對法律行為進行分類,其意義在于對區(qū)分不同的法律關系,有助于我們認識法律關系的本體,進而構建系統(tǒng)化的法律體系。
要追溯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出處,其來源于薩維尼的物權行為無因性的理論。按照薩維尼的最初認識,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實質內容,有意思表示則必有法律行為存在。因此,法律行為概念中不僅應包括以設立權利義務負擔為內容的物權行為,而且應包括以實現(xiàn)權利義務變動為內容的債權行為。[6]他早期提出:“為履行買賣契約或其他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契約而踐行之交付,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事實行為,而是含有一項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 在其《現(xiàn)代羅馬法之體系》一書中,他進一步指出:“私法上契約,以各種不同制度或形態(tài)出現(xiàn),甚為繁雜。首先是基于債之關系而成立之債權契約,其次是物權契約,并有廣泛之適用。交付(Tradition)具有一切契約之特征,是一個真正之契約,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現(xiàn)實交付,他方面亦包括移轉所有權之意思表示,但卻忘記Tradition 之中亦含有一項與買賣契約完全分離,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7]
薩維尼在這樣區(qū)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之后,更進一步深入將其無因化。在其物權理論提出之后,深受重視,數(shù)年之后即為德國普通法學者及實務所接受。后來德國民法典的起草者,亦采取該理論,并以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立法理由書稱:“以前之立法,特別是普魯士普通邦法及法國民法將債權法上之規(guī)定與物權法上之規(guī)定混淆一起……此種方法未能符合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在概念上之不同,增加對法律關系本質認識之困難,并妨害法律適用?!盵8]
可見,德國物權體系特征表現(xiàn)為:一是獨立性,二是無因性。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截然分開,各自獨立,此即所謂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所謂物權行為的有因或無因,就是物權行為的法律效力是否受債權行為的影響而言。如果物權行為的成立和有效,受債權行為的成立和效力的影響,則為有因,否則即為無因。后來此理論被《德國民法典》所采納。故成為區(qū)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理論來源。[9]
薩維尼創(chuàng)立物權契約,在當時“著重于擴大‘契約’領域,縮小‘強行法’”的時代[10],便是合理的產物,它擴大了私法自治的范圍,這樣意思自治的觸角不僅可以伸到債權法領域,而且也可以伸到物權法領域,還能伸到親屬法、繼承法等領域。由此,通過不同的法律事實產生不同的權利,進而構建起邏輯嚴密、氣勢磅礴的潘德克頓民法體系。物權行為理論有力地配合了當時的民事權利體系化以及法典化的時代潮流。
(一)爭論。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qū)別主要是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獨立性,也影響到了對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在我國適用的問題。我國民法學屆對于是否采用物權行為一直存有爭議,從《合同法》到《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中,引起了學界深入探討與爭論。支持物權行為理論的學者普遍認為:1. 該理論的適用能豐富我國民法體系,使得我國民法體系更加健全、科學、系統(tǒng)、縝密,有利于法的適用。2. 物權保護理論對于維護交易安全,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起到了理論的支持。反對物權行為理論的學者認為:1. 該理論使法律關系復雜化。2. 在民法普遍適用了善意取得以及公示原則后,使得物權行為無因性喪失生存空間。3. 該理論傷害了出賣人的利益,違背了公平交易原則。中國大陸目前對于物權行為理論,大多數(shù)學者是持否定態(tài)度。
(二)態(tài)度模糊。目前,我國《合同法》與《物權法》對物權行為的態(tài)度也模棱兩可。2007年《物權法》第15條,區(qū)分了導致物權變動的合同的生效和物權變動本身的效力,但并未認可“物權行為”的存在。相反,該條將買賣等德國民法列為“債權合同”的合同稱為“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反而承認了買賣等合同的直接或間接物權效力。第25條至27條則采兩可表述,未明確有關“法律行為”“約定”的性質。總的來說,《物權法》對物權行為理論持回避態(tài)度。
物權行為理論并非全無可取之處,至少為我們分辨不同法律事實、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提供了一種清晰認識的方法。雖然我國現(xiàn)行民事法律體系中對物權行為理論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但是不難看出,物權行為理論已經(jīng)滲透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各個法律制度中。筆者認為,采取物權行為理論,對完善我國民法體系,促進法律適用,維持交易秩序是有益的。
(一)承認物權行為理論,是整個債法適用的需要。無論是合同還是不當?shù)美寂c物權行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不承認物權性,會大大縮減不當?shù)美贫冗m用范圍,同時也使合同的履行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陷入困境。
(二)承認物權行為理論,是整個物權法邏輯體系上的需要。物權行為理論貫徹于民法物權制度始終,所有權的移轉、物權變動的公示與公信、善意取得制度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法律關系的內部構成一個整體,將物權變動與交易安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物權的變動以物權行為直接發(fā)生,而屬于物權行為組成部分的交付或登記使物權的變動具有了告知他人的外部標志的作用,而信賴該公示而取得所有權的人受公示之公信力的保護,即可推定其為善意而即時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相反,如果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的立法和理論,一是對于嚴格區(qū)分物權與債權的大陸法系國家,在許多問題上均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之中,二是物權法上的公示與公信制度也就失去其主要的意義 。
(三)就物權行為理論中的區(qū)分原則而言,對于我們認識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效果的不同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國《民法通則》概括地規(guī)定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但沒有作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劃分,學術界對此也頗有爭論。有學者認為,我國《民法通則》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包含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否則就無法正確地解釋所有權拋棄、遺贈、設立抵押、交付財產等民事法律行為的性質。不弄清這一類財產處分行為的性質和效力,在理論上將造成重大的缺陷,也會給實踐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和麻煩。[11]
(四)承認物權行為理論,有利于區(qū)分各種法律關系,準確適用法律。根據(jù)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移轉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每個法律關系容易判斷,且有利于法律適用 。
總之,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系統(tǒng)劃分是德國民法典的偉大貢獻,而物權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立則是德國民法的又一突出成就。物權行為理論在民法相關理論的銜接上是“最為平滑、斷痕較少的理論;在解釋民法現(xiàn)象方面,是迄今為止最為完美的理論;在訓練法律人的民法思維的層面,是難得的有效工具。 ”[12]深入研究物權行為理論及探討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關系,對于完善我們民法理論,分清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不同性質和效力,真正地理解和把握物權行為理論的精髓,加深我們對民法的理解和認識是有益的。所以,加強對負擔行為、處分行為的探討,勢必會對我國的民法體系構建與完善起到積極而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 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21.
[2]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下冊)[M]. 王曉曄,等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35-436.
[3] [德]迪特爾·梅迪庫斯. 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35-436.
[4] 王利明. 民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04.
[5] 鄭永流. 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 [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89.
[6] 董安生. 民事法律行為[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100-105.
[7][8] 王澤鑒.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63.
[9] 賈盛榮. 論民法上的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 18.
[10] [英]梅因. 古代法[M]. 沈景一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1.
[11] 張俊浩. 民法學原理[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19.
[12]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