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底慶光
(軍械工程學院 基礎部,石家莊 050003)
漢武帝時期的體育活動與軍事訓練
王 娜,底慶光
(軍械工程學院 基礎部,石家莊 050003)
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盛世軍事活動頻繁的時代。一方面,為了滿足征戰(zhàn)的需要,體育活動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手段,如射箭、蹴鞠、武術、田徑、舉重、摔跤等;另一方面,此時期的軍事訓練也帶來了體育活動的發(fā)展。這一時期,體育活動與軍事訓練在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共同發(fā)展。
漢武帝時期;體育活動;軍事訓練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高度繁榮統(tǒng)一、綜合國力強盛的時代?!吧w有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功”,這種非常之功表現(xiàn)為漢武帝“抗擊匈奴的南下”[1]。漢武帝時期,無論在中國歷史還是文化史上都是最能代表漢代泱泱大國氣象的特殊時代。漢武帝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征伐”、“開邊”成就大業(yè)的帝王,他一生志在擴大疆域,徹底清除匈奴之害,從元光二年春詔問公卿“今欲舉兵攻之 (匈奴),何如?”開始,“夏六月,……將三十萬眾屯馬邑谷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元朔元年秋“遣將軍衛(wèi)青出雁門,將軍李息出代,獲首虜數(shù)千級”;元狩三年春“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斬首八千余級”;夏“遣衛(wèi)尉張騫、郎中令李廣皆出右北平”;元封四年“秋,以匈奴弱,可遂臣服,乃遣使說之”;太初元年“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發(fā)天下謫民西征大宛”;二年“秋,遣?;鼘④娳w破奴,二萬騎出朔方,擊匈奴”[2]……漢武帝在長達四十余年的對匈奴作戰(zhàn)中,訓兵養(yǎng)馬,任用衛(wèi)青組建了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騎兵團,任用霍去病使長途奔襲這一成功對匈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得以發(fā)揚光大,漢軍一路狂飆突進,橫掃漠北,打得漠南從此無王庭,打通河西走廊,兵鋒直逼現(xiàn)在的中亞地區(qū)。
漢武帝時期連綿不斷的對外征戰(zhàn),必然需要在軍事體能方面有充足保障,因此體育鍛煉活動在這一時期得到重視,由軍事戰(zhàn)斗技能轉化來的體育活動如騎馬、射箭等在這一時期成熟定型??梢哉f,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加速了軍事訓練與體育活動在相互融合中的共同發(fā)展。
漢武帝時期出于對匈奴作戰(zhàn)的需要,為了使將士身體強健、勇猛作戰(zhàn),許多體育活動便成為滿足軍事訓練需要的重要手段,如射箭、蹴鞠、武術、田徑、舉重、摔跤等。
射箭包括步射和騎射兩種類型。步射指射者徒步使用弓箭而射,在古代主要用于漁獵等農(nóng)業(yè)活動中,到了漢代為了適應作戰(zhàn)的需要,逐漸發(fā)展成一種軍事訓練活動。漢武帝時期的兵種分步兵和騎兵,如名將李廣和李陵都是步兵戰(zhàn)術嫻熟,步兵與弓弩手之間的搭配使用達到了很高水平。在帶兵過程中,李廣為了訓練士兵的射箭水平,在軍中廣泛開展射箭比賽,據(jù)《漢書·李廣傳》記載:李廣“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比绱咀⒃?“為戲求疏密,持酒以飲不勝者也”[2],即以射中箭靶的箭多少來決定勝負,不勝者罰飲酒。這種活動可以使士兵在體育娛樂中鍛煉射箭技能,進而提高作戰(zhàn)能力。另外,作為“士”這種階層在宴飲賓客時進行消遣娛樂的“投壺”游戲,可以看作是步射的一個分支。投壺游戲最初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到西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漢武帝時期尤為盛行。據(jù)《西京雜記》載:“武帝時,郭舍人善投壺,以竹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壺,取中而不求還,故實小豆,惡其矢躍而出也。郭舍人則激矢令還,一矢百余反,謂之為驍……”[3]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投壺”在此時期的流行,作為娛樂活動的投壺游戲傳到軍中則變?yōu)橐环N體育活動,用來鍛煉士兵的瞄準能力,以石代矢,畫地為壺,就地取材,訓練方便,因而在此時期成為軍事訓練的一種重要手段。
騎射指騎馬射箭。從《漢書·賈山傳》:“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漢文帝)又選其賢者使為常侍諸吏,與之馳驅射獵,一日再三出……”[2]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漢武帝的父親漢文帝對射獵的喜好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武帝時期的田獵騎射風尚;從河南南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可以看出漢代騎射技術已達到非常精湛的程度[4];從唐詩對李廣的描寫“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5]中也可以看出此時期騎射水平的高超。漢武帝時期出于作戰(zhàn)需要,對騎射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使騎射成為漢代軍事活動中的一種重要技能。此時期名將衛(wèi)青和霍去病都以騎兵戰(zhàn)術為主,他們在訓練騎兵時除了要求騎士具有強壯的身體外,還要訓練士兵的馭馬術和馬上搏斗技術,對馬種的需求也隨著征戰(zhàn)的需要變得嚴格起來。據(jù)《史記》載漢武帝酷愛寶馬,為求“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曾兩次發(fā)動對大宛的戰(zhàn)爭。為試寶馬,賽馬馭馬這種體育活動就廣泛開展起來,進而發(fā)展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
另外,《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載有《逢門射法》二篇、《陰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將軍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等八部射法五十一篇之多[6],成為《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最多的關于軍事技巧的書籍。班固還總結到:“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可見,射箭在漢代已經(jīng)成為廣泛用于軍事訓練的專門的體育項目,射箭理論也隨著這些記載得到發(fā)展和完善。
蹴鞠,即足球,也是漢代軍事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最早對足球進行記載的是《戰(zhàn)國策·齊策》,《史記·蘇秦列傳》亦載蘇秦東說齊宣王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迸狍S集解引劉向《別錄》曰:“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zhàn)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7]。班固《漢書·藝文志》緊隨“射法”載“蹴鞠二十五篇”,可見蹴鞠在漢代的發(fā)展已經(jīng)日臻成熟。據(jù)《漢書》記載,漢武帝喜愛踢球,“常從游戲北宮,馳逐平樂,觀雞鞠之會,角狗馬之足”[2],“雞鞠之會”即斗雞、蹴鞠比賽。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桓寬《鹽鐵論·刺權篇》指摘當時權貴家族之驕奢淫佚的情形“貴人之家……放犬走兔,隆豺鼎力,蹋鞠斗雞”為樂,百姓“康莊馳逐,窮巷蹋鞠”[8]。由此可見,蹴鞠活動在此時期甚為風靡。武帝之后的元帝和成帝也喜愛踢球,使得蹴鞠這一體育運動在漢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漢武帝時期名將霍去病用兵來如急雨、去如狂飆,犁庭掃穴般馳騁往來于匈奴腹地數(shù)千里,如入無人之境,其用兵每戰(zhàn)必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他的成功用兵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日的訓練,正是因為平日注重體能訓練,才能做到來如急雨、去如狂飆。據(jù)《史記·霍去病列傳》記載,霍去病在深入匈奴腹地作戰(zhàn)之余,還開展蹴鞠活動,一方面在奔跑過程中,可以鍛煉腿部肌肉,達到增強體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為了抵御塞外的嚴寒,中原士兵長期在外作戰(zhàn),“風頭如刀面如割”的氣候對于漢代士兵來說是嚴峻的考驗,深諳帶兵之道的霍去病欲使士兵奮勇殺敵必先解決抵御寒冷問題,因此,在廝殺格斗停下來之時,就需要開展能驅寒的運動項目,蹴鞠恰恰滿足了這一需要,因而成為此時期軍事訓練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內(nèi)容。
由于漢武帝時期將領們在軍事作戰(zhàn)過程中認識到了蹴鞠活動的重要性,蹴鞠也從最初的游戲項目發(fā)展成為軍事訓練的一種有效手段。對此,晉何晏《景福殿賦》載:“ (蹋鞠)將以行令,豈唯娛情?!崩钌谱⒁捌呗栽?‘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戲以講練士,至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蹋鞠?!盵9]這些記載都說明,在西漢后期和東漢時期,蹴鞠已經(jīng)由單純的娛樂活動變成了軍事訓練活動。
其實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蹴鞠對軍事訓練的重要性。劉邦建漢后,在長安的宮苑內(nèi)修建了一個很大的校場起名“鞠城”,用來作為足球比賽場地。對此,東漢李尤還專門作有《鞠城銘》“圓鞠方墻,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zhí)機。”[10]這篇銘文記載了漢代足球運動的規(guī)模、方法、人數(shù)、規(guī)則、裁判等,從中可以看出漢代足球運動的面貌??梢哉f,蹴鞠這種體育活動使士兵寓練于樂,在奔跑追逐過程中,鍛煉了身體,并有效地增強了協(xié)調(diào)性和團隊配合能力,不失為軍事訓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活動方法。
武術是現(xiàn)代稱謂,我國古代稱為武藝。當人類開始有意識地練習砍刺、進退、躲閃等動作時,武藝就開始萌芽了。人類進化到以游戲的形式把這些徒手的或使用器械的生產(chǎn)技能傳授給下一代的時候,武藝也就作為一種原始的教育內(nèi)容同時又作為一項原始的體育活動內(nèi)容而開始產(chǎn)生了。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戰(zhàn)爭的開始又推動了武器的演進,武藝的內(nèi)容也隨之日益豐富多彩。
到了漢代,漢初盛行“儺舞”,俗稱“大儺”,漢代“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大儺主要用來驅鬼逐疫。舞者佩戴鬼神面具,手持器械,“蒙熊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送疫出端門”[11],其形式已經(jīng)帶有武術運動中的套路和對抗?!稘h書·藝文志》收錄《劍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其中《手搏》是最早的有關拳類著作的記述。從漢代一直到隋唐,拳術在民間比較普及,特別是在寺院和宗教圣地,拳術成為一種武術演練形式。
漢代是古代擊劍運動最興盛的時期,擊劍作為一種器械演練是隨著武術器械的豐富和拳術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鴻門宴”中“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即劉邦),莊不得擊……”[7];漢武帝時期的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7];東方朔“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2]。由此可見劍術在此時期的流行,劍術成為與讀書并列的一種時代風尚,《晉書》載“漢制,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劍”,這一時期,用于擊技表演和健身的套路陸續(xù)產(chǎn)生。漢武帝時期,為了提高士兵徒手或手持器械的攻防格斗技術而進行了大量的武藝訓練,這些在實際作戰(zhàn)中鍛煉出來的攻防技能又逐漸演變成武術。從漢武帝以后,由于清除了游牧民族匈奴之害,我國古代戰(zhàn)爭也由長途遠襲變?yōu)椤敖鼞?zhàn)決勝負”,為了適應這一戰(zhàn)爭需要,近身器械演練——“擊劍”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在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磚上,就有很多表現(xiàn)擊劍的畫面。
田徑、舉重、摔跤等體育活動項目在漢武帝時期也是軍事訓練的常用手段。
古代并無田徑一詞,但是文獻中載有很多與田徑有關的詞,如跑的同義詞“走”、“趨”、“奔”等,投的同義詞“擲”,跳的同義詞“逾高”、“絕遠”等。古代跑、跳和投擲等活動,都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軍隊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我國古代的田徑運動,是作為一種軍事技能,隨戰(zhàn)爭的需要而廣泛開展的。到了漢代,由于車戰(zhàn)改成大規(guī)模的兵團作戰(zhàn),士兵的走、跑便成為部隊的主要訓練方式,長跑能力如何成為漢代選拔士兵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正是從漢代開始,由于得到重視,長跑發(fā)展成為一種專業(yè)的體育比賽。投擲在漢代也是一種重要的作戰(zhàn)技能,如“投石 (《漢書》注引應邵曰:“投石”,以石投人也。”)在火器沒有發(fā)明之前一直受到軍隊將領的重視。漢代重視投石技能的訓練,并作為軍隊訓練考核的內(nèi)容,據(jù)《漢書·甘延壽傳》載漢武帝時期大將甘延壽,因為“投石拔距,絕于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而“遷為郎”。這種投石活動,與現(xiàn)代田賽中的投鉛球類似,“超逾羽林亭樓”與現(xiàn)代田賽中的跳高、跳遠類似,由此可見田徑在漢武帝時期的受重視程度。
舉重其實就是古代的練力,漢代稱舉重競賽為“鼎力”,尊稱大力士為“鼎士”,漢武帝時期還專門設有“鼎官”(《漢書·東方朔傳》),考古發(fā)掘出的漢墓壁畫和漢畫像石,都刻有生動的舉重形象?!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項羽“力能扛鼎”,被劉邦包圍“四面楚歌”時,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绷δ芸付Α⒘δ馨紊蕉急砻黜椨鹞渌嚨母叱?說明他在平日習練武功過程中對練力的重視。在古代,兵器的重量以及揮動兵器時所附加的力量是決定兵器殺傷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手持兵器的人的身體力量,就成為影響戰(zhàn)斗力強弱的重要條件,練力也就成為古代軍事練武的必修手段。
摔跤在我國古代被稱為角抵或角力。角抵是周代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項目,周天子在挑選武士時,被選者要脫衣扎腰,裸露臂腿,進行徒手角力比賽。戰(zhàn)國時期,角力在軍隊習練的基礎上,發(fā)展成一種表演性的競賽,秦將其正式定名為“角抵”,主要作為觀賞項目。到了漢代,漢武帝就非常喜好角抵,并且舉辦大規(guī)模的角抵比賽,在他的提倡下,由軍事技能轉化來的角抵戲進一步充實和發(fā)展,成為一種無所不包的文娛、體育綜合表演形式。對此,《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nèi)皆觀”,注引應邵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觸也”[2]。由此也可見,角抵最初是雙方在一起進行力量和技巧較量,作為體育活動項目被廣泛用于軍事訓練,因其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后來也演變成為一種摻雜了體育活動的娛樂項目。
從夏朝建立到清朝的滅亡,由我國古代發(fā)展史可以看出,在歷朝歷代的更替中軍事活動貫穿始終。體育活動作為軍事訓練的重要手段在發(fā)揮作用的同時,軍事訓練中的習武練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活動的發(fā)展。體育活動為了適應戰(zhàn)爭需要不斷發(fā)展成為軍事化體育,而由軍事戰(zhàn)斗技能演變來的體育技能反過來又推動著體育的發(fā)展,使體育和軍事在相互融合中共同發(fā)展。漢武帝時期,連綿不斷的軍事戰(zhàn)爭也帶來了此時期體育活動的發(fā)展。
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恒定不變的規(guī)律是游牧民族征服農(nóng)耕民族,然而漢武帝卻顛覆了這一定律,他成功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等大將用騎兵創(chuàng)造性地變防守為進攻,并取得了勝利。騎射術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中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成為冷兵器時代軍事訓練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項目,而射箭作為一個體育活動項目也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現(xiàn)代體育比賽項目中的射箭就是沿襲了漢代的射箭術。另外,此時期訓練騎兵時除了要求騎士具有強壯的身體外,還要具備熟練的馭馬技術和馬上搏斗技術,由此也帶來了馬術的發(fā)展,此時期馬術運動水平已相當高,漢代馬術運動中最為活躍的是賽馬,當時稱為“走馬”或“馳逐”??梢哉f,體育活動被用于軍事訓練成就了漢武帝的一代偉業(yè),這一偉業(yè)也帶來了體育活動的繁榮。
對漢代體育的研究文章中也有涉及到漢代軍事活動促進體育活動發(fā)展的,如翁士勛在《三評〈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中提到,漢代蹴鞠競賽的主要特點是“僻脫承便”、“馳逐”、“便捷而若飛”,即靈活便捷,抓住對方弱點,快速運球、傳球。他認為班固之所以把蹴鞠列入兵家技巧類,除了蹴鞠活動是屬于“陳力之事”外,其“兵貴神速”的競賽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因素[12]。聯(lián)系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zhàn)特點可以看出,蹴鞠的這些特點正是從不斷的軍事訓練和實際作戰(zhàn)中總結出來的,這也充分說明軍事訓練促進了此時期體育活動的發(fā)展。劉秉果在《漢代的體育發(fā)展與尚武精神》中認為漢代體育發(fā)展所呈現(xiàn)出的是武健勇猛[13],這與儒家教育影響下的中和、寧靜是不一樣的,尤其表現(xiàn)在尚武的漢武帝時期,這也說明體育的發(fā)展深受軍事活動的影響,正是因為此時期大規(guī)模的軍事活動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尚武風氣,體育活動也融入了武健勇猛的元素。
可見,漢武帝時期,體育活動是軍事訓練的重要手段,軍事訓練為體育活動的發(fā)展注入新的元素,二者在相互融合中得到共同發(fā)展。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170.
[2]班固.漢書第一冊卷六紀第六[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2-201.
[3]葛洪.西京雜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4]朱俊全,李國紅.從南陽出土的畫像石看漢代軍事體育活動[J].體育文化導刊,2008(4):121.
[5]盧綸.塞下曲其二[C]//全唐詩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3148.
[6]班固.漢書藝文志[M].顏師古,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54.
[7]司馬遷.史記第七冊卷六十九列傳第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桓寬.鹽鐵論卷第五[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9]蕭統(tǒng).文選卷第十一[M].李善,注.上海:中華書局,1936.
[10]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Bilingu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LI Yong-hui1,WANG Xiao-qiang2,J IN Yong3
(1.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7,China;2.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3.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bilingu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It held that bilingual physical education complied with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could arous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and it was ripe for medical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bilingual physical education.That was a new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medical 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bilingual education
G80-05
:A
:1008-3596(2010)05-0034-03
2010-03-15
王 娜 (1981-),女,河北新樂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