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掙在美國,住在英國。”意思是說美國商業(yè)發(fā)達,是一個掙錢的好地方;英國環(huán)境優(yōu)美,是一個享受生活的好地方。
英國環(huán)境美,最美的是鄉(xiāng)村。鄉(xiāng)村的最高建筑——教堂的塔尖,掩映在叢叢綠樹之中。隨處可見的綠色草場,高低起伏,點綴著羊群。草場四周或隔以半人高的樹籬,或圍以長滿青苔的木質圍欄。即使在倫敦這樣的大都市,也只有在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才可見到熙攘的人群。古老的建筑,白色的簾布,潔凈的街道,郁郁蔥蔥的綠樹,修葺一新的草地,整個城市洋溢著寧靜與安詳之感。
初到英國時,我看到倫敦不算寬敞卻異常潔凈的街道,聯想到國內的“馬路拉鏈”,不免心生感慨:要是英國人也像我們國內那樣翻來覆去地折騰,成天到處亂刨亂挖,英國怎么能將環(huán)境保持得這么完好?后來,在英國各地走了一下,逐漸意識到:英國人真的是折騰不起。英國是個島國,土地資源很有限,而且自然環(huán)境基礎比較差。在很多地方,淺淺的表層土壤下即是白色的石灰?guī)r。一旦草地被破壞,地表土壤沙化、流失,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連生存都會是個問題。因此,種草養(yǎng)羊成為英國人的傳統主業(yè)之一,他們對草場載畜量的控制非常嚴格,對草場的保護也格外精心。
不折騰,不僅保護并改善了英國脆弱的自然環(huán)境,也維護了英國古老的人文環(huán)境。英國人對人文傳統的保護是出了名的。凡有點歷史價值的東西,他們都會悉心保護起來。即使是普通的房子,在房間內部,你盡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進行裝修,但建筑的外部是不允許隨便亂動的,哪怕只是掛一個物件。于是,我們今天不僅能看到莎士比亞出生時的老房子,還能到他戀愛時的茅草屋和小花園里走一走。
英國的城市,特別是倫敦,看上去就像一個建筑博物館。從羅馬時代直到21世紀的建筑,應有盡有。這一切,都要歸功于英國人的不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