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張 喆
從狹義的角度講,心理疏導是指利用心理學的知識改變青年職工的心理認知、情緒、行為和意志等,達到治療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一種方法。引申到基層工會工作中來,就是通過解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影響青年職工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狀態(tài)和清除思想障礙的目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青年職工。在青年職工發(fā)生思想矛盾、產生心理盲點時,基層工會若能針對青年職工的心理現狀,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就有可能打通青年職工的心理障礙,改變青年職工的人生態(tài)度,堅定青年職工的信念與方向。由此,不僅讓青年職工親身感到“家”的溫暖,而且在“家”的關愛下,不斷自我完善、茁壯成長。
一是青年職工的人生幸福指數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高速發(fā)展,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職工,大多是“工三代”、“農二代”的子弟,多數人生活安逸,導致其安于現狀,得過且過,失去自己的人生坐標,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追求和動力。
二是青年職工的心理扭曲指數大。產生青年職工的心理扭曲指數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還是青年職工個人主觀無度的攀比造成的,在我們周圍,每個人都習慣于把自己和別人比,關鍵是比什么、怎么比,這至關重要。
三是青年職工心理選擇的指數小?,F在,一些青年人走向社會,猶如跳入大海一樣,夠不到底,看不到邊,碰到一個支點就視之為救命稻草,一旦失去現有崗位,就產生煩惱、焦慮、抑郁、沮喪、憂傷等消極情緒,以致心理行為偏離正常,嚴重者甚至走向極端。還有一些人沒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坐標,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幻想,一旦現實與幻想不符,或希望落空,同樣會導致上述結果的發(fā)生。
對青年職工心理疏導要與維權相結合。首先,基層工會要維護好青年職工的生存權。隨著社會的深入發(fā)展,許多企業(yè)改制的步伐也加快,一些青年職工也因此失去生存的工作崗位。在這種情況下,基層工會就要發(fā)揮獨特的“家長”作用,積極與企業(yè)管理者協商,使青年職工的生存權得到可靠保障。其次,基層工會要維護好青年職工的話語權。當前企業(yè)青年職工心理、情緒問題多數都是因管理不當所致,比如分配上的不透明,引發(fā)青年職工的猜疑;用人上的親疏,直接導致了青年職工的不滿等。因此,在對青年職工的心理疏導中,基層工會應給予青年職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使其有充分的話語權和民主管理權。其三,基層工會要維護好青年職工的發(fā)展權。關注青年職工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chuàng)造讓每個人都能發(fā)揮聰明才智的環(huán)境,為青年職工創(chuàng)造平等競爭和憑借自身努力改變處境的機會,促進青年職工的個性、才智和潛能的充分施展,這是對青年職工進行心理疏導、促進青年職工茁壯成長、實現企業(yè)和諧發(fā)展的主渠道。
對青年職工心理疏導要與需求導向相結合。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心理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當新的需求一時滿足不了,心理問題便由此產生?;鶎庸獙η嗄曷毠さ男枨筮M行科學的引導,一方面要注重滿足青年職工的基本需求,如安全的保障、收入的提高、文娛生活的改善等。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青年職工的心理期望,在符合主客觀實際的基礎之上,引導青年職工把新的期望變成一種新的追求,以促進青年職工通過更加艱苦的努力,去實現新的目標。這樣必然會在青年職工中營造出一種良性的競爭態(tài)勢和企業(yè)和諧的發(fā)展氛圍。
對青年職工心理疏導要與尊重個體差異相結合。在對青年職工心理疏導中,切忌“一刀切”,這很容易造成青年職工心理不悅,甚至會產生“審美疲勞”的抵觸心理。基層工會在尊重青年職工個體差異的心理疏導中,要客觀地面對現實,有針對性地對青年職工進行心理疏導,采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讓青年職工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溫暖、體驗親情、品味生活,激發(fā)熱情,為共同奏響企業(yè)和諧之曲而努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弊鳛榛鶎庸媛毠ぷ髡?,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提供十條青年職工心理疏導自我調適的方法,望能助青年職工朋友化陰霾為晴空。
一是改變取向。人的需要、動機和行為,乃至奮斗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若只采取單項渠道,即便是你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也未必能達到目的。因此,在前進的道路受阻時,要及時調整方向,就能達到迂回的效果,實現“條條大路通羅馬”。
二是改變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個體要注意從多方面看問題,如果從某一角度來看,可能會引起消極的情緒、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只要能夠轉換一個角度,就會看到另一番情景,心理壓力可能迎刃而解。
三是改變觀念。人們之所以會有不開心,主要原因是受限于根深蒂固的觀念。因此,要享受生命就必須放下執(zhí)著,保持彈性。
四是改變動作。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人們可以借著動作的調整來改變自身情緒。如遇到不如意或挫折時,通常頭一定會低下且兩肩下垂,此時如果你把頭仰起,且挺起胸膛,肩膀提高,你的情緒會再度飛揚,活力重現。所以,情緒是可以經由動作來創(chuàng)造及引爆的。
五是改變定義。我們每天所遇到的事,皆無一定規(guī)律,就看你如何定義。如果將其定義為“問題”,則壓力會有增無減;如果定義為“挑戰(zhàn)”或“機會”,則壓力會轉換為動力。
六是改變時空。坐過過山車的人知道,當過山車在空中飛奔時連連慘叫,冷汗直冒??稍谙旅嬗^看時,雖然尖叫聲不絕于耳,但看了開心,常常玩了還想玩。由此可見,借著時空轉變,位置互移,確可調整人的心理。
七是改變問話。問話的技巧決定你的人生,所以無論何事發(fā)生,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這件事帶給我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第二,我該如何才能將此事處理得更圓滿、更美好?
八是改變畫面。一般人常常不快樂是因為腦海中有不快樂的畫面,所以,如何修改畫面,創(chuàng)造活力,是決定我們幸福樞紐和心理快樂的關鍵。
九是改變方法。人們經常堅持用同樣的方式做事,卻期待不同結果。以飛機為例,一般人認為,飛機能飛在于有翅膀,其實翅膀只是幫助飛機飛得更穩(wěn),飛機能不能飛,在于本身是否具有動力。因此,方法的改變可幫助我們產生不同心境及成就。
十是改變人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悲觀的人周圍都是悲觀者,想要改變心理和命運,你必須跳脫現狀,向樂觀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