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航 王曉艷 紀 中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 黑龍江大慶 163319)
大班額背景下《生理學》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
于 航 王曉艷 紀 中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 黑龍江大慶 163319)
大班額 生態(tài)課堂
小班教學是近30年來世界范圍內一項頗受關注的教育改革運動。目前小班化仍是一項存有爭議的教育改革,主要問題是投入太大,違背了成本效益原則。我國需要低成本的教育,一個高效的學校教育生態(tài)應該盡量減少額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來維持系統(tǒng)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大班額,它給教學中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和資源分配等帶來的不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也常常成為教師們卸責的一大借口。從教育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大班額的課堂教育有弊也有利。本文將借鑒教育生態(tài)學的思想,針對我校大班額教學的現狀,現就《生理學》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進行有意義的探索如下。
“生態(tài)學”一詞最早出現于1866年,由德國生物學家??藸?Haeckel.E.)提出。海克爾認為“生態(tài)學是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其核心觀點是“系統(tǒng)、平衡、聯系”。1932年,美國教育學者沃勒(Wallet.W)在《教學社會學》一書中提出了“課堂生態(tài)學”的概念。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書中又提出了“教育生態(tài)學”的概念。從此,人們對于教育生態(tài)學以及運用生態(tài)思想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方興未艾?!吧鷳B(tài)課堂”指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為知識而教學,更是為了人的發(fā)展而教學。其特點為:①教師的角色發(fā)生變化;②課堂教學更能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可持續(xù)性;③課堂教學系統(tǒng)具有開放性;④教學活動是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和有效性的教學,其教學活動轉變的過程應是教學→教與學→學與教→學教,使教學的基點、出發(fā)點、重點發(fā)生根本的轉變。課堂教育生態(tài)的組成要素為,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最主要的育人場所,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陣地和滋養(yǎng)心性的神圣殿堂。根據生態(tài)學的理論觀點,生態(tài)課堂的基本涵義可以理解為:由教師、學生和課堂教學環(huán)境所構成的特殊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師生與教學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整體的、和諧的、動態(tài)的、多樣的、平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各種教學要素,它所涵蓋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媒介、教學評價、教學監(jiān)控等諸多要素,這些要素對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為保證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環(huán)境與師生之間必然也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和諧的動態(tài)的平衡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教學關系稱為教育生態(tài)鏈(簡稱教育鏈)。教育鏈是學校教育生態(tài)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在學校生態(tài)中,教育者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情意,通過一系列的教與學的關系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傳遞。教育鏈遠比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復雜,食物鏈完全是生理性的,而教育鏈主要是心理性的,各要素之間存在交叉和互動。以人為連接點的教育鏈為教育者-學習者-次級學習者-評價者;以教學內容為連接點的教育鏈為科學-學科-課程(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方案-學生認知結構)。但實際情形遠復雜于此。
根據我校辦學實際,教室設計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其中以大型教室為主。大型教室一次可容納4~5個班級同時授課,因此生理學教學的對象以大班額為主。
2.1 秧田型教室布局 大班額要求有大的學習和活動空間,因此教室的座位全部采用秧田型布局。漢密爾頓和安德森(Holliman,Anderson;1986)將接近度(從學生到教師的距離)和學生密度作為大學課堂的生態(tài)變量。結果顯示,擁有前排位置的學生比坐在后排的學生獲得更高的成績等級,但座位密度、坐在過道、坐在教室中間對成績等級沒有影響。秧田型布局顯然會使前排與后排的學生的聽課效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
2.2 師生不能及時溝通 學生數量多,教師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存在差異,問題的種類多。由于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2.3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得到體現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還停留在傳授者與接受者這個層面上,整個課堂主要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在課堂上很少主動提出問題。
2.4 教與學局限于教材 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停留在一本教材上,很少能橫向和縱向進行擴展,這樣反而限制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2.5 教學手段的不合理運用 很多教師在授課時過分依賴多媒體進行教學,使課堂燈光昏暗,氣氛沉悶,難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1 拓展教學空間 班級教育生態(tài)的邊界并不應僅限于教室,可以擴展到教室以外的空間。這一點對于生理學來說尤其具有現實意義。生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科學,在實驗室中用實驗驗證理論,在生活中注意把各種生命現象與教學理論相聯系,注意身邊一切媒介中有關的知識的積累是很重要的。
3.2 增加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大班額教學中,在教室布局無法改變的條件下,教師應盡可能走到講臺下,走到學生當中去,使更多的學生與教師能夠近距離接觸,同時也有助于教師更仔細地觀察到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反映。
3.3 “課前課后10分鐘” 20分鐘并不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內容較多,很難讓教師與學生進行適時的充分的交流,因此采用一種補充方式增加這種交流就很必要了。教師在上課前提前10分鐘到達教室,在下課后晚10分鐘離開教室,這前后的20分鐘,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因為課堂上交流的滯后,鼓勵學生在聽課時遇到不能理解的問題,或者課下自學時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及時把它們記錄下來。能立即回答的,教師即時給予答復;不能在短時間內解釋清楚的,教師可以預約時間給予解答。
3.4 因材施教 例如對于一些內向的同學,由于不敢直面與教師交流而使得一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以致影響了后續(xù)內容的學習。我們采取了“遞條子”的方式,也就是在課前或課后學生把自己的問題以文字的形式提出,教師在合適的時間給予解答。這樣做的目的是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教師的指導。
3.5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一種雙向互動和競爭與合作的教學關系。使教師能夠適應、滿足和促進學生的學。在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動搖的,教師始終發(fā)揮著課堂的靈魂作用。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僅有“知識性”是不夠的,更應具有“藝術性”。
3.6 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老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動的話語,一次真誠的交流,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使教與學互相交融,師與生互相尊重,課堂氛圍充滿民主、平等與和諧。
3.7 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空間 從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才能的舞臺,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首先讓學生有互動的機會。這包括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又饕詫υ挼男问竭M行。教育學家劉慶昌先生的研究認為“對話教學是創(chuàng)造的、生成的教學,是以人為目的的教學。教學的最終產品是具有對話理性的,具有社會交往、溝通對話能力的人”。對話是生態(tài)課堂中進行相互溝通的重要途徑。
3.8 優(yōu)化教學方法 選擇自主、有趣、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入情入境,趣味引領。對問題的創(chuàng)設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更要貼近生活實際,用比較時尚的語言去講授枯燥的知識,會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3.9 熟悉教材并適度拓展 教學內容要以教材為基礎,但不要僅限于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教材”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對教材進行不斷地更新、拓展與補充,使教材跳動時代的脈搏,充滿生機和活力。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查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獲取必要的信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課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知識的盲點去拓展和補充;在課后,教師可以把課堂中還需探索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相關內容帶出課堂,讓學生繼續(xù)研究。當然,拓展教學內容必須有一個度,要立足教材,合理拓展。
3.10 強化教學基本功,合理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設備 板書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不可放棄的,如何藝術性地設計板書,使板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畫龍點睛的作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大班額教學是每個高校都面臨的一個具體問題,如何提高大班額條件下的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具有緊迫性和實用性。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尋找出可行途徑,使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達到平衡。一段符合生態(tài)的和諧的學習經歷將影響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和生命質量,也成就了教育的價值-引領學生體念情感、積淀文化、儲存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生命。
[1] 胡繼飛.論大班額背景下的我國學校教育生態(tài)[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4):39
[2] 耿夫相.構建生態(tài)化的合作學習課堂[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12):19
(2010-04-23 收稿)(陳 遷 編輯)
G 420
C
1008-6633(2010)05-763-02
黑龍江省規(guī)劃辦十一五課題(編號XGGH0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