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guān)于知識與生命的諭言
        ——拜倫詩劇《曼弗雷德》和《該隱》的基本主題

        2010-04-07 15:36:04華東師范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上海200241
        關(guān)鍵詞:詩劇弗雷德拜倫

        王 靜(華東師范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上海200241)

        關(guān)于知識與生命的諭言
        ——拜倫詩劇《曼弗雷德》和《該隱》的基本主題

        王 靜
        (華東師范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上海200241)

        《曼弗雷德》和《該隱》是拜倫思考個體精神的兩部代表性詩劇,貫穿其間的是關(guān)于知識和生命的諭言。理智和情感教導(dǎo)人求真,使人不再盲從信仰;然而現(xiàn)實中的困境又使人看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人不得不在宗教里尋求最后的慰藉。拜倫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境中思考理性與信仰的辯證關(guān)系。知識——人類認(rèn)識善惡的手段和目的;生命——人類誕生與死亡的種種困惑;理性——懷疑與信仰的肯定與超越。拜倫在詩劇中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是在對《圣經(jīng)》的理解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完成的。

        拜倫;曼弗雷德;該隱;圣經(jīng);知識樹;生命樹;理性

        《曼弗雷德》和《該隱》是拜倫思考個體精神的兩部代表性詩劇,它們與拜倫的個人際遇相關(guān),1816年拜倫因經(jīng)濟(jì)與社交方面的原因永遠(yuǎn)地離開英國,從此開始了他的人生新階段。從過去社交界的寵兒,突然間成為一個被驅(qū)逐者,拜倫的自尊心深深地受到傷害,他由懼怕大眾、蔑視大眾更多地轉(zhuǎn)向厭惡大眾,“這厭惡驅(qū)逐他向自然中尋求逃避”[1]52。離開英國之后,拜倫一度在阿爾卑斯山漫游。阿爾卑斯山神奇的湖光山景使拜倫沉醉并重新開始思考自身,他逐漸從過去那種不健康的、矯揉造作的虛榮心態(tài)中走出。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的哲理詩劇《曼弗雷德》(M anfred)(1817年)和《該隱》(Cain)(1821年),正是拜倫精神艱難探索的見證。這兩部詩劇寫得頗為沉重,拜倫仿佛身陷很深的苦惱與焦躁之中,生命的誘惑將他折磨得痛苦不堪;理智和情感使他無法相信宗教,然而現(xiàn)實中的種種困惑又使他不得不在宗教里尋求慰藉。面對人所經(jīng)受的種種苦難的存在,拜倫以一雙悲憫的眼睛看待人由于自身驕傲所犯下的種種過錯。

        拜倫曾深深接受宗教的教養(yǎng),他“雖然感覺自己可以和撒旦匹敵,卻從來不敢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2]?!堵ダ椎隆分杏腥龅┑挠白?他反抗并且仇視人間,但他的冷酷殺“死”了他?!对撾[》是以《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jì)》的故事為原型創(chuàng)作出來的,魔鬼(盧西弗)直接參與和上帝的溝通。勃蘭兌斯認(rèn)為,這是拜倫信仰的自白——是他的全部懷疑和全部批評的自白[3]383。

        一、關(guān)于“生”與“知”的思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4]人生而有限,而知識無限,人怎么能以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但倘若沒有“知”作為向往,那么,人為何又苦苦掙扎于“生”呢?“生”與“知”是人無法克服的欲望,亦是人無法解決的難題。在人類誕生之初,“上帝”即以“生命樹”和“知識/善惡樹”的諭言來考驗人類之于自己的信心。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jì)》中說: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里長出來,可以悅?cè)搜勰?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dāng)中又有生命樹和分辨善惡的樹。……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子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盵5]

        上帝的告誡預(yù)言了人類的死亡,然而上帝卻將這棵樹種植在人的近旁——觸手可及之處,并使它長成園中最悅目的一棵,引誘人類獲得。上帝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禁止”并“引誘”人類?這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相續(xù)不斷的疑惑。拜倫借助人類第一個反抗者——該隱表達(dá)了人類向往自由的精神。該隱看到了人類在壓制下產(chǎn)生的深重悲苦,他喊出:“難道這棵樹不是為人而種下的嗎?上帝全能,就必定至善嗎?”[6]128-129

        知識,是人類分辨善惡的能力,也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人若沒有知識,那么人的靈魂將永遠(yuǎn)處于昏昧狀態(tài)。沒有面孔,沒有思想,沒有性格,沒有情感,沒有尊嚴(yán),沒有意義,不能稱其為“人”,不能算作他的造物,只是沉睡的僵尸。

        上帝雖然使人類擁有知識,但同時他亦害怕人類擁有知識,因為人一旦擁有知識,就擁有與他一樣的判斷力,必然要求與他一樣的權(quán)力,人會醒目,知道羞恥,知道有限,知道生命的不完美,知道自身的殘缺,知道并且會使用一切欺騙,制造災(zāi)難,威脅他的權(quán)威,動搖他的統(tǒng)治。這亦是上帝所不能允許的,所以他在預(yù)言了人類擁有知識的同時亦預(yù)言了人類的死亡。

        “魔鬼游蕩在我們周圍,假借上帝的話語,利用我們的不滿和好奇,誘惑我們,當(dāng)我們在最興奮、輕率、無害和歡樂的放蕩不羈中?!盵6]153

        這種誘惑是人類不朽的思想,它永遠(yuǎn)在人類的心頭低回訴說,我們無法逃避,甚至無法憎惡。拜倫的詩劇中關(guān)于生命的質(zhì)疑,即體現(xiàn)了人類最深的哀傷就在于他明白一條真理——“知識是永恒的悲哀,知識之樹不是生命之樹?!盵6]7

        既然如此,人類是不是應(yīng)該像老莊所主張的那樣“絕圣棄智”,在永恒的上帝面前無為?拜倫不甘如此,他試圖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認(rèn)識無限與有限,即“生”與“知”,即“善”與“惡”──“唯獨惡才是通向善的正途?!盵6]204——這是亞當(dāng)在該隱的逼問下做出的告白。多么令人費解的“善”,竟然必須從它致命的對立面——“惡”中產(chǎn)生出來!該隱起初不明白,但在盧西弗的啟發(fā)下,他由一只被蛇咬傷的小羊羔——父親挽救過的小羊羔——身上,看到了“善”的無限可能:

        “可憐的小生命,/躺在地上,口吐白沫,/它的焦急的母親俯身瞧著它,徒然哀鳴,/我父親采了一些草藥,敷在那傷口處,/慢慢地這無助的可憐蟲恢復(fù)了它的輕忽的生命,/又重新站立起來吮吸母親的乳汁,/母親顫抖地瞧著它,站立著,/歡喜不已地舔著它的復(fù)活的四肢?!盵6]204-205

        詩劇中的該隱對上帝的秩序產(chǎn)生了懷疑,此時該隱看到的世界已經(jīng)是從伊甸園墮落后的世界,然而該隱還是以伊甸園尚未墮落前的眼光來質(zhì)疑上帝的安排。該隱由于這樣潛在的立場——萬物按照一定的等級被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蛇咬傷羊羔是由它們各自的等級決定的,因而認(rèn)為它們的行為中應(yīng)該無所謂善惡。但是亞當(dāng)不忍心看見羊羔的毀滅,把生命的毀滅視為一種“惡”,他挽救了羊羔的生命。那么,亞當(dāng)?shù)倪@一行為本身就是“善”的嗎?亞當(dāng)當(dāng)然自認(rèn)為是“善”的。但是,如果上帝是“善”的、全能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等級制度必定也是“善”的、全能的,那么任何與這種制度相沖突的行為就應(yīng)該被視為“惡”。在亞當(dāng)?shù)摹吧啤钡男袨楸澈?隱含著一種盲目和不順從,這是對上帝創(chuàng)造的等級制度的否定,即對上帝“善”的旨意的反叛,所以在更高深層面應(yīng)當(dāng)被視為“惡”。然而拜倫亦認(rèn)為這一行為是“善”的,否則他不會讓亞當(dāng)說服該隱:“瞧瞧善怎樣從惡中產(chǎn)生出來的吧!”[6]205可見,拜倫理解的“善”,是對生命——世間萬物的一種悲憫情懷,這是符合正統(tǒng)宗教觀念的。

        拜倫不加雕琢地采用了《圣經(jīng)·舊約》里的故事原型,以“該隱”的形象完成了自己對“善惡”的思考:上帝作為統(tǒng)治者既然具有全能,它就能運用像人類自然習(xí)俗那樣容易的手段來展開它的各種制度;上帝作為設(shè)計者既然具有無限智慧,凡是它所安排的在整體上就必然是制度方面的秩序;上帝既然以它自己無限的善為目的,它所安排的一切就一定導(dǎo)向永遠(yuǎn)高于人類為自己祈求的那種善。理解了這一問題,也就理解了上帝為何要在園中最怡人處同時種下“生命樹”和“知識樹”──禁止并且引誘人類。拜倫不是把“該隱”當(dāng)做象征性的形象來書寫,而是當(dāng)做一位真實存在過的、與我們共同經(jīng)受人生種種有限苦惱的同伴來書寫,他要分擔(dān)我們共通的困惑與迷惘?!霸撾[所反對的僅僅是那種把大自然的秩序看做一種道德秩序、認(rèn)為善并非人類生活的目標(biāo)之一而卻是人類生活之先決條件的信仰。”[3]387

        拜倫的懷疑主義精神向來攻擊一切宗教傳統(tǒng),但在《該隱》這部詩劇中,他卻以感傷的筆調(diào)展示了人類存在所要經(jīng)受的無邊苦難。拜倫給予這種苦難以深切的同情,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宗教觀念的接受和認(rèn)同。歌德評價《該隱》時說:“我們明白教會的不適當(dāng)?shù)慕塘x是如何影響像拜倫那樣的人的自由心靈,而拜倫又是如何通過這部作品盡力擺脫強加于他的一種教義?!盵7]61

        二、關(guān)于“愛”的思考

        在拜倫的早期作品中,他塑造了一個個完全沉湎于內(nèi)心生活的憂郁者形象,幾乎與拜倫的“自我”重合;他們的內(nèi)心是遺世而獨立的黑暗世界。雖然天性的驕傲使他們能夠遠(yuǎn)離世俗卑下的欲望,但同時由于缺乏生活目標(biāo)而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為報復(fù)性地沉溺于感官的享受,自甘沉淪,放蕩不羈,對生活極度地冷漠。這些詩歌主要由三種調(diào)子構(gòu)成——孤獨的調(diào)子、憂郁的調(diào)子和自由的調(diào)子[1]39。拜倫亦沉溺于其中,以一種惡意且消極的心態(tài)賞玩自己在人群中故意表現(xiàn)出的夸張、憂郁和憤怒。拜倫敏銳地洞察人世,看出人生的空洞和虛無,但是在他輕靈的筆鋒和臨風(fēng)飄舉的雙翼下卻隱藏著一副嚴(yán)肅的、并且真正忍受生活的痛苦的面孔。他筆下的主人公是天生的孤獨者,強烈地渴望自由,獨尊而無意與社會調(diào)和,所以漸漸厭倦于人群,寧與天地為儕偶。曼弗雷德和該隱延續(xù)了拜倫主人公的一貫形象——孤獨的反抗者,但他們反抗和懷疑的對象開始由社會轉(zhuǎn)向自身。拜倫的不平和厭世是在“仇視”的偽裝下隱藏的對于人間的“哀悲而疾視”——“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視所以怒其不爭?!盵8]

        《曼弗雷德》是受歌德《浮士德》的啟發(fā),與大自然交融的直接產(chǎn)物。歌德與拜倫彼此欣賞,歌德聽說《曼弗雷德》是受《浮士德》的影響感到由衷高興,拜倫也有詩作獻(xiàn)給歌德。愛克曼認(rèn)為,拜倫把《浮士德》拆成了碎片,而歌德卻說:“拜倫勛爵所引的那些完美的細(xì)節(jié),多半我從來沒有讀到過,更不能說我在寫《浮士德》時想到過它們。”[7]121“我從來沒看到世上有誰比拜倫更具有我所說的創(chuàng)造才能。他解開戲劇糾葛的方式總比人們預(yù)期的要高明?!盵7]127然而拜倫卻任憑憤怒淹沒自己的才華。

        無可否認(rèn),曼弗雷德確實是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他要攀登無人涉足的雪原高峰,不容人類的任何缺點和委曲求全有立足之地,否則他的靈魂則無法自由呼吸,但他比浮士德更堅定也更桀驁、更內(nèi)省也更孤獨、更絕望也更痛苦──

        “從年輕的時候起,/我的精神就不與凡人們的靈魂一同漫游,/也不用凡人們的眼光觀察這個大千世界。/凡人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我不具備,/凡人為生存的目的,我不具備,/我的歡樂、憂愁、熱情和力量,把我/塑造成為一個怪癖的人,雖然我具有人的/形貌,但我對那生存著的人類沒有一點同情。”[6]47-48

        曼弗雷德為自己的身上不具備人間的情感而深深哀傷,他想用愛來喚醒心中沉睡的激情,但是他不能愛,他的愛將致他的愛人于死地:

        “她有和我一樣的怪癖思想和迷惘心情,/她喜歡探求幽秘的知識,而且她具有/一顆能夠理解宇宙的心靈,不僅如此,/她還擁有比我更加溫柔的力量,/她有同情、歡笑和淚水,我卻沒有,/她懷有溫情,我卻只對她有這種情感,/她有謙遜的美德,我卻從來就沒有。/她的過失是我的,她的貞淑是她的——/我愛過她。也毀了她!/……/不是用我的手,而是我的心,我的心使她的/破碎了,她的心凝視著我的心,凋萎了。”[6]50-51

        曼弗雷德最深的痛苦和絕望,就在于人間沒有一樣?xùn)|西令他留戀——即使愛也不能使他的情感復(fù)活:

        “我的天性就是厭恨生活,/可并不殘酷。我不愿制造毀滅,/而只是尋求毀滅。”[6]89

        曼弗雷德對自己作出嚴(yán)厲的裁決,他的靈魂忍耐著對死的渴望。曼弗雷德決意走自我毀滅的道路,拒絕修道院院長給予他的安慰之辭,從而斷絕了與天堂的聯(lián)系,亦高傲且輕蔑地驅(qū)逐了那些試圖引誘他的邪惡精靈,對所謂的地獄不以為然。曼弗雷德不屈從魔鬼,也不祈求上帝。死去時和活在世上一樣孤獨的曼弗雷德,與天堂和地獄一樣無緣。他是自己的罪犯和審判者。

        與曼弗雷德一樣,該隱也是一個冷酷的人,他殺死了弟弟亞伯,因為上帝不公正的判決,拒絕他的獻(xiàn)祭。雖然該隱連“殺人”一詞究竟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得,但他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殺人的人,他親手給他的兄弟制造了死亡,這一行為尚未完成他就后悔了,因為他希望他能夠愛人。隨之而來的是母親的詛咒、上帝的判決、永遠(yuǎn)的放逐和打在該隱身上的殘酷的烙印。

        曼弗雷德和該隱以冷酷的心報復(fù)上帝預(yù)言的殘酷,但一切報復(fù)都指歸了自身。他們渴望死亡,但卻得不到死亡,他們注定要在這個荒漠的世間長久地漂流,經(jīng)受上帝嚴(yán)厲的永罰。然而死亡確定存在,這是上帝的預(yù)言,只是到達(dá)那兒的路過于艱難,而它的不知何時降臨又深深地折磨著他們。與我們共享過去的是生命,與我們分擔(dān)未來的是死亡。任憑什么未來的痛苦,都不能在自責(zé)者身上執(zhí)行他在自己的靈魂上所執(zhí)行的審判?!@就是拜倫的痛苦與反抗。

        歌德因此看出了拜倫的局限——他過于憂郁的激情和極其強烈的自我怨恨,“一切敵對的做法都會導(dǎo)致否定,而否定只會止于虛無”[7]130。曼弗雷德和該隱都曾經(jīng)渴望在人間生活,但他們天性厭惡一切人間的假面,厭惡一切人間輕易獲得的東西。人間對于他們卻是太小的牢籠,他們的腳一踏上大地便會因窒息而死。歌德在《浮士德》中以“歐福良”的形象傾注了他對拜倫的理解和同情。“拜倫勛爵只是作為一個詩人時才是偉大的,他一思考問題,便成了孩子”[7]121;“但是在創(chuàng)作方面,他總是很成功;在他身上,靈感代替了深思”[7]130。曼弗雷德和該隱雖然不能解決人們關(guān)于“愛”的困惑,但是他們對于“愛”的懷疑卻實踐著人類關(guān)于“愛”的信仰。

        三、關(guān)于“理性”的思考

        拜倫在一段時間內(nèi)是真心實意地承認(rèn)宗教的傳統(tǒng)地位,并甘愿讓自己俯首就范于宗教的權(quán)威之下,“我并不敵視宗教?!驗槲艺J(rèn)為,人們決不可能對宗教產(chǎn)生厭惡情緒——我自己就十分贊同天主教教義”[9],《希伯來之歌》便是證據(jù)之一[10]。在《曼弗雷德》和《該隱》中,我們亦可以看到拜倫為此所做的種種努力,但另一方面,拜倫并不能因此就徹底戰(zhàn)勝內(nèi)心深處根深蒂固的懷疑,所以兩部詩劇亦展現(xiàn)了人的理性在傳統(tǒng)宗教觀念羈絆之下的掙扎和反抗。這掙扎和反抗的景象具有一種悲壯的色彩,那就是痛苦的懷疑促成了理性的生長。而這種理性的獲得,無疑是上帝“禁止”并“引誘”人類的深刻用意:

        “那致命的果子/卻也給了你們一份好禮物,那就是你們的知性,/不要讓它屈服于暴虐的威脅,而盲目地去信仰。/違背一切外部的知覺和內(nèi)心的情感,/要思想,要忍耐——在你自己的心中,/筑起一個內(nèi)在的世界,不受外來力量的支配。/這樣你就更加接近靈性,/你自己的斗爭就可以獲得勝利?!盵6]217

        “知識對于凡人的有限歡樂是致命的果子”[6]139,但知識帶給人類的思考、懷疑精神,使人超越死亡。歌德說過:“對于我們的靈魂來說,我們的生命實在太短暫了”,“任何一個人,不論是最卑賤的還是最高貴的,不論是最平庸的還是最可敬的,即使對一切都感到厭倦,也不會厭倦生活”[11]。生命是有限的,但對生命的愛可以無限;生活會使人產(chǎn)生厭倦感,但真正的厭倦——絕望并不存在。

        上帝在人類偷食知識果但尚未來得及摘取生命果之前就將他們逐出了樂園;把生命的永恒作為永久的承諾,用愛和順服來指引人類抵達(dá)。“大天使愛的最多,小天使知的最多?!盵6]154愛與知不能兩全。愛是上帝給予人類的無限渴求,知是上帝給予人類的有限能力。這樣,人類就可享有上帝給予他們的這兩樣禮物,擁有知識,擁有生命。雖然知識和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人可以以有限的知識和生命去感知領(lǐng)悟上帝之愛的無限,從而達(dá)到永恒和不朽。亞當(dāng)選擇了敬畏,該隱選擇了求知。

        但知識亦可能是另一種欺騙,因為人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子,并沒有獲得與知識相關(guān)的一切事情。他不知道死的神秘,其實他什么也不知道,除了自己的不幸[6]154。這是該隱仍然無法克服的致命的懷疑,他的懷疑只有通過盧西弗來為他解答。盧西弗對該隱說:“如果你真的渴求知識,我可以滿足你的愿望。但我不會要求你吃光所有禁果,那樣會使你失去征服者留給你的唯一良善。”[6]156

        盲目地求知會使人失去“全能者”留給人的唯一的良善,這是一則動人且可怕的諭言:“可怕”是因為人一生無謂地追求不過是盲目地追求死亡,“動人”是因為盡管如此人也要設(shè)法窺探死亡的秘密,不管其中暗藏多大危險。理性是否可以幫助人找到宿命之外的可能?慈悲的神靈用恐怖和黑暗試探人的決心,但是人總是被他無聲的諭言擊中。這是人類無法擺脫的困境。

        盧西弗是自由的精靈,他顯然受制于《失樂園》的影響。不過,盧西弗并不等同于彌爾頓筆下的撒旦,不是那種為爭取自由而進(jìn)行斗爭的英雄,而是一位能夠煽動起陰郁者心中向往自由的熱情從而擺脫絕望的人類的朋友。借助于盧西弗的力量,該隱的一部分行為是發(fā)生在超自然的領(lǐng)域內(nèi)的。盧西弗向他展示了各式各樣的世界以及那些世界上的居民,讓他看見死亡的國度,也幫助他透過迷霧看見未來的人類。盧西弗既不要求該隱對他盲目信仰,也不要求該隱對他盲目服從?!凹偃邕@幸福中摻雜了奴性,那我寧肯不要這幸福?!盵6]154盧西弗打開了該隱的眼睛,而這雙充滿懷疑的眼睛就是“理性”。“理性”使該隱不會盲目地信仰。

        拜倫曾在筆記中寫道:“教我不要去運用理性而只是去信仰,那是毫無用處的。那就等于是讓一個人不要醒著而只是永遠(yuǎn)昏睡。”[3]383愛不能轉(zhuǎn)化為生命,永恒只是一種無法兌現(xiàn)的承諾。拜倫看出了上帝對人類許下的關(guān)于知識與生命的讖言,因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哀傷之中?!@就是這兩部詩劇的基調(diào)。拜倫那令人贊嘆的推理能力使他反對與理性相違背的信仰,因為一切信仰應(yīng)該建立在理性之上。沒有懷疑的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

        曼弗雷德和該隱在各自經(jīng)歷了痛苦的精神探索之后,走向了與上帝溝通的復(fù)活之路。知識——人類認(rèn)識善惡的手段和目的,生命——人類誕生與死亡的種種困惑,理性——懷疑與信仰的肯定與超越。拜倫在詩劇中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是在對《圣經(jīng)》的理解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完成的。

        [1][丹麥]喬治·勃蘭兌斯.拜倫評傳[M].侍桁,譯.北京:國際文化服務(wù)社,1953.

        [2][英]羅素.西方哲學(xué)史:下[M].馬元德,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299.

        [3][丹麥]喬治·勃蘭兌斯.十九世紀(jì)文學(xué)主流:第4分冊:英國的自然主義[M].徐式谷,江楓,張自謀,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

        [4]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28.

        [5]Holy B ib le(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Chinese Union Version)[M].Nan jing:China Christian Council,1995:3.

        [6][英]拜倫.曼弗雷德/該隱[M].曹元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7][德]歌德.歌德談話錄[M].[德]愛克曼,輯錄.吳象嬰,潘岳,肖蕓,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1.

        [8]魯迅.摩羅詩力說[G]//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80.

        [9][英]拜倫.地獄的布道者——拜倫書信選[M].張建理,施曉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182.

        [10]梁工.拜倫的《希伯來歌曲》與《圣經(jīng)》[J].開封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1,(4):13-14.

        [11][德]歌德.紀(jì)念莎士比亞命名日[G]//論文學(xué)藝術(shù).安書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Prophec iesabou t Know ledge and L ife:On the Them e in Byron’s Plays M an fred and Cain

        WANG Jing
        (Co llege of H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astChina Norm 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M anfred and Cain are the two rep resentative p laysof Byron,which reflecthis thinking about the sp iritof the individual.And the p rophecies about know ledge and life can be read between the lines.The education about intellectual and emo tional taughtus thatwe should seek the truth,sow e cou ld notbelieve in the religion blind ly.However,the painfu lp light in the reality allowed us to know the lim itationsof rationality itself,we had to need the final conso lation in the religion.In such contradictivemoods,Byron thought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son and the faith.Know ledge,themeans and endsof the hum an beings’know ing of the good and the evil;life,the various perp lexitiesof the hum an beings’birth and death;rationality,the affirm ation and the transcendencesof the doubtand the faith.These three issues in Byron’sp layswere so lved in his slow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p rocessof B ible.

        Byron;M anfred;Cain;B ible;the tree of know ledge;the tree of life;rationality

        I561.43

        A

        1009-1971(2010)04-0110-05

        [責(zé)任編輯 張蓮英]

        2010-03-25

        王靜(1974-),女,江蘇南京人,博士研究生,講師,從事中外文學(xué)比較研究。

        猜你喜歡
        詩劇弗雷德拜倫
        詩劇
        詩劇
        詩劇
        詩劇
        弗雷德忘記了
        弗雷德和他的朋友們
        拜倫擰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與電風(fēng)扇
        拜倫式英雄與海明威式英雄對比研究
        尋找上帝的小女孩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乱日韩乱国产| 日韩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亚州精品无码人妻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夜夜久久| 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 中国人妻与老外黑人| 爽爽午夜影视窝窝看片|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av色福利天堂久久入口| 亚洲一区自拍高清亚洲精品|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粉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18|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久久久|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 狠狠cao日日橹夜夜十橹|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网站|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不卡 | 99精品视频69v精品视频|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视频|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亚洲| 天堂新版在线资源| 91综合在线|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一本大道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av日韩av综合aⅴxxx|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男性一插就想射是因为啥| 日韩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婷婷五月婷婷五月| 极品美女高潮喷白浆视频| 粉色蜜桃视频完整版免费观看在线|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亚欧国产女人天堂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