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泉峰, 彭友良
(長沙民政學院 民政系 湖南 長沙 410004)
涂爾干社會分層理論探析
謝泉峰, 彭友良
(長沙民政學院 民政系 湖南 長沙 410004)
埃米爾·涂爾干是社會學奠基人之一。他認為社會現象不能用主觀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識去推理,而只能通過社會去解釋。他將不平等納入社會整體結構之中,從社會系統功能需要的角度闡述了他的社會分層理論。
涂爾干; 社會分層; 不平等
涂爾干是實證主義者,是與卡爾·馬克思和馬克斯·韋伯被譽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在《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一書中,他曾明確說道,“社會現象不能用主觀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識去推理,而只能通過社會去解釋”[1]4-5,因此,關于社會分層現象,涂爾干認為,其出現有必然性和某種內在的規(guī)律,而作為社會學學者,就應該將它作為一種外在物,去研究它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客觀關系。同時,由于特定的社會分層結構是在特定社會的整體宏觀結構下出現的,那么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下,社會分層必然也有著特定形式,它的出現不僅有其合理性,甚至彼此之間還存在一種普遍的因果律,可以證實或推導。這是涂爾干社會分層思想的理論基礎。
長期以來,涂爾干重點強調社會的團結和整合,所以他從不有意識地去研究社會沖突,他似乎也沒有特別關注因為勞動分工而引發(fā)的社會分離的可能性。單從表面上看,涂爾干眼中似乎不存在馬克思視野中的社會階級,而只是有職業(yè)的分化和分工,但是,涂爾干卻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談到了由于社會分工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并且在《社會分工論》一書中,他還暗示了:隨著社會由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轉化,社會不平等也將走向社會平等。這樣一來,在19世紀的思想家中,對社會結構中的層級發(fā)展趨勢作出預測的就不僅僅是馬克思了,涂爾干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并在隱晦的字里行間給出了一種完全不同于馬克思的看法。
綜上,涂爾干是通過將不平等納入社會整體結構之中,從社會系統功能需要的角度來闡述他的社會分層理論的。
涂爾干的社會分層理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2.1關于社會分層產生的原因
涂爾干認為社會出現分層現象是與機械團結有關系的。在《社會分工論》中,涂爾干講到在機械團結的社會里,由于個人之間分化程度不高,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難以緊密,所以共同的價值觀顯得對社會團結而言尤為重要,必須以權力來維系[2]62。
社會分層的開始在涂爾干看來是源自宗教的。他發(fā)現,宗教將各種東西區(qū)分為“世俗的”和“神圣的”兩類。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中,涂爾干說道:“一個社會能夠通過它自身對人類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一種神的感覺,因為社會是屬于它的成員的,就像神屬于它的信徒一樣。事實上,神首先是人類從某些方面為自己描繪的一種高于自己的東西,人類相信自己從屬于這種東西。”所以,涂爾干也許會說:每一個社會都是制造神的機器[3]237-239。
在神被制造出來之后,一切事物也就進行了自然的分化。首先是在圖騰崇拜后“圣物”出現,它包括作為圖騰本身的植物或動物,然后是畫有圖騰的物件,甚至于一些個人也成了圣物??傊?,全體社會被分為兩個基本大類:一類是世俗的東西;另一類是或多或少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的整個圣物世界。
基于上式進行計算后,可得到待辨識系數a和灰色輸入參數b的具體數值,將其代入式(8)后得到p步前項的預測值。對x′(1)(n+p)進行累減生成,再進行對數映射,即可求得豎井掘進機p個進程后的偏移預測值。
一些與“圣物”聯系在一起,乃至最后自己也成為“圣物”的個人正代表著他所處的整個社會的集體意識,而這些個人也就成了神的代表,他被賦予神圣的權力以維護社會的機械團結。
涂爾干在《孟德斯鳩與盧梭——社會學先驅》中說道:“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人為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主要來源于被當作遺產的社會習俗。……不平等的發(fā)展受到了社會進化的激勵,‘通過財產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變得越來越穩(wěn)固,越來越合法’?!彼^續(xù)補充說道:“如果社會把占有權奉為圭臬,而沒有使其服從任何規(guī)則,那么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只能把不平等看作神圣?!盵4]78
所以,在涂爾干看來,社會分層是特定社會下的產物。由于維護一個國家最高的力量是道德和宗教,所以一個社會中最高的管理者也同時就成了道德和神的象征。這是在社會分化程度不高的條件下維護社會生存所必須的職業(yè)分工方式。
2.2關于層級關系的論述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涂爾干對社會分層的看法更側重于強調其必然性與合理性,因此在層級關系的探討上,他采取了一種與馬克思和韋伯截然不同的視角。
在馬克思那里,人類社會一旦有了私有制,階級就產生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矛盾和沖突成了貫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線,兩大階級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關系,而它們之間的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進步的動力。在韋伯那里,分層在任何社會都是存在的,無論用什么標準和尺度來劃分,層與層之間都處于一種相互競爭的狀態(tài),雖然,競爭有可能激化,但在大部分情況下,它們僅僅是為了獲得市場資源而進行角逐而已。涂爾干所談到不平等卻是在社會結構框架下產生。
涂爾干在談到機械團結的社會時也用他個人的視角觀察馬克思所說的階級壓迫的問題。但涂爾干卻將這種不平等狀態(tài)理解為一種維護機械團結所必須的正常狀態(tài)。馬克思認為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是赤裸裸的剝削和壓迫關系,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總是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涂爾干卻認為,在社會分工不夠細致的整體結構中,壓制法能夠維護機械團結。
涂爾干的看法與韋伯顯然也是有差異的。韋伯將不同層級視作是一種在市場爭奪資源時競爭力上的差異,涂爾干卻把它從屬于整個社會結構。在涂爾干看來,某些人之所以在社會的上層,是因為要產生人類社會,就必須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分工,必須要有一小部分人分離出來,以維護社會整體團結的需要,他們是社會整體的代表,從而也就成為了人們想象中的“神”。
這樣一來,涂爾干就盡可能地避免了談及機械團結的社會中關于矛盾、競爭等類似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只要人類還處于機械團結的社會之中,為了維系社會整體不至于分裂,不平等必然要產生:“神圣”的上層代表著集體的共同意識,維護著社會整體的團結;而“世俗”的下層則參與到日常的生產勞動之中,被上層所治理。這種簡單的分工有著維護機械團結的社會存在的正面功能。
2.3社會變遷條件下的層級變化
當然,涂爾干并不認為社會分層會始終存在。在涂爾干的理論框架中,社會平等的實現程度取決于社會在自然條件下分化的狀況。
他論述道:“一旦勞動產生分化,社會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群體的各個部分都具有了各自的功能,相互已經難以分割?!虼?,以前常常發(fā)生的巧取豪奪的事情,今天很難再發(fā)生了,也很難再成行了”,其原因在于“勞動越分化,每個社會機構所包含的不同成分就越少?!c此同時,每一種業(yè)務都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它在整體中代表了更大的份額,所以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2]111。也就是說,當社會進入有機團結的狀態(tài)之后,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職業(yè)和個人更不可替代,為了維護社會團結,社會平等必然會成為現實。
然而,要使社會發(fā)生這樣一個大的變化,有些條件是必須的。這就是社會結構由原來的機械團結轉變成有機團結,社會整體意識也同時發(fā)生變化。
涂爾干并不認為盧梭所說的純粹的社會公約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他認為在公約的背后有社會集體意識的作用[3]219,他明白的說道:“如果平等變成了一項權利,……本質而言,是共同體使然。這并不是因為有了這三項規(guī)則,而是因為它們反映了普遍意志,根據這些規(guī)則得到的財產平等分配才是公正的,所以,這樣確立起來的體系必須得到尊重。這樣一來,‘這個基本契約用道德和合法的平等,代替了自然可能在人們之間造成的身體的不平等’。”[4]92所以社會集體和普遍意識的變化,是社會分層結構轉變的重要條件。
涂爾干在《社會分工論》中說出了他的理由:“有了規(guī)范還不夠,因為規(guī)范有時候也會成為弊害的根源。階級斗爭就是這種情形?!盵1]333由于在有機團結的社會中,各部分功能聯系緊密,矛盾和沖突會移動平衡的支點,從而最終會形成公平的契約。這便成了涂爾干認為社會平等能夠實現的原因。它會是社會由機械團結發(fā)展到有機團結時的必然產物。
3.1社會分層狀態(tài)由社會結構決定
無論是在對機械團結的社會還是有機團結的社會的論述中,涂爾干始終未把社會分層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來闡述,在他看來,社會分不分層、如何分層是與社會結構功能直接相關的,社會的組織狀態(tài)決定了社會分層的具體形態(tài)。所以,他不認同馬克思所說的,階級斗爭改變社會結構,推動社會結構的發(fā)展,他也不同意韋伯所說的,社會分層是個人在固定的社會結構框架中,由于在市場中競爭力的差異而引起,相比之下,他換了一個角度,得出了這樣的看法:社會分層是受社會整體宏觀結構所決定,不是分層改變了社會結構,而是社會結構決定了社會分層狀態(tài)。
3.2強調分化的正功能
涂爾干對社會分化過程是持正面態(tài)度的。他認為社會的分化能夠增強社會的適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也能夠緩解矛盾沖突的產生。當然,這種分化并不是無限制的。在社會分化的過程中,保證社會整體的團結是首要的因素,社會分化程度要受社會整體結構的影響,必須要和社會團結程度相適應。只有在社會處于機械團結時,出于維護整體結構在功能上的需要,社會中“神圣”與“世俗”這樣不平等狀況才有其正面功能的。
3.3以職業(yè)作為分層的主要指標
涂爾干對社會分工的強調實際上是對職業(yè)分化的強調,他對有機團結的社會將達到平等的預言,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這樣的一種認識,那就是隨著職業(yè)之間聯系的日漸緊密,職業(yè)之間只會有橫向的分工、不再分出貴賤高低的。在涂爾干的看法中,社會分層現象完全是職業(yè)功能造成的。當社會組織處于機械團結中,神圣的職業(yè)與世俗的職業(yè)實際上代表的是一種集體意識與個人意識,由于集體意識要高于個人意識,因此從事這兩類職業(yè)的人之間必然是不平等的。當社會組織處于有機團結中時,社會整體意識將轉變?yōu)橐环N平等的意識,由于各職業(yè)之間聯系緊密,相互不可缺少,于是公平的契約促成了職業(yè)之間的平等,從事各職業(yè)的個人之間也就平等了。
3.4對社會分層采用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觀察角度
和馬克思一樣,涂爾干對社會分層也采取了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觀察角度,但是,涂爾干看問題的方向卻和馬克思不同。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早期的“原始社會”是平等的社會,但它在生產力發(fā)展之后,逐漸變成了階級的社會,而且,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斗爭也越來越激烈,直到人類社會在世界范圍劃分成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陣營,并最終通過一場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來實現全人類的平等。涂爾干則認為人類社會從一開始出現就已經有了不平等的現象,機械團結決定了人類在早期社會中會自然而然的劃分出“神圣”和“世俗”,之后,隨著人類社會從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轉變,社會分化程度逐漸提高,不平等也就逐步向平等的方向轉化。涂爾干在這里采用的是一種單向的發(fā)展路徑。
[1]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3]RAYMOND ARON.社會學主要思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4]涂爾干.孟德斯鳩與盧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校:松仁)
AnalysisonSocialLaminationTheoryofDurkheim
XIEQuan-feng,PENGYou-liang
(Department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Civi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Changsha, 410004, China)
Emile Durkheim is one of sociological founders,who thinks that the social phenomenon cannot use to understand subjectively, also cannot use the general knowledge to infer, but can only explain through the society. Through bringing the unequal into social overall construction,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system function, his social lamination theories are elaborated.
Durkheim; social lamination; unequal
2010-05-27
謝泉峰(1976——)男,湖北武漢人,長沙民政學院民政系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社會學。
C912
A
1673-0712(2010)04-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