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峰,田劍鋒(洪洞縣中醫(yī)院,山西洪洞041600)
二術二陳湯加味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42例
魏丹峰,田劍鋒
(洪洞縣中醫(yī)院,山西洪洞041600)
二術二陳湯/治療應用;神經(jīng)根型頸椎?。嗅t(yī)藥療法;白術;陳皮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較多見的一種類型,其發(fā)病多是由于頸椎間盤突出偏向一側(cè),椎體后緣骨贅特別鉤椎關節(jié)增生可突向椎間孔,壓迫神經(jīng)根,引發(fā)手臂或手指疼痛、麻木。筆者自2007年10月-2009年12月,運用二術二陳湯加味治療本病42例,取得較滿意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觀察的72例患者均來自洪洞縣中醫(yī)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22~63歲,平均39.5歲;病程最短18 d,最長3年。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4~63歲,平均39.7歲;病程最短20 d,最長3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等方面均無顯著區(qū)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骨科學》[1]擬定。(1)頸肩痛枕部后頸部疼痛,并按神經(jīng)根分布向下反射到前臂和手指。(2)查體可見頸活動受限,頸項肌肉緊張、且可找到壓痛點,嚴重者可見肌無力或肌萎縮。(3)X線檢查可見病變椎體間隙狹窄或增生,伸屈運動側(cè)位片會出現(xiàn)病變節(jié)段過度松動,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出椎間孔。
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避免頸部過伸過屈,頭部固定在一個位置的時間不宜過久,平臥時枕頭不宜過厚,枕頭的位置應墊及部分肩部。
治療組:二術二陳湯方加桃仁、紅花、附子。藥用半夏、蒼術、白術、陳皮、桃仁、紅花各10 g,茯苓18 g,附子3 g。項背強者加葛根12 g,防風10 g;頭暈目眩者加天麻10 g,鉤藤10 g;手指麻木較重者加桑枝30 g,桂枝6 g;視物不清者加菊花15 g,枸杞子15 g。每日1劑,水煎服,2周后判定療效。
對照組:雙氯滅痛25 mg,每日3次,布洛芬0.2 g,每日3次,連服2周。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原有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zhuǎn):原有癥狀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 結(jié)果治療組42例中,治愈18例,好轉(zhuǎn)21例,無效3例,1例轉(zhuǎn)手術治療,治愈率42.9%,總有效率92.9%。對照組30例中,治愈11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3例,2例轉(zhuǎn)手術治療,治愈率36.7%,總有效率83.3%。兩組比較(P<0.05)。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為疼痛、麻木,當屬中醫(yī)痹證范疇。本病發(fā)病多由于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氣機不暢,致使痰瘀凝于項背,經(jīng)脈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導致頸椎病。治療當以化痰通絡為大法。二術二陳湯加桃仁、紅花、附子,首見于《類證治裁》,用于治療“胃中濕痰敗血”所致的“十指麻木”[3]。方中蒼術辛散苦燥,勝濕除痹;白術味苦而芳烈,補氣健脾、燥濕消痰;半夏辛散溫燥,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陳皮味辛苦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茯苓甘補淡滲,健脾補中、利水滲濕;紅花辛溫,桃仁苦平,兩藥合用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附子辛熱行散,為溫通十二經(jīng)脈之要藥,可散寒除濕、溫經(jīng)止痛。全方合用共奏消痰散結(jié)、祛瘀通經(jīng)之療效。因此本方加味治療痰瘀凝于項背的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尤為恰當。本臨床觀察證明優(yōu)于對照組。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640-164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190.
[3]清·林珮琴.類證治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284.
R274.19
B
1007-4813(2010)06-0918-01
2010-08-26)
魏丹峰(1973-),女,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