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冠朝
(宜賓學院政管系,四川宜賓 644007)
關于諸葛亮歷史人物的評價
馬冠朝
(宜賓學院政管系,四川宜賓 644007)
從公元 181年到 280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在統(tǒng)一與分裂較量的歷史進程中,諸葛亮所處的歷史時空即為大爭時代。在此歷史背景下,以大歷史視角的方法考察諸葛亮的思想、理論規(guī)劃、社會實踐及效果,從諸葛亮的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互為表里、諸葛亮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大爭時代諸葛亮的歷史定位三個方面來評價他。
諸葛亮;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三國時期政治家
評價諸葛亮其實是復雜和困難的。千百年來,人們評價諸葛亮或為千古賢相、君子典范,或為治國能臣、以分治方,或為軍事奇才、六出祁山,或為制造分裂、天下紛亂,或為理政頗強、軍戎才短,或為疲敝民力、經濟凋敝,或為平定南中、民族壓迫等等,莫衷一是的評價,這也正好說明三國歷史的紛亂與復雜。諸葛亮生于亂世,奮斗于亂世,又卒于其終身奮斗的事業(yè)當中。詩云:“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1];“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2]凡此,都是后人感嘆諸葛亮傳奇和悲劇的一生。說到其悲劇的一生,無疑是未能實現(xiàn)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政治目標,雖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令人扼腕嘆息。歷數歷史風流人物,若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無疑一如詩人所發(fā)之感慨。但是,作為歷史人物的諸葛亮的思想和活動有著特定的時空條件和指導其在歷史舞臺上活動的信念理想與實踐規(guī)劃,他既是歷史活動的主體也是客體。作為主體的歷史人物的活動有成功也有失敗,這與其從事的實踐密切相關,影響著其事業(yè)的開拓與發(fā)展;作為客體的歷史人物的活動又成為后人觀察、評價那個特定時代歷史走向的依據。
從東漢末181年諸葛亮出生到280年西晉統(tǒng)一中國,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以大歷史視角看待諸葛亮,是把他放置于東漢末至西晉統(tǒng)一中國這樣一個較長時期的歷史時空當中。東漢末年政治昏暗,社會領域醞釀著即將到來的風暴。東漢政權機器處于積薪之上,自黃巾軍起義喊出“黃天當立,歲在甲子”的口號,之后十常侍做亂于宮廷,董卓兇兵于洛陽,諸侯會盟于孟津,以門閥世族為單位的各方大大小小的軍閥橫亙于社會之上,軍閥割據,戰(zhàn)亂頻繁,百姓苦不堪言,東漢社會再也沒有穩(wěn)定下來,直至滅亡?!俺急静家?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8)諸葛亮一生下來就處于這樣的時空當中,他去世后三國局面維持了一段時間,但他生前的實踐活動和思想都烙印在西晉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過程當中。由此,在統(tǒng)一與分裂較量的歷史進程中,諸葛亮所處的歷史時空所反映出來的時代特征即稱之為大爭時代。
大爭時代發(fā)展到曹操準備統(tǒng)一南方時,高臥隆中、冷靜思考個人生存及天下興亡的諸葛亮從思想上達到成熟,最大體現(xiàn)是其所作的《隆中對》。將《隆中對》置于大爭時代背景來看,其精神實質是諸葛亮觀察天下由統(tǒng)一而分裂,而如何再次走向統(tǒng)一的問題。從個人生存與發(fā)展來看,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3)而并非“不求聞達于諸侯”[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8),他“擇賢主”劉備,謀的建功立業(yè)之心之志;從天下存亡來看,《隆中對》實際上是整合紛亂局面的使天下再次走向統(tǒng)一,恢復業(yè)已破壞的王業(yè)天下局面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因而,《隆中對》是衡量諸葛亮政治思想成熟的一個基本點。
諸葛亮的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在古代中國,政治思想一直沒有脫離倫理的影響,政治服從于倫理,政治規(guī)范道德化。西漢王朝是劉姓天下,特別是武帝時期對內加強中央集權,“獨尊儒術”,以儒家學說和思想統(tǒng)攝天下。漢光武帝中興劉漢,但是儒家忠君思想并沒有因為西漢亡東漢興從人們的頭腦消失,反而歷經兩漢的不斷強化的政治倫理觀已為人們特別是為知識精英階層而接受,諸葛亮是具有這種政治倫理觀念的代表之一。學者研究指出,諸葛亮的思想雜糅儒、道、法、陰陽各家思想,但其占主導思想的核心是儒家忠君思想。中國古代的君子“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面對社會動蕩、人民離散,諸葛亮并非是隱士。從其一生考察,無論是高臥隆中思考天下格局,還是選擇劉備從事軍事、政治實踐,無不體現(xiàn)著儒家積極入世的觀念:大隱隱于朝。同時,從《隆中對》到前后《出師表》而又體現(xiàn)著他的社會歷史觀?!堵≈袑Α房吹搅恕白远恳褋?豪杰并起”[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4)的天下紛亂局面,繼而分析了曹、孫、劉的條件或者優(yōu)勢。制定出了“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8)先霸業(yè)政權后王業(yè)政權,兩路出兵的開辟蜀漢政權道路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4)的天下歸一的最高政治目標。前《出師表》第一次提出和踐行天下歸一的政治目標:“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8)后《出師表》又重申和踐行天下歸一的政治目標:“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5]如果說《隆中對》是結束天下分裂而歸于一的理論層面上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那么前后《出師表》是在政治、經濟、軍事特別是軍事層面上踐行著這個戰(zhàn)略規(guī)劃。這幾篇文獻集中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社會歷史觀。這個社會歷史觀就是天下重新一統(tǒng),對于諸葛亮主觀來講當然是天下統(tǒng)一于劉漢。
諸葛亮的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反映在大爭時代的歷史進程中是互為補充的關系。儒家政治倫理觀支配著或者起著決定作用地影響著其社會歷史觀。社會歷史觀又規(guī)范約束著其政治倫理觀。政治倫理觀體現(xiàn)在思想觀念上是事漢忠君,體現(xiàn)在實踐上則是擁劉反曹、反吳而最終“興復漢室”,其最終是恢復社會秩序,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社會歷史觀在理論上表現(xiàn)為先霸業(yè)政權而后王業(yè)政權,二路出師北伐中原的理論戰(zhàn)略規(guī)劃,體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中則是割據荊、益,而后六出祁山以及其后繼者九伐中原,最終是天下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而恢復傳統(tǒng)的儒家忠君思想的政治倫理觀??梢哉f,終諸葛亮一生,無論其思想、理論的發(fā)展演進,甚至是出現(xiàn)一些修正(例如前后《出師表》在一路北伐以及不曾提起荊州問題是對《隆中對》的修正),還是其事劉報漢、聯(lián)吳抗曹,天下未分而荊州三分,漸次實現(xiàn)割據荊州、益州及到開府治事治理蜀漢,再到恢復蜀、吳關系以及六次北伐的政治、軍事實踐,無不是貫徹著其思想當中最為主要的兩個基本點:儒家的政治倫理觀和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歷史觀。
考察諸葛亮的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可看出,諸葛亮一生追求“千年至?!盵4],主要是基于《隆中對》及以后的前后《出師表》體現(xiàn)了諸葛亮希望天下走向統(tǒng)一的王朝主人歸屬問題——排斥他姓的劉氏天下。但今天看待《隆中對》其實就是一個如何結束分裂而重新天下歸一。至于歸于哪一個“一”,自有歷史本身發(fā)展的邏輯。
歷史地考察諸葛亮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政治家的身份進行著的。后劉備時代的到來,諸葛亮作為丞相“開府治事”,后又領益州牧,應該說是當之無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思想家,這是諸葛亮政治家身份最為成熟的時期。他以政治家的身份進行著自己的理論規(guī)劃和政治實踐,主要是基于其內外方針及軍事斗爭當中。
政治家的行為和活動是不受著單純道的觀念來支配的,或者說作為評判其對社會對與錯的道德尺度。馬基雅維利認為:“君主為著使自己的臣民團結一致和同心同德,對于殘酷這個惡名就不應有所介意,因為除了極少數的事例之外,他比起那些由于過分仁慈、坐視發(fā)生混亂、兇殺、劫掠隨之而起的人來說,是仁慈多了,因為后者總是使整個社會受到損害,而君主執(zhí)行刑罰不過損害個別人罷了?!盵6]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簡單的個人好惡和樸素的價值評判就顯得毫無意義,甚至給予具有重大歷史人物的不公正的價值評判待遇。諸葛亮不是馬基雅維利所說的“君主”,但卻是封建時代的政治家。這里可以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問題。第一個是:劉備托孤中“君可自取”[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7)的君指的是諸葛亮,同時在托孤大臣中還有李嚴,且以諸葛亮為正,李嚴副之?!熬勺匀 钡摹叭 弊质莿浞艡嘀T葛亮并擴大其權力的表現(xiàn),以李嚴副之并不排斥劉備對自己死后李嚴的擔憂和政權內部機構關系的平衡與穩(wěn)定。第二,李嚴淡出政局有著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客觀上是基于劉備對諸葛亮的授權與放權以及封建專制體制下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是李嚴出局的原因,也是政不出二門、權不分二人專制集權統(tǒng)治的特征體現(xiàn);第三,從凝聚蜀漢各方面的物質力量諸如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直至觀念形態(tài)上的力量與意志,以及協(xié)調、整合劉備逝世后蜀漢政權內部關系角度出發(fā),到為著實現(xiàn)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最終目標,也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集權治蜀思想。另一個例子是,鑒于《隆中對》是諸葛亮思考天下大勢,審時度勢提出和制定的由霸業(yè)政權而指向王業(yè)政權的最高戰(zhàn)略規(guī)劃而并非漂泊半生、幾無容身之地的劉備思考現(xiàn)實的成果;鑒于劉備對此稱“善”并提倡和支持這一戰(zhàn)略規(guī)劃而并非理性考量和正確實踐,最終破壞孫、劉聯(lián)盟關系,是其留給諸葛亮政治遺產中一個巨大的外交困境。孫、劉聯(lián)盟關系幾經跌宕,初盟——破盟——再盟,是劉備非理性認識“外接好孫權”的結果,而恰是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再盟與東吳,實現(xiàn)了對《隆中對》的局部回歸。由此,這是諸葛亮權衡利弊得失,在三方政治利益和紛爭中以政治家的眼光理性考慮得失,做出的外交政治策略。所謂“邦交”乃靠的是實力談話、做事,諸葛亮以政治家的身份和眼光作出的這樣的決策而并非考慮歷史恩仇是審慎和明智的。
三國戰(zhàn)爭的實踐,絕大多數都非義戰(zhàn)。三國時代軍閥割據混戰(zhàn)紛亂的局面暴露出“民之欲安,甚于倒懸”[7],“出門無所見,白骨蔽于野”[8]的殘酷社會現(xiàn)象。在三國戰(zhàn)爭中,也不乏殘暴性,比如曹操對于因徐州牧陶謙的屬下殺其家人而對徐州進行報復。從三國戰(zhàn)爭屬性及社會民生角度來講,三國的戰(zhàn)爭絕大多數的確非義戰(zhàn)。軍閥之間你爭我奪,時而聯(lián)盟擊外,時而分裂內訌,直接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民生之多艱自黃巾軍起義暴露出來,更由于三國之戰(zhàn)爭又不知使天下百姓幾溺幾饑!因而,三國戰(zhàn)爭的殘酷性的確應該是批判的對象。但是,漢末天下大亂,軍閥頻繁登臺表演及到亂世中的相對平衡——三國鼎立,又反映出社會走向整合的趨向。三國無義戰(zhàn),但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客觀上卻朝著一個方向發(fā)展。在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無果以后,北方曹操漸次統(tǒng)一北方,使北方社會秩序得到相對穩(wěn)定。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荊州,謀取益州,直至獨自治蜀,蜀漢的一州割據政權也保得了一方的社會穩(wěn)定。東吳也是如此。正是從這些大大小小的“非義戰(zhàn)”中逐步實現(xiàn)了中華大地的局部統(tǒng)一而為最后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由此,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所從事的社會實踐存在著主觀實踐活動與客觀社會現(xiàn)實及效果矛盾的辯證關系。終諸葛亮一生,基本的還是戰(zhàn)爭的實踐活動。就反映諸葛亮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的《隆中對》來看,僅僅將《隆中對》制訂的天下三分的割據政策為其是奠定天下分裂的造始者的論由,認為其推遲延緩了社會秩序的恢復與穩(wěn)定、天下統(tǒng)一的時間似乎是偏頗之言。從客觀上來講,不待天下三分,而在此之前天下已經多分。自古天下為有德者居之,雖然大爭時代發(fā)展到三國割據相對穩(wěn)定各自代表著“有德者”形象,那么在此之前的大大小小的各方軍閥不乏泛泛無德之輩。與天下多分相對而言,即使天下三分,非但不是延緩了天下統(tǒng)一的時間表,反而為天下再次統(tǒng)一準備著局部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條件,也在政治、經濟、社會觀念等方面為天下統(tǒng)一作著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從諸葛亮主觀上來講,天下三分前,天下已經多分,擁劉復漢、以弱勝強并最終實現(xiàn)劉漢天下的統(tǒng)一也只能是首先的局部統(tǒng)一,并進而朝著天下一統(tǒng)的目標前進。所以,在諸葛亮的后《出師表》即有“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5]之說,這正好說明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主觀實踐活動與客觀效果的矛盾性,主客觀矛盾的辯證關系。由此,諸葛亮在評定南中、經營益州等方面,辯證地看可以說都存在著上述問題。如果單就以成敗論英雄,主要基于歷史人物主觀思想及社會實踐的效果來作為評判的標準,那便是站在干岸看魚躍,評判者本身成為“桃花源”式的人物。
在有關于諸葛亮人生理想、政治才能、軍事才干等方面積極的或消極的評價,本質上涉及到的是諸葛亮的歷史定位問題。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9],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10]。毫無疑問,鑒于歷史的遙遠和懸疑,后人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首先遇到的是史料的選取問題,次而是歷史人物主觀活動的客觀社會效果,再者是現(xiàn)實社會價值判定的標準以及評判者主觀構建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如何給予諸葛亮歷史定位,就要看其在大爭時代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社會實踐和效果,看其是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
從諸葛亮自身思想觀念上,常吟“梁父吟”,自比于管仲、樂毅,與好友論功名成就,“笑而不言”[3](蜀書五·諸葛亮傳注引魏略 543),皆表現(xiàn)出“以待天時”而封侯拜相之意。三國紛爭時代三方都有消滅其中兩方而統(tǒng)一天下的愿望,鑒于此,諸葛亮所要達到的并非管仲、樂毅至霸業(yè);劉備去世后,劉備的精神已經內化為以重臣諸葛亮為實際統(tǒng)治核心的蜀漢政權的政治動力?!堵≈袑Α返淖罡吣繕耸恰芭d復漢室”,實質是天下歸于一。由此,從諸葛亮出山的思想觀念來看,基本的是要實現(xiàn)封侯拜相,建功立業(yè)。從諸葛亮的價值體系即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來看,諸葛亮不是曹丕,更不是司馬昭,貫穿在他的價值體系當中政治倫理觀根深蒂固的是儒家忠君學說。因而事蜀漢一生,而“心神無貳”[3](蜀書二·先主傳 532)。從社會歷史觀上來講,《隆中對》也無所謂天下分裂的宣言書,終諸葛亮一生他的社會觀就是因為看到天下由統(tǒng)一而分裂而投身政治、軍事斗爭當中再實現(xiàn)天下由分裂而歸于統(tǒng)一,只不過是統(tǒng)一于劉漢。這與其政治倫理觀互為表里。從其社會實踐來看,可以概括為兩個字“興漢”。這不但體現(xiàn)在其著名的《隆中對》的策論中,而且延續(xù)到前后《出師表》當中以及其繼任者的實踐當中。進入后劉備時代,以諸葛亮為實際統(tǒng)治核心的蜀漢政權當中繼續(xù)倡行和踐行這一政治目標的中堅力量仍然是諸葛亮,特別是這個時期是在完全意義上地踐行《隆中對》中的總體戰(zhàn)略規(guī)劃。
但是理論規(guī)劃與社會實踐存在著差距,理想與現(xiàn)實存在著差距,何況蜀漢政權后劉備時代留下的政治遺產集中體現(xiàn)了理論規(guī)劃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差異與差距。劉備的去世、國內政治動蕩、蜀漢元氣大傷;孫、劉聯(lián)盟徹底破壞;蜀漢昏暗的繼承人等政治遺產主要是基于劉備本人對于《隆中對》中諸多步驟缺乏理性考量的不足甚至是錯誤的認識是蜀漢衰勢命運走向的直接主觀原因。這些遺產所反映的理論規(guī)劃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現(xiàn)實差距,正好說明諸葛亮所處的大爭時代之力量彼此消長的客觀變化以及社會整合趨勢之間的辯證關系。那么,如何給予諸葛亮歷史定位呢?
事劉治蜀而擴蜀,興漢而無為。在大爭時代,諸葛亮從公元 207年到 234年這二十七年中整整把自己的半生奉獻給了他的事業(yè)——治蜀而擴蜀——“興復漢室”?!堵≈袑Α肥瞧涠邭q時所作,前后《出師表》是其集權治蜀時期,在第一、第二次北伐時所作,及到建興 13年,走完他的一生則又是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君以此始,必以此終”,興漢而無為。“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zhàn)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zhàn)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談趲熉?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眾,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來見坦然之勛,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內歸向之意也?!盵3](蜀書五·諸葛亮傳注引默記558)諸葛亮一生追求千年至福,只怨身在此山中。
“知不可為而為之”。一般對此樸素的解釋是做事只問可能與不可能,而考察諸葛亮一生的理想與實踐卻并非如此。在他看來,忠于劉漢是符合儒家價值體系中忠君的傳統(tǒng)綱常,因而反映在政治倫理觀中即非劉而不王;在他看來,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并且夙興夜寐、殫精竭慮,特別是“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表明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賢相良弼君子之風?!耙灾T葛亮之鑒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于其時矣。……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杰,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豈區(qū)區(qū)利在邊鄙而已乎?!盵3](蜀書五·諸葛亮傳 543)由此,對于諸葛孔明來說“知不可為而為之”當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解釋,而是做事要看應不應該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從現(xiàn)在去理解他一生的理想和行為又是“桃花源”式的歷史悲劇。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陳壽《三國志》有云:“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盵3](蜀書五·諸葛亮傳 557)曹魏集團(曹魏政權)、東吳政權的努力與探索分別結束了北部中國和東南中國的局部分裂局面,從諸葛亮從事的事業(yè)中則漸次解決了西南中國廣大區(qū)域的分裂局面。這都是在結束大大小小分裂割據基礎上,客觀地為中國的再次統(tǒng)一建構了基礎和準備了條件。諸葛亮之治蜀,特別是擴蜀北伐,主觀上為恢復劉氏大一統(tǒng)政權卻未能實現(xiàn),但客觀上在歷次戰(zhàn)爭中力量對比的消長又為大一統(tǒng)政權的出現(xiàn)準備了特定的條件,盡管這是諸葛亮本人不愿意看到的,不自覺的行為和目的。諸葛亮開府治事后,在興修水利、大力屯田、平定南中、加強西南與內地的聯(lián)系方面,客觀上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對于推進西南各民族進入封建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加速度。特別是經營西南夷,發(fā)揮和改進西漢在西南地區(qū)設置屬國的統(tǒng)治方式,采用羈縻手段不至于使西南地區(qū)分疆裂土,為后世把這種統(tǒng)治方式發(fā)展成為成熟的羈縻政策提供了借鑒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多源多流,但最終認同華夏一統(tǒng)的共識上烙下了印記,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特定歷史時期的形成作出了貢獻。從這些方面看,客觀上他推動了歷史向前發(fā)展的趨向。說他是民族英雄,不是狹隘意義上對民族英雄的理解,是基于其治蜀漢的諸多方面,從其客觀上推進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從歷史發(fā)展的趨向來看,兩漢王朝發(fā)展到東漢桓帝、靈帝之際已是漢家天數氣數已盡,至獻帝之時各地農民起義大小不斷,特別是經歷黃巾大起義的強烈沖擊,東漢統(tǒng)治機器已經搖擺不定,不能穩(wěn)固地架固在社會體系之中。其后各方實力派軍閥出現(xiàn),割據力量的彼此消長,特別是發(fā)展到魏、蜀、吳三方政權相對基本穩(wěn)定,各自在統(tǒng)治區(qū)域內的局部統(tǒng)一為最終結束分裂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準備了條件。以及民族頻繁的交流和生產技術的傳播與流通使得物質生產在一定程度上 (三國相對穩(wěn)定)得到恢復,又準備了經濟條件;從思想觀念上來看,以儒家忠君學說為核心的政治倫理觀和社會歷史觀互為表里的價值取向,為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準備為了思想條件。三國力量彼此消長,一強兩弱,如果一方弱小或者兩方都弱小且能鞏固聯(lián)盟,內修外舉或可割據時間較長,如果兩方當中一方衰敗甚至同時衰敗,統(tǒng)一的時間又來得快些。歷史的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綜合社會力量轉換的結果。
顧祖禹有言:“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霸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于亡。”[11]雖然,劉備與諸葛亮共同開創(chuàng)了霸業(yè)政權,終極目標旨在實現(xiàn)王業(yè)政權,且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力行北伐而未“坐而受之”,但是“孔明有漢高之略,而無漢高之時”。[11]從蜀漢衰勢命運可看出,三國力量強弱變化,三國時事的紛擾和以上蜀漢政權的問題夾雜在一起共同反映出歷史走向整合的必然趨勢。三國分而割據,三國合而走向統(tǒng)一,期間強弱易位是從割據走向統(tǒng)一的必然過程,是不以作為主客體的歷史人物的意志為轉移的。孫、劉強則三國割據、鼎立時間長些,其中有一方走向衰敗,或兩方都漸漸走向衰敗則統(tǒng)一的時間可來得快些。
[1][唐 ]杜甫.全唐詩·蜀相 [M].北京:中華書局, 1999.
[2][唐]溫庭筠.全唐詩·經五丈原[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晉 ]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所謂“千年至福”又可稱為“千年禧主義”,有時也譯為“齊里亞主義”,是基督教神學教義“末世觀”的思想因素之一。其基本意思是:在世界進入最后末世的前夕,基督將在他認為適當的時候,以有形的方式重新降臨在世俗的世界上,在全地建立起一個純粹、潔凈和明亮的“城”——神國,其持續(xù)時間約 1000年。相應地,信徒必須忍受來自世俗世界的各種逼迫和排斥,以不懈的努力與虔誠迎接“千年至?!钡淖罱K到來?!扒曛粮!苯洺S性谝暌饬x上的使用,其意思是對于必將到來的理想社會持有虔誠信仰;在政治或道德上,則表現(xiàn)為通過革命的反抗行動,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太平盛世,實現(xiàn)人類永久正義與和平的偉大期望。這里,引申為諸葛亮為追求天下重新一統(tǒng)于劉而不懈努力奮斗與期望。
[5]楊國宜,馮能保.古文觀止[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6]馬基雅維里.君主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5.
[7][宋 ]范曄.后漢書·公孫瓚傳 [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漢]王粲.古詩精選·七哀詩[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9](意)貝奈戴托·克羅齊.歷史的理論和實際[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
[10](英)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11][清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W ith Regard to the Appra isal of Historical Figures Zhuge L iang
Ma Guanchao
(Y iBin University SiChuan YiBin 644000)
From A.D.181 years to 280 year one century’s time,unity and division in the process to the conntest historic course,Zhuge Liang locates historical space and time namely for big struggle time.Under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inspects Zhuge Liang’s thought,the theory plan,theories planning,the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effect by the big historical angle of view’smethod,from Zhuge Liang’spolitical ethics view and the social practice of history is the outside and inside mutually;Zhuge Liang is a mature states man,cannot by people of our t ime’s values,the standpointmake excessive demands him;The big struggle time Zhuge Liang’s accurate history locates three aspects to appraise him.
ZhugeLiang,political ethicsview and social conception of history,statesman,historical localization,appraises
D616
A
1004-342(2010)02-114-05
2009-11-25
項目來原: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 SXJZX 2007—012。
馬冠朝(1979—),男,四川省宜賓市宜賓學院政管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