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理(河南省沙潁河工程管理局)
澧河臺頭堤防位于漯河市源匯區(qū)澧河臺頭村北,該處堤防傍河而建,主要是在原有民堤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大規(guī)模復堤加固而成,由于筑堤時培堤土料雜、軟弱地基大多未進行處理或有軟弱夾層,尤其過去群眾性施工,接頭多,碾壓不實,因此遺留了大量的堤身、堤基隱患。在汛期高水位時堤身多次出現散浸、滲漏等現象。為消除該段堤防隱患,提高堤身質量,河南省沙穎河工程管理局于2006年對該段堤防進行了堤防隱患探測與灌漿除險加固處理。工程錐探灌漿長度15km,共計錐探孔45000個,總進尺270000m。
在堤面上沿堤身縱向布置3排灌漿孔,梅花型布置,排距1.5m,孔距2m,孔深6m,其中臨水側一排(第一排)距迎水側堤頂外邊線50cm。同時,采用HGH-Ⅲ堤防隱患探測系統(tǒng),通過原始視電阻率剖面圖,對工程全段進行隱患探測,根據探測結果確定最優(yōu)孔口壓力、泥漿密度、粘度、膠體率及添加相應化學制劑。
(一)堤防10+000~13+700及16+800~20+300處原始視電阻率剖面圖比較繁亂,視電阻率在5~110Ω·m范圍以內,分析為筑堤時就地取材,材料復雜,造成堤防質量參差不齊,引起滲漏。選取的灌漿技術參數為孔口壓力0.1~0.15MPa,泥漿密度1.2~1.6g/cm3,粘度20~80s,膠體率>85%。并在漿液中加入水玻璃(Na2O·nSiO2)。
(二)堤防13+700~16+800處視電阻率在15~100Ω·m范圍內,視電阻率剖面圖不太規(guī)則,視電阻率曲線突然變化的尖角比較多,分析為此段堤防裂縫較多,而且含有較多的不均勻體。灌漿的技術參數選為:孔口壓力0.05~0.1MPa,泥漿密度1.3~1.6g/cm3,粘度30~100s,膠體率>90%,并在漿液中加入羧基纖維素以增加漿液的粘性。
(三)堤防20+300~25+000處視電阻率在10~90Ω·m范圍內,視電阻率剖面圖極其雜亂,存在堤防隱患較多,分析此段堤防含有較多的松散體,而且堤防裂縫較多,并含有少量的洞穴。選取的灌漿技術參數為孔口壓力0.1~0.15MPa,泥漿密度1.3~1.6g/cm3,粘度為30~100s,膠體率>85%。
錐探灌漿施工主要工藝流程為:灌漿材料選擇→鉆孔→漿液制備→灌漿→封孔。
灌漿土料主要選擇粉質粘土或重粉質壤土,在隱患嚴重或裂縫較寬、吸水量大的堤段可適當選用中粉質壤土或少量砂壤土。具體物理力學性能要求為粘粒含量20%~45%,粉粒含量40%~70%,砂粒含量<10%。
錐孔采用ZG-24型錐探機(直徑32mm)干法錐進。錐孔深度由已校驗的錐桿長度控制,錐孔的開孔位置與孔位誤差不得>10cm,造孔應保證鉛直,偏斜度不得大于孔深的2%。錐探成孔要與灌漿密切配合,不可一次錐孔過多,要求邊錐孔,邊灌漿,以防孔口坍塌或異物堵塞。灌漿孔孔口高程由水準儀測量,孔位按樁號由測繩放樣,鉆機平整度由水平尺控制。
1.漿液制備
將合格填料進行粉碎,除去碎磚塊、樹根、草根等雜物后對土料進行篩分,將篩分好的土料加水浸泡,待土料液化崩解后轉入攪拌筒內加水充分攪拌,制備成所需比例的泥漿漿液。
2.漿液性能測定
對泥漿性能的要求,主要用容重、粘度、含砂量3個指標來控制。這3個指標之間關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如泥漿的粘度很大,則含砂量必然少,容重也小。如泥漿的容重很大,則含砂量可能較大,粘度就小。只有3個指標都達到規(guī)定的數值,泥漿才符合灌漿的要求。
泥漿比重:泥漿比重是指單位體積內泥漿的重量。施工一般用1002型泥漿比重計測量泥漿容度。測定方法是將待測泥漿裝滿泥漿杯,蓋上杯蓋并清潔小孔溢出泥漿,然后置于支架上,移動游碼,當水平氣泡居中時,游碼左側的刻度值即為泥漿容重。
當測得泥漿比重后,可用下列近似公式算出一立方米泥漿所含干土和水的重量。
式中:W土—1立方米泥漿所含干土重量(噸);
W水—1立方米泥漿所需水重(噸);
r土—土料土粒比重,一般采用2.72;
r—泥漿比重。
泥漿粘度:泥漿粘度是泥漿流動性能指標,主要取決于泥漿中液體分子和固相顆粒間的磨擦。單位是秒(S),通常用1006型漏斗粘度計測定。具體操作方法是:先用清水將粘度計的漏斗、篩網及500/700mL量杯沖洗干凈,500mL量杯置于漏斗出液管下面,然后把泥漿過濾,并拌制均勻后取700mL,用左手食指堵住漏斗下面的管口,右手將700mL泥漿注入漏斗,同時移開手指開動秒表,記下流滿500毫升漿液所需要的時間T(秒),再乘以校正系數K,得數就是粘度。
泥漿含砂量:通常使用1004型泥漿含砂量測定器現場測定。測定方法是取50mL攪拌均勻的泥漿連同450mL清水共同注入含砂量儀圓筒內,充分搖晃后,掛在支架上,垂直靜置1min,從儀器下部沉淀管玻璃刻度線上讀取砂子的體積數,乘以2,即為100毫升泥漿中的含砂量。
灌漿是用灌漿機通過管道抽吸儲漿池內泥漿,加壓后由出漿管輸入錐孔。具體操作是先將插管插入灌漿孔0.4~0.8m,用手把插管周圍砸實封嚴,開始向孔內灌漿,待孔內空氣排出后,再進行封嚴,這時,壓力灌漿才算正式開始,記下灌漿時間。灌漿采用排量大的泵同時灌注多孔。灌漿中為減少堤身出現裂縫和冒漿,先灌迎水側第一排孔,再灌背水側排孔,最后灌中間排孔。采用“少灌多復”的方法。開始時先用流動性稍大的稀漿灌注,然后逐漸加大泥漿濃度,繼續(xù)灌注。復灌時采用濃度較大的泥漿。一般每孔灌漿5~10次。兩次灌漿間隔時間不應少于5d。
灌漿壓力是保證灌漿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必須嚴格控制。堤防錐探灌漿一般采用低壓多灌法,以避免不適當的堤身劈裂。但為使細小裂縫能夠得到充填,或使松散堤防能夠擠壓密實,甚至有意在堤身內部形成泥漿帷幕,可適當提高灌漿壓力,但由此引起的堤頂裂縫寬度應控制在3cm以內。一般來說孔口壓力控制在48~49kPa,即可達到理想效果。
當漿液升至孔口,經連續(xù)復灌3次不再吃漿時,即可終止灌漿,進行封孔。封孔用容重>1.6的濃漿,或摻加10%的水泥濃泥漿將孔口灌滿封實,再用土回填。封孔后縮漿空孔應及時復封,不留朝天洞。
應盡可能增加大漿液濃度,采用慢灌、停停灌灌的辦法,灌漿結束后,裂縫表面要加土回填夯實。
堤頂和堤坡冒漿,應立即停灌,挖開冒漿出口,用粘性土料回填夯實;水下堤坡或土堤與其他建筑物接觸帶冒漿,可采用稠漿間歇灌注。
一般采用串漿孔同時灌注,如不宜同時灌注,可用木塞子堵住串漿孔,然后繼續(xù)灌漿。
對于較小堤頂裂縫,一般停灌后24h,裂縫即能基本閉合。對于較大裂縫,應停止灌漿,開挖回填作阻漿蓋,一般沿縫開挖深度為0.5m,寬度0.3m,利用鮮土回填搗實后繼續(xù)灌漿。
錐探灌漿是一種隱蔽性的工程,灌漿后對其效果進行檢查分析是完全必要的。在本工程結束后,采用HGH-Ⅲ堤防隱患探測系統(tǒng),對工程灌漿效果進行了對比檢測。檢測結果顯示灰階圖像層狀特征明顯,電阻率等強度變化普遍從堤頂向下呈降低趨勢,圖像形態(tài)變化均勻,堤身視電阻率分布在30~60Ω·m之間,堤身加固均勻、密實。同時,通過近幾年汛期觀察,普遍反映過去散浸滲漏嚴重現象基本消除,堤防隱患處理效果良好。
錐探灌漿是處理河道堤防散浸、裂縫、堤身填筑質量差等多種堤身隱患的有效方法,且具有設備簡單,施工方便,投資少,見效快等優(yōu)點。但要求施工人員具有一定的施工經驗,把握好施工中的各個質量環(huán)節(jié),才能使灌漿工程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