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納(國家圖書館 中文采訪編目部臺港澳圖書組,北京 100081)
臺版文獻作為特色館藏頗受各館與社會的關注。大陸臺版文獻的編目工作是以《中國文獻編目規(guī)則》(以下簡稱為《規(guī)則》)為編目原則與標準的,而《規(guī)則》是針對大陸中文圖書而編制的,臺版文獻在編目細節(jié)上與大陸中文圖書不同,有其特殊性。在大陸整個文獻編目系統(tǒng)中,臺版文獻尚屬非常規(guī)性類型文獻,《規(guī)則》中所列的13種類型文獻中不包括臺版文獻。盡管《規(guī)則》首先確定了適用范圍為中國文獻,應該包括臺版的中文文獻,但在實際的編目工作中,《規(guī)則》對臺版文獻中的不確定信息考慮不足,使得編目員在著錄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細節(jié)問題時,卻無從尋找理論依據。例如:① 著錄信息缺失,在臺版文獻中,有相當一部分圖書沒有題名頁或版權頁;②在編文獻中提供的信息源位置往往與《規(guī)則》中規(guī)定的出入較大;③ ISBN與之相對應的出版社為異地出版社,這在大陸中文圖書中是不會出現的問題,但在臺版文獻中卻屢見不鮮,給臺版文獻的編目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
由于臺版文獻出版形式與編目信息的不確定,臺版文獻的編目又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細則,各館編目基本自成體系,書目數據質量不高。目前,大陸臺版文獻還沒有實現聯合編目,處于編目界領軍地位的國家圖書館一直在對臺版文獻的編目工作進行探索,希望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為大陸臺版文獻的編目工作提供經驗與標準。
大陸聯合編目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以公共圖書館為主的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簡稱:聯編中心)和以高校為主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中心(簡稱:CALIS) 在國內已形成兩足鼎立之局面。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于1997年10月份正式成立,宗旨就是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和管理圖書館聯機聯合編目工作。目前該中心已擁有用戶達1000余家,成員館600多家,13家分中心,包括臺港圖書書目數據庫在內的20多個數據庫,數據量達600余萬條。聯編中心依靠國家圖書館的豐富資源、雄厚的編目技術力量,使得編目整體水平高,具有權威性,在全國范圍內起主導作用。高校圖書館聯盟的CALIS,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兩大服務中心之一,秉承“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發(fā)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中國高等教育服務”的宗旨,致力于CALIS聯合目錄數據庫的建設,并提供相關服務。CALIS始建于1997年,數據約160余萬條記錄,館藏信息達600余萬條。CALIS聯機合作編目中心目前有成員館470余家,已經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數據建設隊伍,且隨著隊伍的壯大和用戶發(fā)展委員會的組建,聯機合作編目中心將進一步強化管理,規(guī)范運作,更快、更好地為廣大用戶提供優(yōu)質服務。
聯合編目與規(guī)范控制是編目工作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的必然結果,也是編目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現文獻信息著錄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的重要措施,也是確保書目數據質量、檢索效率、完善數據庫功能的重要保證。目前國際上編目界對規(guī)范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我國兩岸三地中文圖書的規(guī)范工作也搞得生機勃勃,但大陸的臺版文獻的編目規(guī)范工作卻顯得相當被動,尚未納入聯合編目的程序內,成為中文編目系統(tǒng)的邊緣地帶。臺版文獻是國家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在其編目問題上也應與聯合編目相銜接,這樣才會對世界的信息資源的共享有更大的貢獻。
“全國書目資訊網路”(NBINet)系統(tǒng)是臺灣地區(qū)圖書館專用的書目性網絡,也是臺灣目前唯一合作編目機制。該系統(tǒng)從1991年起用至2007年已有77家成員館,620萬條數據,其中中文書目360萬條,西文190萬條,其他語種70萬條,以圖書為大宗。此外,還包括連續(xù)性出版物、多媒體、電子資源以及網絡資源等各種資料類型。臺灣較早于大陸使用機讀格式的合作編目,1977年首先以人工形式聯合編制卡片目錄,1980年臺版的機讀格式誕生,隨即籌備機讀格式的合作編目工作,1987年15所國立大學及學院圖書館簽訂合作編目協(xié)議,1991年完成系統(tǒng)連線,正式啟用NBINet線上合作編目系統(tǒng),形成“一館編目,多館分享”的合作編目局面。
聯合編目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編目形式,且成為信息編目工作的主流,基本實現書目資源的共建共享,而大陸臺版文獻的書目數據在全國的書目數據中還僅限于數據庫的狀態(tài),這與當今的編目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
通過網絡,編目工作可以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就可了解遠程圖書館書目資源的整合情況。聯合編目的這一理念,對目前臺版文獻的數據庫各自獨立的現狀是一個沖擊,如果我們不想被時代所淘汰,就要用科學發(fā)展觀的態(tài)度,與時俱進。
臺版文獻由于出版形式的開放,致使著錄信息往往有不確定性,為將這種不確定因素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確保標目在數據庫中的唯一性和一致性,實現聯合編目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途徑。筆者認為,通過聯合編目對臺版文獻的編目工作可產生積極影響:① 聯合編目可以減少重復性編目,減少編目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編目效率,降低編目成本,使新書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時效性大大提高。② 可以提高書目數據的整體質量,促進臺版文獻書目數據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進程。聯機編目在一定程度上可約束各成員館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統(tǒng)一編目規(guī)則,客觀、準確地描述在編文獻的外部特征,規(guī)范著錄內容,提高數據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③ 為資源共享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網絡技術可對書目信息進行實時在線的檢索與利用,“一次輸入,多次使用”、“一人錄入,多家利用”。④ 聯合編目使其書目數據上傳或下載,供成員館進行交換與交流,使其書目信息更加公開透明,更有利于交流館藏信息,合理配置館藏資源,最終實現編目工作的最高境界——資源共享。
為使讀者或用戶有可能像使用本地資源一樣使用異地的文獻資源,數據的標準化是十分重要的。書目數據的標準化包括:文獻著錄(機讀格式)、文獻標引(分類標引和主題標引)、名稱的規(guī)范控制等方面。筆者認為具體的規(guī)范應該包括:① 在編文獻外部特征的描述所必須包括的要素;② 在編文獻組織的各種方法;③ 用于分隔各要素之間的標點符號的使用。以出版年(2000年)的著錄為例,臺版文獻中的出版年信息有2000,89,民89,民國89,民國八十九年,中華民國民國八十九年等6種之多,2005年之前無論在編文獻中的出版年信息以何種形式出現,一律直接換算成公元年(2000),將其著錄于215字段的@d子字段中。這不僅忽略了客觀著錄的原則,也使得在使用ALEPH系統(tǒng)以后,很多不規(guī)范的問題就凸現出來。作為權宜之計,國圖將非公元紀年著錄于“()”內,以表示客觀著錄(在編文獻提供的出版年信息),公元年著錄于“[]”內,以示編目員提供的信息,即215@d[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但無論以上何種著錄方式,都既談不上客觀著錄,也更談不上標準化。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臺版文獻與古籍文獻有相類似的地方,如:210@d清同治7年[1868]。鑒于古籍文獻都能按《規(guī)則》著錄,臺版文獻也應能從編目全局考慮,對于能夠在《規(guī)則》中找到理論依據的則依《規(guī)則》進行著錄,而不應因有其特殊性就獨立于整個中文系統(tǒng),畢竟臺版文獻同屬中文文獻。
(1)首先要轉變觀念,統(tǒng)一認識,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整體規(guī)劃,推動臺版文獻的聯合編目進程。借鑒聯編中心的成功經驗,做好臺版文獻聯合編目的前期準備工作。
(2)各成員館要統(tǒng)一標準,嚴格遵循《中國文獻著錄規(guī)則》《中國機讀目錄格式使用手冊》《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國分類主題詞表》等標準。
(3)規(guī)范6字段的標引。由于編目人員對文獻內容的分析認識存在著差異,主題標識也會是多種多樣,即使同一編目人員對同一文獻在不同的時間也會標引的不一致。文獻標引的準確性、專指性和一致性,直接影響到讀者、用戶的檢索質量,因此,我們要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著眼于標引的規(guī)范控制,客觀分析文獻內容,準確歸類,把標引的不一致性控制在最低限度,提高標引質量。
(4)對于臺版文獻中的著錄信息不確定等諸如此類問題,在《規(guī)則》中又找不到理論依據時,應本著客觀著錄為基本原則,并通過相對應的注釋字段來說明。
聯合編目是未來編目工作的發(fā)展方向,也是編目資源共建共享的一種體現。因此,大陸的臺版文獻編目工作應順應業(yè)界、學界的發(fā)展變化,抓緊對臺版文獻聯合編目工作的實施。
[1]秦靜.利用套錄數據編目的利弊分析[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3):52-52.
[2]顧力仁.重新整裝,將再出發(fā)——本館書目資訊中心營運發(fā)展研究[J].國家圖書館館訊,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