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和平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2)
從校園文化建設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匡和平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2)
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盡管遵循著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兩者高度的契合性使校園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建構性本質得以體現(xiàn)的主要場所。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題中的應有之義,由思想政治教育為其提供建設指導、保證和檢驗標準,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的靈魂。
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德育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學校精神、學校傳統(tǒng)、校園文化活動及文化環(huán)境的總稱,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為主旨,以學生與教職工的積極交往互動為主干,以課外活動為主要手段,以學校精神與校風為主要特征,所展示的是校園獨特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和統(tǒng)攝力。它與思想政治教育盡管遵循著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各自的系統(tǒng)要素上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二者高度的契合性使校園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建構性本質得以體現(xiàn)的主要場所。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題中的應有之義,由思想政治教育為其提供建設指導、保證和檢驗標準,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邏輯地成為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的靈魂。
文化是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沒有完全脫離價值觀念的純粹文化。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向對方灌輸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同時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對方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的影響,吸收其合理部分并加以改造和利用?!耙环矫?,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導社會道德規(guī)范轉變、控制個體思想的工具,運行其中的是作為文化要素的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價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觀照人的精神世界,培育和引導個體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智能素質,從而體現(xiàn)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價值,即‘化人’。因此,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還是其功能,都體現(xiàn)出文化蘊意?!盵1]文化環(huán)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外部環(huán)境,又以持續(xù)的信息流直接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運行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為以文化形態(tài)為中介的互動過程。
校園文化主要由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組成:物質文化屬校園文化的器物層面,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師生形象和校舍形象等校容、校貌,是整體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園中的主導群體共同遵循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和判斷體系,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層次,對人才的健康成長產(chǎn)生著極大的作用;制度文化則是介于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制度層面,主要是指校園內的各種法律的、道德的、行政的規(guī)章制度,對高校學生工作發(fā)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修養(yǎng)和高雅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同時也使其適應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等多方面的素質得到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質就是對學生的精神塑造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遵照黨的教育方針、反映社會主義性質的客觀需要的前提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雖然與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各自的內涵、形式和方法,但校園文化在傳承功能、凝聚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輻射功能等方面卻有著極強的思想教育內涵。比如,校園物質文化透射出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方針以及道德風尚、校風學風等,內在地反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精神文化,如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思想、辦學精神等,本身就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制度文化的形成及貫徹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作用分不開。如果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那么,校園建筑缺乏“靈魂”問題、人文關懷缺失問題、“學生文化”肆虐問題、師生關系“漸行漸遠”問題、制度安排非人性化問題等必將充斥整個校園,使校園文化建設偏離正確的軌道。所以,如果只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是思想僵化的方式性錯誤的話,那么,只重視校園文化,而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方向性錯誤,其必然結果輕則勞民傷財,重則誤人子弟。所以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題中的應有之義。
雖然校園文化著重以學校自身作為凝聚核心,以學校的未來作為凝聚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則要求以全體師生和整個學校的利益為凝聚核心,以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作為凝聚目標,但兩者都重視人的精神因素的作用,重視人的思想教育工作,都力圖在校園里形成一種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凝聚力,激發(fā)學生刻苦學習,早日成才。雖然校園文化著重于思想、觀念、制度、情感及行為等多方面的和諧共進,落腳點是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是從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去思考學生的思想教育,帶有較強的政治意圖和上層建筑色彩,但兩者都倡導社會主義競爭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集體主義精神。
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xiàn)的一種不良傾向是目標分解,使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契合性很強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由于內涵分流而式微,這集中表現(xiàn)為校園文化建設上的“五重五輕”。一是“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有些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和意義等同于校園設施建設和環(huán)境建設,在評價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時,對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津津樂道,往往使校園文化建設流于形式。二是“重制度管理、輕文化熏陶”。有些學校只規(guī)定學生管理部門負責校園文化建設,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沒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層面的建設上來,沒有真正通過營造文化氛圍去誘導學生。三是“重校園活動、輕文化導向”。富含時代精神,生動具體,符合學生審美要求及心理特征的文娛活動,對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也有利于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養(yǎng)成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意識。但是,有些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開展學生業(yè)余活動,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yè)設置、師資配備、課程建設等割裂開來,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yǎng)目標的大背景下來規(guī)劃和實施,使校園文化活動的自發(fā)性和盲目性色彩非常濃厚。四是“重科學、輕人文”。校園文化精神應該是追求科學本身價值與運用知識服務于社會兩者的統(tǒng)一和升華,不僅要有批判、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而且還要有民主、求善、平等的人文精神,但現(xiàn)在的教育卻普遍存在著一種“重科技、輕人文”、“重專業(yè)、輕素養(yǎng)”的不良傾向,從文科教師與理工科教師被區(qū)別對待,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成為學校的“弱勢群體”,甚至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門的設置上,盡管中央明確規(guī)定要隸屬于學校黨委直接領導,但相當部分的學校仍然以各種理由不予執(zhí)行。五是“重西方現(xiàn)代文化、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敵不過一個英語四六級考試,許多學生把大好的時光消耗在對付英語考試上,即使作弊也要通過。問題出現(xiàn)的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學校教育的“重西方文化、輕中國文化”的評價機制,有的學校甚至連本身形成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也逐漸被新興文化所取代。
校園文化建設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著力于培養(yǎng)求真、向善、崇美的目標內涵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表現(xiàn)在學生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求真),并在這種追求過程中為全社會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求善),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求美)”[2]。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涵是高度契合的,是目標一致上的殊途同歸。
校園主流文化、亞文化與個體文化背景的差異容易形成文化沖突,常常使個體感到無所適從。貧困學生所遭遇的人際交往困境就是這種文化沖突的典型表現(xiàn)。有一篇名為“失落的天之驕子”的文章對此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因為貧困,受到丟了物品同學的無端猜疑;因為生活方式的差異,被其他同學視為“另類”;因為勤工儉學,被其他同學施以異樣的眼光。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群體中的不良亞文化和思潮不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相抵觸,而且會對個體產(chǎn)生經(jīng)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例如,高校中的通訊消費、名牌消費、網(wǎng)絡消費、異性交往等消費時尚,或迫使他們“跟風”,或被其他群體所排斥,而青春期的敏感和自尊可能使他們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3]。隨著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快速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現(xiàn)受到來自競爭領域、虛擬領域、風險領域和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面對與四個領域相對應的競爭壓力、信息壓力、風險壓力和選擇壓力,大學生如何駕馭四大領域和轉化四大壓力是他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多元文化導致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出現(xiàn)困惑問題,大眾文化的媚俗性沖擊校園文化的高雅性問題,網(wǎng)絡文化的復雜性影響學生人格塑造的問題,非主流文化污染校園主導精神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并非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自身所能自然消解的。
校園精神文化要發(fā)展,就要不斷汲取時代精神的精華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正所謂“一種精神得以永恒,不僅在于它的精髓與內涵超越了時空,更在于它在時代的變更中能不斷地被賦予新色彩,這才是其生命力強大之所在”[4]。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定位,關鍵在于明確其指導思想,這種指導思想不僅包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更富含現(xiàn)代精神價值。為此,必須堅定不移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同時,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校園文化先進性的可靠保證。校園文化是一個歷史積累的復雜過程,“吐故納新”是其永遠的趨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校園文化要對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批判地繼承,對外來文化要批判地吸收。雖然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導向功能,但校園文化的導向有正負兩種,可能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也可能發(fā)生消極的負面影響,假若不能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校園價值觀勢必發(fā)生混亂從而引起思想危機、道德危機和學術危機。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始終是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具有鮮明的目標指向和價值取向,并不表現(xiàn)為單純的傳授信息和思想觀念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選擇”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對文化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批判,旨在否定和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二是對文化環(huán)境的引導,旨在輸入積極的文化要素,實現(xiàn)“吐故納新”[5]。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并確保發(fā)揮校園文化的正效應,控制并減少校園文化的負效應,并力求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教育者在“信息輸入”時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去一一甄別,按照社會主導的價值體系進行文化選擇,過濾文化環(huán)境中與思想政治教育良性運行相抵觸的消極文化要素,輸入積極的文化要素,以保證文化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所以,在校園文化的培育過程中,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在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蘊便會伴隨著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感體驗,悄悄流入學生的心田并轉化為他們的行為,也就是把先進的思想道德“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6]。不難發(fā)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指引和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并因此成為校園文化健康發(fā)展的靈魂。
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外在集中顯露?!皬乃枷胝谓逃l(fā)揮作用的類型來看,可以分為保證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調節(jié)功能、育人功能、凝集功能、轉化功能、協(xié)調功能和開發(fā)功能”[7],這些功能多以顯性方式發(fā)揮作用。相對之下,校園文化的傳承功能、凝聚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輻射功能多以隱性方式起作用,隱性方式的獨到之處在于以暗示性或無意識方式使學生認同在無形之中傳授的思想觀點,使學生于無形中找到道德回歸生活和實際的途徑。這當然不是簡單的文化意識轉化為相應行為的過程,而是離不開思想教育的引導、促進,更要經(jīng)得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標準對其成效做出的檢驗。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學生自主性、選擇性的增強和多樣化發(fā)展的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等相關的顯性課程的育人效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為了所謂的“實效性”,不少教師把顯性課程做實用裁量,一味突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方法論知識的講解,淡化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的傳授,使此類課程的教學與管理出現(xiàn)“中性化、市場化、世俗化和邊緣化”等不良傾向[8]。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娛樂工具的惡果是使學生在復雜、多樣、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更加迷茫困惑,學生思想出現(xiàn)問題的概率增大。有的學校借此否定思想政治理論等顯性課程育人的主導地位,集中力量大搞校園文化建設,并期盼以此來改善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狀況。
思想政治教育比校園文化建設在目標上要明確、堅定,在內容上要更主導、集中,在方式上要更直接、單純。它與校園文化等隱性課程是主導性與多樣性的關系,為有效檢驗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提供了客觀標準。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被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檢驗標準就會被模糊化,校園文化活動熱鬧的背后就是學生思想更大的空虛。為此,學校應根據(jù)當代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趨勢、主要內容以及影響方式的變化與特點,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與研究,特別要研究競爭機制、開放環(huán)境、信息社會、多元文化對學生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影響,切實把主導理論與學生所處環(huán)境實際、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改變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9],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只有切實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才能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注入人文關懷,讓墻壁說話,讓草木勸學。在制度文化的原則性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將“以人為本”理念與科學管理手段相結合,在剛性的制度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在精神文化中呈現(xiàn)“以德育人”、“以德行政”、“以德求學”的風尚,最終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實踐證明,只有從根本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在規(guī)律性的校園文化建設才是積極有效的;否則,將是南轅北轍,事與愿違,危害極大。
總之,無論從校園文化建設內容本身,還是從建設目標、指導思想、保障和檢驗標準進行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均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建構性本質得以體現(xiàn)的主要場所,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的靈魂。
[1][3][5][7]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8、409、446、163.
[2]肖謙.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共融性探析[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41.
[4]關成書.北京大學校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
[6]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9.
[8]匡和平.高?!八枷胝卫碚撜n”教學中的不良傾向及其對策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5,(2):41-43.
[9]鄭永廷,江傳月.主導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69.
[責任編輯:秦興俊]
Value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Campus Culture
KUANG He-p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ongshan Institute,Zhongshan 528402,China)
Despite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ules to follow,campus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s coexistence makes the campus culture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essential embodimen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venues.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ampus culture inherent meaning,furthermore,it provides guidance,assurance and test for the campus culture.In conclusion,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campus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book=3,ebook=154
G641
A
1008-7362(2010)03-0060-04
2010-05-20
匡和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是現(xiàn)代化與人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