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 之
與張繼認識先是從一篇小說開始,很早了,忘了是在哪本雜志,很偶然地讀到一個短篇小說《貸款》,故事大概是:村長四平想貸款為村里辦廠子,可銀行苗行長對空著手上門的四平打著哈哈,根本不理貸款的茬。村里窮,拿不出錢送禮。四平?jīng)]辦法,得知苗好古玩,就把文書王才家里一個老咸菜壇子倒出來送他了。貸款到手后,四平卻略施小計,又把咸菜壇子完璧歸了王才。那時候,可讀的東西已很多了,但一般都是邊讀邊翻一下后邊沒讀過的篇幅:怎么,還有這么多???……可《貸款》不同,明明是完了,卻覺得還想讀呢。當時讀完了《貸款》,忙去看作者的名字:張繼。
一個和唐朝只有一首《楓橋夜泊》卻流傳百代的著名詩人張繼一模一樣的名字。從此,“張繼”的名字便存于心了。
這些天網(wǎng)絡不好,上不去。上去了也打不開,好不容易打開一頁,下一頁又打不開了。越打不開越想打開,越想打開越打不開。去網(wǎng)通報了故障,卻老不見人來修。心火越躥越高,整個人像根火藥芯子,聯(lián)通的電話一接通,就直吡火星??墒?,過年了,網(wǎng)通的業(yè)務實在是太忙了,火也沒用。但我卻不敢在電腦跟前呆了,怕火再一起,把我心愛的電腦引爆了。
只好去讀書了。讀張繼。
先讀了他的《鄉(xiāng)村愛情》。
書是由電視劇《鄉(xiāng)村愛情》改編的版本,文字簡練,故事明晰,人物直觀。很好讀,張繼的東西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好讀,眼睛不費事,卻能獲得閱讀的愉悅與快樂。一些自然而然卻有意思的人,在一個自然而然卻有意思的環(huán)境,做一些自然而然卻有意思的事情,渾然無痕的生活態(tài)。而不是小說態(tài),電影態(tài),戲劇態(tài)。
看書上張繼龍飛鳳舞的簽名是2007年4月,都快三年了,才拿出來看,說起來有些怠慢??墒菚嗔司瓦@樣,能看,就算是不淺的緣分了。有的書拿回來,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翻開呢。
電視劇《鄉(xiāng)村愛情》熱播的時候我只零零碎碎看了一點,感覺看也可,不看也可,沒有非看不可、不看不行的感覺。覺得熱播不過是“趙本山效應”罷了。當然,現(xiàn)在,非看不可、不看不行的東西太少了,也或是可看的東西太多了,人們的視覺、口味都變刁鉆了呢。可是,回農(nóng)村老家的時候,問起家里的人,卻都說好看。尤其是女人們,我的婆婆、嫂子們和鄰家的婦女都迷得不行。一到播出時間就扔下手里的活往屋里跑:“演開了,演開了,謝大腳演開了?!彼齻円话憬胁簧想娨晞〉拿?,但記得劇中最出彩的人物。中央臺播時看,地方臺重播還看。這無論如何也說明這東西本身的市場效應,而不只是“趙本山效應”。它的市場就是農(nóng)民。我想,別的國家的農(nóng)民可以忽略,中國農(nóng)民卻不能忽略。八億。八億?。 粋€歐洲才多少人,整個世界才多少人。所以,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軍事家,還是生意人,還是電視人。誰忽略了農(nóng)民,誰都不會真正成功,至少不會大成功。
張繼就是這樣一個與農(nóng)民、與農(nóng)村生活、與農(nóng)民命運息息相關、血肉相聯(lián)的農(nóng)民作家。這也是他能夠如此成功的基石根本。
2000年在魯院讀書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結(jié)伙去門外南邊的小吃店。小店很小,只有六張桌子,吃飯的也都是魯院的學生們。喝了酒,這些作家詩人們便都一個個以為自己就是魯迅第二、普希金第三了。就著素菜淡酒,大談什么流派,什么主義,什么什么道德文章,連酒帶風,滿屋子飛揚!……
老板是個附庸風雅的中年男人,做著引車賣漿的營生,談的卻是詩書文章。有一次,他聽到我是山東人,就問我認識不認識張繼,你們山東的。我說不認識。他便很有些不以為然:愛好文學的山東人,怎能不認識張繼呢!然后就滔滔地說起張繼在魯院的軼事,說他經(jīng)常來他的飯店吃飯,來了總坐同樣的位子,點同樣的小菜。說張繼不太會喝酒,喝一點就臉紅。但張繼會講故事,講的故事特有趣特好聽,后來這些特有趣特好聽的故事都變成特有趣特好看的小說了。還點明,說我坐的那個座位就是張繼常坐的。其欣賞之情、崇拜之色溢于言表。有人如此熱愛你的老鄉(xiāng),當然很受用啦。更何況,我們都姓張,五百年前或許是一家人呢。
這應該是張繼給我的第二印象。雖然這個時候,張繼對世上還有一個我這樣的本家一無所知。
張繼是山東棗莊人,屬魯西南,與我所在的膠東半島正好是西南對東北,有點遠。但我在棗莊跑了多年業(yè)務,那里的角角落落我都跑遍了。我常想,我在那片土地上為生計奔波的時候,張繼也正在通往他的作家之路上艱難地行進著,多少年,我們卻無緣相遇。但我相信,人與人認識是需要機緣的。
我與張繼認識的機緣是好友寧子。有一次我們聊天,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張繼,大概是我對張繼的小說那種大加贊賞的口氣、表情感染了同樣愛好文學的寧子,當?shù)弥@個我倍加推崇的作家是她的娘家棗莊人時,她就存了為我牽線搭橋的心。有一次,她回娘家,曲徑通幽地得到張繼的電話,這個勇敢的人就一個電話打過去,張繼竟騎著一輛破單車欣然赴約了。
兩個人去了一家小而生意火爆的羊湯館。羊湯喝得痛快,相談也甚歡,寧子想起了自己“賦于”自己的使命,一個電話掛給我。于是,我與張繼通了電話,不見其人,先聞其聲,與作家張繼的緣分算是又靠近了一步。寧子回青島,還帶給我一本張繼簽名的小說集《村長的耳朵》。我如獲至寶,只兩天,就把一本18萬字的集子讀完了,讀得淋漓盡致、湯水不漏。讀到好處時,還忍不住在書的邊角處做起了點評。
第二年夏初,張繼來青島叔叔家寫劇本,我們才算是見了面。一個有點黑瘦、寸頭寸腦、身體很結(jié)實、精神頭很足的小伙子。他當時正站在海軍療養(yǎng)院的門口等我們,我和寧子是渡海越洋,坐了輪渡來訪他的。一下車,他就歡欣地搶前一步,與我們握手,大把地握、很實在地握、像農(nóng)民一樣熱情地握,看你的眼光有些孩子般的率直,但也有男人或是作家看女人的探究。一看便知是那種不驕不飾、心底坦誠的人。曾經(jīng)有評論說畢淑敏不像作家,更像一個鄰家大姐。而張繼給我的印象也是如此,他不像作家,更像一個老家來的、純真樸實、又有些頑皮的鄰家大男孩。
我歡欣地看著眼前這個因我們的到來而歡欣鼓舞的大男孩,怎么也無法與一個正走紅中國文壇的作家聯(lián)系在一起。
其實,那時候的張繼就以他的《集資》《貸款》《遍地羊群》《黃坡秋景》《鄉(xiāng)選》《一個鄉(xiāng)長的來信》,以及他的“村長”系列等中短篇小說精品被譽為“農(nóng)村題材創(chuàng)作的一匹黑馬”。他的短篇小說《殺羊》入圍首屆魯迅文學獎,小說集《玉米地、玉米地》榮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中篇小說《人樣》榮獲首屆齊魯文學獎,更是奠定了他作為新時期鄉(xiāng)土作家在文壇上的地位。而由他編劇、由趙本山、宋丹丹主演的《男婦女主任》和由李保田、黃宏、斯琴高娃主演的電視劇《村主任李四平》、《黨員金柱有點忙》分獲電影華表獎、百花獎、飛天獎和金鷹獎后,又給初次闖入影視圈就來了個“精彩亮相”的張繼頭上罩了金牌編劇的光環(huán)。可張繼并沒有云里霧里找不到北,更沒有飄飄欲仙不知所歸。張繼還是張繼,還是魯西南村莊里走出的那個本色可愛的青年。
我們仨,在一家臨海的漂亮酒店吃了中飯,還喝了一點點紅酒。張繼的酒不行,還不如我與寧子呢,喝一點點就臉紅脖粗,但這酒卻打開了他的話匣子,小說家的話匣子。我與張繼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可是,因為喜歡他的作品,也因為我們都是從土里直接冒出來的農(nóng)村人,又有魯院學習的共同經(jīng)歷,這些話題都能讓我們找到談話的契合點和激昂的興趣。飯桌上,我們一直沒有停下稀里嘩啦。飯后去海邊散步,在灑滿午后陽光的沙灘上,我們一邊漫步,一邊繼續(xù)嘩啦,都有點冷落牽線搭橋的寧子了。
后來,張繼開始真正進軍電視劇了,尤其是與趙本山合作《鄉(xiāng)村愛情》后,他不停地跑東北,開始忙了。我們偶爾通一回電話,也不過簡單地問一問彼此的近況。
再見到張繼就是五年之后了。
2008年夏初,張繼的另一部三十集電視劇《石榴花開》在棗莊開機,打電話邀請寧子和我去參加開機儀式。我們自然很想去,一是從沒看過“開機儀式”,再也是想看看幾年沒見、如今大紅大紫的大編劇張繼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了。
我開飛車,不到五小時即從青島趕到棗莊。張繼已在劇組下榻的棗莊賓館門口站著等我們了。
張繼變了,變白了,變胖了,變洋氣了,變帥氣了,變英姿勃發(fā)了。歲月在他身上好像是倒流的,我們在一年年變老,而事業(yè)上春風得意的張繼卻越來越年輕了。寧子與張繼握手的時候打趣說:這大作家,怎么越活越光鮮,都成陽光少年了。張繼滿面春風,哈哈大笑……
外型變了的張繼,內(nèi)里卻沒有變,從那一如五年前的農(nóng)民式的熱情而實在的握手,我就可以斷定。
那一次,除了編劇張繼,我們還認識了《石榴花開》劇組三員主將的另外兩位:導演張惠中和制片人張劍虹。一睹了王剛、宋小寧、彭博等眾多影星的風采及才藝,還參加了劇組開機前在當?shù)匾粋€叫青檀寺舉行的盛大拜佛活動。
中間發(fā)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在棗莊兩天,張繼撂下所有事務,當了我與寧子的“全陪”:陪吃、陪喝、陪聊、陪玩,所到之處,都是我們仨的身影。這讓剛建組不久、互相還不怎么熟悉的劇組成員們誤認為我們是張繼請來的明星大腕。有一個漂亮女演員還主動接近我們,給我們遞名片,說到時請給張編劇美言幾句。若說給導演美言幾句我還能明白這里邊的利害,但給編劇美言幾句對她有什么好處我卻犯糊涂。我傻乎乎地去問張繼,他大笑:這還不明白,她想讓我多給她這個角色加點戲份唄……
張繼,真像一位典型的陽光少年,永遠不失他農(nóng)民的智睿與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