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慶,宋寶生
(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天津300250)
匯澤園水電站位于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潘家口水庫瀑河入口處,距縣城21km。該水電站為無壓引水式非洪水期日調節(jié)水電站,主要任務是引水發(fā)電。水電站主要由攔河壩、引水隧洞、廠區(qū)樞紐等部分組成,工程等別為V等,建筑物級別為5級。引水隧洞為無壓洞,引水流量7.15m3/s,隧洞斷面為圓拱直墻式,斷面尺寸3.3m×3.7m,洞底縱坡1/1500,洞長2856m。匯澤園水電站于2001年7月8日動工修建,2003年3月24日建成發(fā)電。
2006年5月匯澤園水電站引水隧洞出現局部塌方,隨即對塌方段進行清理,于2006年10月恢復發(fā)電。2007年6月隧洞中部又出現嚴重塌方,清渣過程中坍塌不斷,導致隧洞頂部出現10m高的倒漏斗冒頂現象。塌落石渣填塞隧洞、阻斷水流,塌方段上游積水2m多深,給隧洞塌方段處理帶來很大難度。
匯澤園水電站引水隧洞支護型式分為襯砌段、噴錨段、素噴段和不襯砌段。隧洞塌方段位于隧洞中部,是不襯砌段即毛洞過水段,塌方堵塞段長約30m,隧洞斷面被塌方石渣堵嚴,塌落最嚴重部位在洞頂以上呈10m高的倒漏斗形。
塌方段地貌為山谷,溝谷高程200m,該部位隧洞埋深約70m。隧洞塌方段圍巖為薄層頁巖,強度偏低,產狀為走向近EW,傾向N,傾角60°,洞線方向為SW230°,與巖層走向斜交成50°左右。圍巖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并有夾泥充填,該段圍巖地下水豐富,洞內滲水隨季節(jié)變化較大,塌方時正值雨季,地表水沿節(jié)理面滲入,洞內呈流線狀。
根據工程地質條件經綜合分析,隧洞塌方主要原因有:①隧洞塌方段圍巖主要為薄層頁巖,頁巖強度偏低,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長期暴露巖石風化,裸露圍巖由于掉塊,失去三向受力狀態(tài),并逐漸擴大,以致形成大的塌方冒頂。②塌方段隧洞為毛洞過水,圍巖經長期浸泡沖蝕,節(jié)理面夾層被沖蝕,圍巖受力環(huán)境遭到破壞。③隧洞塌方段穿越溝谷,地勢低洼,地下水豐富,外水沿節(jié)理面向洞內滲漏,沖蝕軟弱夾層,隨著節(jié)理夾層軟化淘空,圍巖受力環(huán)境被破壞并坍塌。
由于塌方段圍巖強度低、巖石破碎,坍塌冒頂嚴重,除清渣、穿越時采取初期支護外,后期采用鋼筋混凝土襯砌,襯砌總長40m,間隔10m設1道伸縮縫。
為避免二次擴挖帶來的施工難度和危險性加大,在原設計毛洞基礎上直接進行鋼筋混凝土襯砌,襯砌斷面型式為圓拱直墻式,襯砌厚度40cm,襯砌后隧洞斷面尺寸2.5m×2.9m,直墻高2.195m,頂拱高0.705m,頂拱圓心角118°,襯砌混凝土強度等級C25,隧洞底部縱坡同原設計1/1500。待混凝土襯砌結束并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對隧洞以外塌落空間回填砂漿,頂拱砂漿回填厚度按1m控制?;靥钌皾{考慮在洞內頂拱部位預埋準100mm回填砂漿管,順洞方向管距1.5m,管長按襯砌外1.2m和0.8m控制,砂漿回填按兩序施工。襯砌隧洞頂拱預設回填灌漿孔,待砂漿回填結束并達到設計強度80%后,實施回填灌漿,回填灌漿按兩序施工,設計灌漿壓力0.3MPa?;靥罟酀{結束并經檢查合格后打排水孔,排水孔孔徑5cm。回填灌漿孔及排水孔深入圍巖(襯砌結構外)分別為10cm和200cm,孔排距均為3m,每排設3孔,沿頂拱中心線對稱布置,相鄰夾角為50°,灌漿孔與排水孔沿洞線交替布置。
為保證塌方襯砌段隧洞進出口水流平穩(wěn),在襯砌段隧洞進出口底板及兩側邊墻設置1∶4混凝土斜坡漸變段與相應部位毛洞順接,漸變段混凝土強度等級C25。塌方段縱段見圖1。
圖1 隧洞塌方段縱斷面圖
隧洞沿線其他部位圍巖由于風化和長期遭受地下水及洞內水流沖蝕,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塌落范圍和坍塌量將會逐漸擴大,應采取相應的支護措施。
根據圍巖塌落情況并結合地質條件,對局部圍巖塌落部位進行噴混凝土支護,有些部位視圍巖具體地質情況增設局部錨桿或掛網。素噴混凝土厚度8cm,掛網時噴混凝土厚度10cm,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C25,錨桿長2m,錨桿間距0.7m。
引水隧洞設計流量為7.15m3/s,利用分段求和法推求塌方襯砌段隧洞洞內水面線,并判斷洞內凈空面積及高度是否滿足規(guī)范要求,分段求和法計算公式:
式中 △L1-2為分段長度(m);h1、h2為分段始、末斷面水深(m);v1、v2為分段始、末斷面平均流速(m/s);α1、α2為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取α1=α2=1.0;θ為隧洞底坡角度(°);i為隧洞底坡,i=tgθ=1/1500;為分段內平均摩阻坡降;n為糙率系數,襯砌隧洞洞身取n=0.015,毛洞n=0.035;為分段平均流速(m/s),=(v1+v2)/2;為分段平均水力半徑(m),=(R1+R2)/2。
經計算,洞內最大水深為2.22m,最小凈空面積為1.19m2,大于隧洞斷面面積的15%,最小凈空高度為68cm,大于40cm,襯砌后隧洞斷面滿足規(guī)范要求。
根據隧洞塌方情況及塌方段地質條件,對隧洞塌方段施工方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塌方段至隧洞進口有2m深積水,積水是由進口閘門漏水和洞內滲水造成的,出渣的第一步是排水。塌方段上游300m右側有一原施工用斜井,建議利用斜井抽排洞內積水。
隧洞已運用4a多,表明洞室圍巖有一定的自穩(wěn)能力,為塌方段穿越提供了支護和襯砌時間。首先在塌方前沿對圍巖進行噴錨,架設鋼拱架。鋼拱架間距控制在0.5m以內,拱架與圍巖之間用背板塞填,避免架空現象,發(fā)揮鋼拱架作用。隨著清渣工作的進行,塌方段冒頂漏斗逐漸顯露,建議施工中隨清渣隨噴錨,必要時對此段圍巖進行掛網,此時噴錨應及時支護,噴混凝土須采用早強水泥,錨桿采用藥卷錨固劑。
施工過程中派專人對隧洞圍巖變形定期進行觀測,發(fā)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或撤離,確保施工安全。應在隧洞頂部、拱肩及冒頂部位設置觀測點,每天定時觀測,及時分析圍巖變形速率,如速率增大,應加強支護或安全撤離。
根據對圍巖觀測情況的綜合分析,圍巖自穩(wěn)時間如不能保證全段貫通再襯砌混凝土時,施工時應清理一段,襯砌一段,以滿足圍巖自穩(wěn)時間短的條件限制。
(1)軟弱圍巖水工隧洞開挖后應進行支護,并根據圍巖情況選擇適當的襯砌型式,不宜采用毛洞直接輸水,以免引起塌方,造成再處理的難度和費用增加,影響工程效益正常發(fā)揮。
(2)隧洞塌方段處理應清理一段,支護一段,小塌方是大塌方的開始。隧洞支護是發(fā)揮圍巖的自承作用,確保其受力環(huán)境和狀態(tài)。
[1]SL/279—2002,水工隧洞設計規(guī)范[S].
[2]TB/10003—2005,鐵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S].
[3]段樂齋,水利水電工程地下建筑物設計手冊[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4]高大釗.巖土工程手冊[K].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4.
[5]DL/T50—99,水工建筑物地下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guī)范[S].
[6]GB50086—2001,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