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恒珺 孫鳳茹 史建國(蘭州城市學院城市經濟與旅游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由于西部甘肅農村環(huán)境條件差、經濟相比欠發(fā)達,農民群體具有特殊性—多指被征地農戶、農民工、因教致貧返貧戶、因病因殘致貧返貧戶等。首先,這些人群屬于弱勢群體,經濟條件差,經濟壓力大,基本無力支付保費;其次,他們對社會養(yǎng)老保險認識不深?;诖丝陀^與主觀因素,西部農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完善中期待中央政府財政更大的支持至關重要。
假設一是政府,二是個人,w代表最初財富,g代表保障產品的支出成本,x代表私人消費的資金。
假設社會保險產品的成本為c,兩人支付成本之和必須等于C即g1+g2≥c。
設1和2效用函數(shù)是u1(x1,G)和u2(x2,G),這里G為0和1,表示沒有支付保險產品成本和支付保險產品成本。個人1和2指為獲得保險產品支付的最高價格,用r1和r2.表示。
公式3和4中,支付r1或r2獲得保險產品和不支付保險產品的成本的效用無差別。設支付保險產品成本獲得社會保險產品比不支付保險產品的成本效用更大。
保留價格r1或r2
于是r1?g1,r2?g2,實現(xiàn)帕累托改進。
我國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見圖1數(shù)據(jù)所示。甘肅省65歲以上人口中,鄉(xiāng)村為1007947人,占鄉(xiāng)村人口的5.28%,城鎮(zhèn)為299551人,比重比城鎮(zhèn)高出0.3個百分點[2],老年人集中在農村。從西部農村的現(xiàn)狀看,要建立健全西部農村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還需要更多的中央政府財政支持,給予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圖1 2005年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口分布狀況
博弈即一些個人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在一定的規(guī)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
農民在取得收入后,是選擇按期交納保金,還是拖欠甚至不交,這是一個博弈問題。
假設農民選擇按期投保的概率為p,社會保險機構對農民投保能力的審核成本為c,農民所需的投保額為I,農民所持收入為W,農民所需的借款額為A(A=I?W),按期投保最后可得的回報率為γ,未按期投保甚至不投保最后可得的回報率為0,成功投保的概率為p1,因此農民投保的預期回報為π=p1Aγ,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R,且R>c,π.>R。
(1)政府未給予財政支持的博弈分析
農民申請投保后,社會保險機構有兩種選擇:接受申請或拒絕申請。
當社會保險機構接受農民投保申請,農民也有兩種選擇,誠實守信、按期交納保金或者不講信用、拖欠甚至不交納保金。農民選擇誠實守信時,農民的收益為p(p1Aγ?R),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p(R?c);農民選擇失信時,農民的收益為(1?p)A,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1?p)(?A?c)。
當社會保險機構拒絕農民投保申請,農民選擇守信時,農民的收益為0,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p(?c);農民選擇失信時,農民的收益為0,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 (1?p)(?c)。根據(jù)分析建立博弈策略收益矩陣,如表1。
表1 博弈策略收益矩陣
對于農民而言,在社會保險機構接受了農民的投保申請后,如果存在有p(p1Aγ?R)>(1?p)A,即守信帶來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收益,農民就會選擇守信策略。相反,如果p(p1Aγ?R)<(1?p)A,即失信帶來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收益,農民就會選擇失信策略。
對于社會保險機構來說,農民選擇守信時,由于p(R?c)>0,p(?c)<0,社會保險機構會接受農民投保申請;農民選擇失信時,由于(1?p)(?A?c)<(1?p)(?c),社會保險機構則拒絕農民投保申請。
通過分析得知,政府未給予財政支持的情況下,農民與社會保險機構要實現(xiàn)“帕累托最優(yōu)”的選擇就是社會保險機構接受投保申請,農民按期交納保金。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由于農民生活環(huán)境差,經濟壓力大,即使個人選擇投保,往往由于種種客觀與主觀原因不能按時交納保金甚至不交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政府給予財政支持,使農民的經濟壓力減輕。
(2)政府給予財政支持的情況下
假設D(A?D<0)為農民失信所造成的一系列未來損失的現(xiàn)值。
當社會保險機構接受農民投保申請時,農民選擇誠實守信,農民的收益為p(p1Aγ?R),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p(R?c);農民選擇失信,農民的收益為(1?p)(A?D),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1?p)(?A?c)。
當社會保險機構拒絕農民投保申請時,農民選擇守信,農民的收益為0,社會保險機構的收益為p(?c);農民選擇失信,農民的收益為0,農民的收益為 (1?p)(?c)。根據(jù)分析建立博弈策略收益矩陣,如表2。
表2 博弈策略收益矩陣
政府給予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就農民而言,由于p(p1Aγ?R)>(1?p)(A?D),農民守信獲得的收益大于失信收益,農民會選擇守信作為其優(yōu)先策略;對于社會保險機構來說,由于p(R?c)>p(?c),社會保險機構接受投保申請的收益大于拒絕投保申請的收益,社會保險機構就選擇接受投保申請。因此此博弈存在“納什均衡”,即社會保險機構接受投保申請,農民誠實守信,雙方利益均實現(xiàn)最大化。
實際情況中,農民在原則社會保險機構投保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囚徒困境中,同樣,社會保險機構在作出決策的過程中也仍然處于囚徒困境中。最后二者博弈的結果是都沒有實現(xiàn)最大的滿足程度。
截止2007年全國有2451個縣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參保率為86.2%,對于這項社會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取得如此大的成績,主要是國家財政支持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由于甘肅集體經濟收入少,籌集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渠道有限。所以甘肅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難以全面覆蓋的最關鍵因素是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問題。因此本文就甘肅省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進行設計。其核心分兩部分:1、甘肅省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實施中交費標準中央政府補貼應高于進行科學計算的標準。2、甘肅省在全面推行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同時應盡快將農村養(yǎng)老保險與城鎮(zhèn)養(yǎng)老保險有效銜接。
[1]甘肅省統(tǒng)計局.甘肅省統(tǒng)計年鑒.2007版[z]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
[2]劉苓玲.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城鄉(xiāng)銜接理論與政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200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