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華東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高職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毛華東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就如何充分體現(xiàn)資助政策體系的效能,采取更加細化的具體措施完善資助政策體系進行了探討。
高職;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問題;對策
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和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學生總量在大幅度增加,貧困生數(shù)量也相應地快速上升。據國家教育部網站2009年8月5日公布的資料,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全日制??圃谛I?60.6萬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按總數(shù)的20%保守計算,2009年全國高職高專有172萬貧困生,其中特困生比例占5%~8%。由于學生生源地不同、高職院校所處城市的消費水平不同、貧困生界定標準不同等原因,各校的貧困生數(shù)量、比例也存在很大差異。2009年10月,陜西某職業(yè)技術學院三年制在校高職生6600人。該校根據實際情況將每月生活消費在240元(2008年當?shù)爻鞘芯用褡畹蜕畋U蠘藴?70元)以下的學生界定為貧困生,將其中每月生活消費低于200元的學生界定為特困生。全校共有貧困生2325人,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35.2%,特困生562人,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8.5%,都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998年,我國高校招生收費全面并軌,少數(sh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便形成了高校貧困生群體。國家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資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資助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普通高?!蔼?、貸、助、補、減”相結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經過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jiān)會等有關部門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按照“政府統(tǒng)籌、部門負責、加大投入、正確導向、公開透明、多元資助”的基本原則,2007年,已經基本建立起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高校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緩為輔助的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新的政策體系。
2007年7月以來,教育部、財政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進行了修訂和完善,資金投入明顯增加。新資助政策體系從2007年秋季開學實施,中央財政投入95億元,加上地方財政配套投入,總計金額達到154億元。2008年全年中央財政將投入200億元,加上地方各級財政的配套投入,總共為308億元。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重視在政策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但資助體系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對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存在以下問題。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難以準確地認定新的認定貧困生的辦法側重于定性,忽視定量認定。如果忽視對學生月消費水平的量化認定,僅憑學生填寫的有家庭所在地政府蓋章的證明,難以判斷家庭經濟狀況的真實性。一方面容易因“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擴大貧困生的范圍,另一方面有的貧困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愿意暴露家庭隱私而失去受資助機會。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很好,但實際操作有一定困難在這個資助政策體系中,國家助學貸款與其他幾項政策相比較而言,對于緩解學生欠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國家勵志獎學金”資助人數(shù)有限,而國家助學金資助力度有限,暫時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困難有余,解決貧困生欠費問題金額不足。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性與經辦銀行實際操作的商業(yè)性存在矛盾,銀行方面更加注重風險控制因素,因此,經辦銀行沒有主動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積極性,無法滿足多數(shù)貧困生的貸款需求,很多貧困生無法足額交齊學費,處于欠費狀態(tài)。
重視對貧困生的資金資助,忽視對貧困生的精神扶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于貧困生的資金資助制定了一系列的獎、助、貸政策,但是在貧困生精神激勵方面卻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資助體系不僅有經濟資助功能,同時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調查表明,大多數(shù)貧困生基本生活難以保障,而這些學生因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導致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由此容易產生自卑、抑郁、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部分學生因此成為經濟、心理的“雙困生”,心態(tài)上呈現(xiàn)出種種負面特點。高校在對貧困生資助過程中再也不能忽視心理問題,忽視這個問題可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投入不足相對于國家不斷加大對貧困生資助的財政投入,高職院校在對貧困生資助的資金投入上明顯不足。近幾年,各高職院校為擴大招生規(guī)模,紛紛建設新校區(qū)或大搞基建,許多高職院校面臨還銀行貸款的壓力,資金短缺,自然對加大貧困生的資助力度缺乏動力。
社會力量資助不足一些企業(yè)和個人將資助高校貧困生作為一種形象工程。綜合實力強的名牌院校容易獲得社會力量資助,而社會知名度低的高職院校較難得到社會力量的資助。一旦有企業(yè)或個人設立貧困生基金,學校就會邀請受助學生公開談感受、表決心、登報紙,或者將受助學生的名字、所在院系予以公開,以證實資助的真實可靠。這些做法雖然能夠引起社會對貧困生問題的關注,卻也容易造成對貧困生自尊心的傷害。
貧困生認定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側重量化指標定性是指生源地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認定,定量是指學校對學生月生活支出的量化認定?,F(xiàn)行的認定辦法分別要有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和縣級教育主管部門蓋公章的證明,其家庭經濟狀況的內容由學生或家長填寫。在國家不斷加大資助力度的背景下,部分學生為了得到無償資助而虛報證明材料,使學校很難判斷學生所填寫的家庭經濟狀況的真實性。因此,調查確定學生在學校的月生活支出是準確認定貧困生不可缺少的量化指標,而且是重點指標。學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應作為認定貧困生的重要量化參考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科學性。保障標準是由政府有關部門按照一定程序,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和嚴密方法測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二是具有統(tǒng)一性。由于一個行政區(qū)域只有一個保障標準,適用于本區(qū)域內的全體居民,無論其就業(yè)與否、身份背景如何,在這個保障標準面前都一視同仁。三是具有權威性。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由政府組織制定和調整,并通過文件或法令形式向社會公布的一項政策規(guī)定,具有法規(guī)的效力和權威性。貧困生的認定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每學年第一學期應進行一次全面認定,特殊情況做個別調整。高職院校院系領導小組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既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更要詳細考查學生在校月收入和實際支出,結合當?shù)爻鞘芯用褡畹蜕畋U蠘藴逝c學生平均消費水平合理認定。
拓寬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渠道,增加貸款學生數(shù)量,教育學生樹立誠信意識,降低銀行貸款風險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性與經辦銀行的商業(yè)運行模式存在矛盾,在銀行承擔較大還貸風險的情況下,銀行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缺乏積極性,放貸面不能滿足貧困生的需要。生源地信用貸款能有效地降低還貸風險。2007年,在陜西等5省市開始試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就是很好的嘗試,開辟了新的貸款渠道。這一措施能使更多的貧困生享受到國家的政策優(yōu)惠,同時試點省份和所在高職院校也承擔著探索新模式、發(fā)現(xiàn)新問題和不斷積累經驗的任務。為了使國家助學貸款這一項好政策得到長期落實,高職院校要本著“防范風險”的原則,經常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把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作為降低銀行貸款風險的必要措施,并建立貸款學生誠信檔案。學生違約率低,銀行與學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自然愿意與學校合作,達到銀行、高職院校、學生共贏的局面。
建立暖心、勵志資助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園風尚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學校還應建立“暖心、勵志”的精神資助體系。(1)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機構。各高職院校都相繼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中心專職人員應將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點內容。一要提高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能力,針對貧困生的心理特點,開展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資助工作。二要提高學生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水平。除專業(yè)人員外,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也要掌握心理咨詢的基本知識和有效方法,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開展有效的工作。(2)培養(yǎng)自立精神,營造貧困生成長成才的良好環(huán)境。學校應鼓勵貧困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貧困生自立自強、銳意進取的精神。首先,積極拓展勤工助學崗位,強調他助與自助相結合,培養(yǎng)自立精神。其次,加強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教育。貧困生得到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應當常懷感恩之心,立志回饋社會。學校要制定辦法,讓受到資助的學生參加一定的義務勞動或公益活動,并作為能否再次獲得資助的參考依據。再次,培養(yǎng)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調解能力,以坦然豁達的心態(tài)在競爭中發(fā)展自己,鼓勵學生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
確定高職院校資金投入政策指標,建立檢查機制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政府、高職院校、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在資助體系中作為主導承擔了主要的資助項目和大部分資助資金,而高職院校的資助資金投入明顯不足,故以政策形式規(guī)定高職院校對貧困生資助的最低指標是必要的。高職院校須將政策規(guī)定提取的資金足額用于學費減免、勤工助學補助、特殊困難補助、物價上漲補助等。為保證這一政策的貫徹落實,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一套檢查機制,定期進行專項檢查,對資助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學校進行表彰獎勵,對不按規(guī)定足額提取資金資助貧困生的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從政策和機制上予以保障。
設立社會資助專項基金,對社會資助資金統(tǒng)一管理相對于國家的獎助學金資助和高職院校的減、免、緩以及勤工助學資助,社會資助還是薄弱環(huán)節(jié),資助資金非常有限。目前,社會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大多集中在知名度較高的重點本科院校,而同為高校的高職院校大多是空白。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設立社會資助專項基金,對社會資助資金進行統(tǒng)一管理,向獲得社會資助較少的高職院校進行政策性傾斜。高職院校也要積極運籌,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熱心資助的企事業(yè)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聯(lián)系,讓他們找到資助渠道。高職院??梢酝ㄟ^為資助金冠名和在媒體上宣傳的方式,提高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各界人士資助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團結友愛、扶貧濟困的良好社會風氣。
[1]趙國建,喬錦忠.高校貧困生及受資助情況調查分析與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0,(11).
[2]曹文澤.深化助學內涵完善資助體系強化育人功效[J].中國高等教育,2008,(3/4).
[3]薛浩.高校貧困生現(xiàn)行資助體系中亟待改善的幾個問題研究[J].中國教育研究,2006,(7).
G718
A
1672-5727(2010)09-0121-02
毛華東(1963—),男,重慶市人,碩士,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