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康
董家康
“桃紅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桃花是春的象征,美的化身。古往今來多少美好詩句附麗于桃花身上,令人賞心悅目!然而,同一事物,由于不同詩人從各自獨特的角度來體察,往往可以塑造出迥然不同的藝術形象來。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的詩句,詩中既以紅艷的桃花來渲染姑娘出嫁時的喜慶氣氛,又以艷麗的桃花來比喻窈窕、美麗的新娘,可謂兩相得宜。
從此,詩人就常常以艷麗的桃花來比喻美人:“南國有佳人,容顏若桃李”(曹植 《雜詩》);“依舊桃李面,頻低柳葉眉”(韋莊《女冠子》)。其中流傳最廣的可能要數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比ツ晁姡叭嗣妗薄疤一ā苯幌噍x映,花艷人更嬌,而今故地重游,花在人去,見花思人,讓人黯然神傷。
桃花以其艷麗而招人喜愛,可是在唐代一些詩人眼中,桃花既無梅蘭的君子之風,也無牡丹的華貴之質,桃花的艷麗也被視之為艷俗。在這些詩人的筆下,桃花就帶有幾份妖冶狐媚之氣,平添幾份輕佻浮浪之態(tài)。
李白在《古風十五首之十五》中寫道:“桃李開東園,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風榮,生此艷陽質。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宛轉龍火飛,零落早相失。詎知南山松,獨立自蕭瑟。”詩人認為桃花雖蒙春風光顧而獲得美麗姿質,但它華而不實,容易凋零;實質是對那些沒有氣節(jié)、偶然得勢的小人的有力鞭撻。其實,桃李并非華而不實的花卉。人們常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來贊美它們。
在《古風十五首之六》中,李白筆下的桃花又是一個輕佻浮浪的形象:“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倍凇顿涰f侍御黃裳》中,詩仙更是直接指斥桃花賣弄姿色,迷惑路人:“桃李賣艷陽,路人行且迷。”
杜甫在《絕句漫興九首之五》則云:“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詩圣干脆給桃花冠以“輕薄”的惡名。
李杜詩篇中的桃花雖說是別有寄托,但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圣,他們的影響力實在太大,桃花一經他們品評為妖冶輕薄,其身價就一落千丈,甚至被人視之為“花中倡優(yōu)”。直到今天,人們還將艷遇說成“走桃花運”,將色情事件說成“桃色事件”。
《詩經》中有“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句。意借桃結果比喻嫁女生子,生動而形象,可以說這是對桃花比較公允的贊評。
人們對桃花的評價,真是褒在艷麗、貶也在艷麗??墒翘一ㄈ稳嗽u說,終究不改艷麗之姿。每到春來,桃花依舊爛漫開放,裝點這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