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成
走出高三閱讀復習的誤區(qū)
劉思成
我們在閱讀復習上常常步入一種急功近利的誤區(qū):在學生看來,完成文后的習題便是閱讀的最終結局;在老師看來,這就是最實用的閱讀方法。其實,這樣的閱讀只是一種快餐式閱讀,從根本上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為了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我們應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 快餐式閱讀 閱讀方法 閱讀能力
高考語文試卷中,閱讀題的分值很高,因而無論是高考的三輪復習,還是高一、高二平時的閱讀教學,閱讀都是重中之重。
我們語文老師卻面臨著這樣一種尷尬:因為是復習的重點,整個高三復習階段,甚至高二、高一我們老師就帶著學生做了許多閱讀題,講了諸如如何篩選與整合信息、如何分析與評價文章的表達技巧、如何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及態(tài)度等閱讀技巧,學生似乎也掌握了,按理說工夫不負有心人,學生應在這樣的強化訓練中獲益多多,可我們卻不能不遺憾地發(fā)現(xiàn)只要題型一變,經(jīng)過我們訓練的學生還是不知如何下手,得分低也就成了不爭的現(xiàn)實。
我覺得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因為我們老師和學生在閱讀復習上走入了一種誤區(qū)。高考復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nèi)無論老師和學生都想獲得最大的收益,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急功近利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在閱讀上那就是老師總是將文章和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及高考大綱編寫的練習同時發(fā)給學生。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往往走馬觀花看一遍文章,便急著看文章后面的習題,然后從文章相關位置尋找答案,更有甚者為了所謂的節(jié)省時間連文章都不讀,直接讀題,再帶著所謂的問題去讀文章,找答案。
在學生看來,完成文后的習題便是閱讀的最終結局,在老師看來,這就是最實用的閱讀方法。其實這樣的閱讀只是一種快餐式閱讀。在學生的心中,練習反而成了主體,用來閱讀的文章竟成了客體,這樣可能會訓練出一些得高分的學生,但那也只是應試的機器。對于一篇文章,如果僅限于理解依據(jù)高考大綱所編寫的有關語句、歸納段意以及寫作技巧方面的習題,而對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卻了無所知,那就只能是舍本而逐末,從根本上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經(jīng)過這樣訓練的學生如果脫離了習題的提示,他們可能面對一篇文章都不知如何下手。
著名學者埃德加·富爾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蔽覀兣囵B(yǎng)的這些學生又和未來的文盲有什么不同?為了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我們應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首先幫助學生讀懂文章。讀懂文章,讀是前提,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顯然是行不能通的。要想讓學生真正讀懂手中的文章,一般至少需讀兩遍:第一遍是感知“面”,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畫出生疏的字、詞,找出難點,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談閱讀感受,互相啟發(fā);第二遍是感知“點”,在感知“面”的基礎上挑選重點內(nèi)容閱讀,邊讀邊討論,此時老師可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重點講解指導。在此基礎上就可將依據(jù)文章和高考考綱設置的練習發(fā)給學生了。此時的練習和以往與閱讀文章同時發(fā)下的練習已有不同的意義,這樣的練處于讀之后,它是對學生的閱讀進行鞏固、深化的過程。經(jīng)過這樣的閱讀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如有可能,還可組織學生進行第三遍閱讀。這遍閱讀和前兩遍的閱讀不同,它是在對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基礎上的欣賞,而這對學生今后性情的陶冶是不無裨益的。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們要打消一個誤區(qū),要相信在老師的點撥指導下學生根據(jù)他們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積累,是能讀懂文章的,因而不要總是對學生干預過多,更不要用老師自己的閱讀理解來代替學生的理解,哪怕他們的理解很淺顯,我們也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善于等待,要善于給他們提供自悟的機會。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讀懂文章。
有人可能認為這樣訓練會耽誤高考復習時間,影響高考復習的進度,但我想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養(yǎng)成一種閱讀習慣,形成一種閱讀能力。這遠遠比單純追求閱讀的量和閱讀的所謂技巧有用得多,相信具備了這樣的習慣和能力的學生定會素養(yǎng)與高分齊飛。
黑龍江省農(nóng)墾總局建三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