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巖
(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 科技處,廣東 廣州 511450)
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社會性別分析
宋 巖
(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 科技處,廣東 廣州 511450)
從社會性別視角探討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本質及其對兩性的影響,目的是讓我們學會用科學的態(tài)度來認識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學會用性別平等視角來審視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努力消除傳統(tǒng)性別觀念中陳腐的、反科學的刻板印象,建立理想的性別角色模式,促進男女兩性各自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社會性別;雙性化氣質
男性的主導與女性的依附是社會性別關系的基本形式。在這樣一個不平等的關系中就出現(xiàn)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傳統(tǒng)兩極化分法,即一個人不可能既是男性氣質又是女性氣質,從而導致性別不平等的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如,女性不計報酬的家庭勞動;女性與男性不同齡的退休制度;在競爭環(huán)境下實行“男性優(yōu)先”的規(guī)則;在干部選拔時女性人才受到擠壓;在文化傳媒上存在對女性的負面宣傳等。這種重視男性氣質、貶低女性氣質的傾向、對男女兩性的發(fā)展都帶來了不利影響,對女性的影響尤為嚴重。所以,用社會性別的視角來分析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建構的機制,有利于男女兩性樹立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促進男女兩性的和諧發(fā)展。
兩性氣質建構及對其影響關系可以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
男性氣質是指男性應當具有成就取向,對完成任務的關注或行為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點。[1](P22)研究指出,關于男性氣質的傳統(tǒng)觀念主要包括下述四個方面:一是鄙棄女人氣,男性氣質中沒有任何女人氣的成分;二是掌舵頂梁者,富有成就感,受人尊敬,能賺很多錢;三是堅穩(wěn)沉實,充滿自信、有力量和自主精神;四是勇猛剛烈,具有攻擊性并敢作敢為。在傳統(tǒng)的男性角色中,體力和攻擊性是最為重要的,可允許發(fā)怒,但不能表露溫柔。[2](P98)女性氣質是指女性應當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親切,對他人關心等親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點。[3](P22)女性氣質通常是被限制在操持家務、照料老人、孩子等家庭角色之中;女性是從屬于男性的,她的影響力不如男性,很少會成為領導者和專家;但女性必須溫柔,富于同情心,表現(xiàn)出一切與男性氣質相對立的特征。
相對于女性氣質,社會賦予男性氣質較高評價與名聲。男性氣質總是與被人類贊美的性格特征相連,如,勇敢、堅定、果斷、毅力、認真、創(chuàng)造性等;而女性氣質總被認為是人類的弱點特征:嬌弱、優(yōu)柔寡斷、虛榮、小心眼、無知等;男性氣質比女性氣質更符合社會需要,許多男性氣質比女性氣質得到社會更多的肯定評價,在角色分工與定型、氣質與特征上,抬高男性貶低女性,男性氣質建構伴隨對女性及女性特征的詆毀,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了重視男性氣質,貶低女性氣質的傾向。而社會性別制度又要求每個個體必須具有與自其生理性別對應的氣質,如果有人超出了社會性別領域的規(guī)范,即具有女性氣質的男性和具有男性氣質的女性則都被認為是不正常的、遭人排斥和被主流社會所不接受的。如,2000年4月,臺灣屏東縣“國中”三年級學生葉永的死亡,即是對具有“女性氣質”的男生(其行為舉止像女生)的暴力典型。從而更說明了傳統(tǒng)的性別氣質的二元分法無疑影響了男女的地位與狀況,對男女兩性的發(fā)展都帶來了不利,對女性的影響尤為嚴重。它使女性固守傳統(tǒng)的性別規(guī)范,以男性期望的為自己的需求,來強化女性在家庭方面氣質上的努力和塑形過程,從而讓男女兩性不平等的分工格局長期延續(xù)下去,女性的地位將無法得到提高。所以,要打破這種性別氣質兩極化分法的模式,女性并非注定是消極的,男性也并非注定是積極的;繼而兩性應該發(fā)展出一種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結合體,無論這種結合體是什么樣的,它都將包括那些最能反映其個人獨特人格的女性特點和男性特點。就如榮格認為,通過千百年來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男人和女人都獲得了異性特征,這種異性特征保證了兩性之間的協(xié)調和理解。要使人格和諧平衡,就必須允許男性人格中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男性方面在個人的意識和行為中得以展現(xiàn)。[3]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通過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能夠較為有效地實現(xiàn)社會管理,并將勞動性別分工合法化,實現(xiàn)一套社會性別關系秩序。[1](P25)在性別分工中,社會通過強調男性氣質中的富有冒險精神、勇敢、獨立性和攻擊性,而賦予男性較高的地位和權力,認為政治、公共事務、新聞、高科技、軍事、體育等領域,應該是與男性氣質相連的,女性應離得越遠越好,男性通過排斥女性與這些領域的接觸,而確保自己在這些領域的絕對權威,從而保證男性駕馭女性的地位,男性也從此擁有了自己不被女性介入的獨立領域。家庭領域傳統(tǒng)上與女性氣質相吻合,所以女性被社會建構為操持家務、照料孩子負主要責任的家庭服務者的角色,并使女性自覺地認同其角色定位和自愿地為家庭作出自我犧牲,他們無法分享男性的工作和思維方式,即使擔任社會角色,也是家庭角色的延伸。女性就業(yè)、參政、教育、工酬等社會問題都被淹沒在對女性婚姻、家庭或者健康的私人化關系的關注里,所以構成了男女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男性理所當然地處于社會權力的中心位置,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并使其統(tǒng)治秩序合法化,從而實現(xiàn)男性對女性的社會統(tǒng)治策略。這些性別氣質的建構是一種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的結果,它是通過社會化過程得以延續(xù)和再生產的。[1](P26)
社會和文化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人們傾向于期望女性和男性表現(xiàn)出與此一致的社會角色和行為,這種固化的性別氣質造成的后果是強化了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模式。例如,長期的“男尊女卑”、“男權至上”、“男主女從”等傳統(tǒng)觀念,把男性定位在公共領域,把女性定位在私人領域,這已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它通過社會心理、人的社會化過程、大眾傳媒以及消費文化等共同建構和再生產了刻板化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并將不平等的性別意識形態(tài)合理化、合法化,在代際間加以傳遞。女性在其中也不斷被塑造出刻板印象,更強化了男性的中心位置,使女性更加邊緣化,從而影響著人們的社會性別意識。再如,理想的男性被期待為勇敢、堅毅、勇于承擔責任、主動積極、善于思考、果斷、體魄健壯等;理想的女人則被期待為堅忍不拔、溫順美麗、富于愛心和同情心、情感細膩豐富、喜愛干凈整潔等。當然,現(xiàn)實中的男性或女性,很難完全符合這些理想的標準,因此,根據(jù)現(xiàn)實中的人與理想的兩性氣質標準的符合程度,又可以將其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分成不同的等級。但是,主導這種等級分類的,是男性意識形態(tài),如,在大男子主義者看來,那些“女強人”的女性氣質,就應歸入較低的等級。而那些傳統(tǒng)的溫柔體貼、服從忍讓、美麗動人的女人的女性氣質,就屬于最高等級。這些評判標準是向男性意識形態(tài)的傾斜,卻又被女性作為自然而然的東西所接受,這就是男性意識形態(tài)運作和實現(xiàn)控制的過程,所形成的男性霸權話語。
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兩極化模式強調的是男性主導、女性服從,男性高等、女性低下,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為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為:
1、對男女兩性身心健康的影響。當個體的行為與其性別氣質不相符時,性別角色的社會期望便會使男女兩性內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其人格的形成。傳統(tǒng)的女性氣質規(guī)定女性要依從男性,不求獨立,這助長了女性的自卑和依賴心理的產生;而對于男性,傳統(tǒng)的性別氣質則強化其強者的身份,為了維護其男性的尊嚴,男性必須學會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感,努力獲取成功,這必然對男性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的危害。
2、對職業(yè)生涯的選擇與發(fā)展的影響。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讓人刻板地認為男性一定要陽剛,女性一定要溫柔,表現(xiàn)在職業(yè)的選擇上,男性會傾向于選擇具有陽剛特質的工作,如,工程師、醫(yī)師;女性會傾向于選擇適合陰柔氣質的工作,如,護士、保潔員等。在專業(yè)的選擇上,男生多會選擇理工科,而女生更可能選擇文科。甚至在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或競爭上,女性還會有所謂的“害怕成功”傾向,害怕自己優(yōu)于男性,使自己失去女人味,寧可屈居副手或放棄高升的機會。
3、對工作關系和兩性關系的影響。傳統(tǒng)的性別氣質強調對男女角色及其人格持兩極化觀點。這種性別刻板印象認為男性的人格特質,往往與成就、工作等相聯(lián)系,稱之為工作取向特質,而女性的人格特質多與情感、人際關系等相聯(lián)系,稱之為關系取向特質。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如果一個男性主管,只發(fā)揮陽剛特質來達成工作目標,沒有運用柔性特質與下屬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那么是很難贏得員工好評的,這就是性別刻板印象強調的發(fā)揮單一項度特質而產生的不滿意的結局。如,性別刻板印象強調男性以事業(yè)為中心,女性以家庭為中心。這使男女兩性對成就感的理解,存在著性別分野,從而引起兩性在處理有關家庭與事業(yè)問題上的矛盾。一旦處于工作與家庭的失衡狀態(tài)中,女性便容易陷入魚與熊掌不能兼顧的矛盾中,往往把角色全部或主要定位在家庭角色上,對工作時間和精力投入會大大降低。
4、對成敗歸因的影響。“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等性別刻板印象嚴重地影響著女性的自信心,從而使之作出與男性不同的行為歸因。歸因是指對自己或對他人行為結果的原因知覺,成功或失敗歸因即是指對成敗結果所進行的原因推斷。男性常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內在原因,如,能力強;而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外部原因,如,運氣不佳。女性則常常相反,他們把自己的成功歸于外部原因,如,運氣好;而把自己的失敗歸于內在原因,如,能力差。這種歸因是女性長期受傳統(tǒng)性別刻版印象影響而形成的期望和信心較低的結果,同時又用來維持他們較低的期望和信心。不僅如此,人們還會看到,有這種歸屬模式的女性有一種避免成功情境的普遍傾向。他們不敢或不愿涉足社會、參與競爭,對在社會上充任的角色也缺乏信心和進取心,從而形成隨遇而安、墨守成規(guī)的態(tài)勢。
上述女性與男性的種種社會差異,不是女性自身造成的,也不是男性造成的,而是由男性主導與女性依附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而形成的。
傳統(tǒng)的觀念仍然強調了男女兩性氣質的相對性。這一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截然兩分是有害的。因為它把女性限制在消極狀態(tài),而使男性保持積極狀態(tài)。而這一切都起到了賦權于男性、削弱女性的作用。所以,男女兩性都應該認識到,女性并不一定是消極的,男性也并不必然是積極的。兩性都應該發(fā)展出最符合其個人獨特人格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結合體。在現(xiàn)代生活中,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氣質又是事實。由此,美國心理學家貝姆提出“雙性化氣質”說,認為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是兩個獨立的維度,無論男女都兼具這兩種維度,并提出將男女氣質分為四組:(1)兩性的,即男女氣質都很強;(2)男性的,即男性氣質高于女性氣質;(3)女性的,即女性氣質高于男性氣質;(4)不典型的,即兩種氣質都不明顯。貝姆還編制了一套心理測驗量表以測定男女雙性化氣質,并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
所謂雙性化氣質是指同時具有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心理特征,具備男性與女性的長處與優(yōu)點。這樣的人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wěn),既敏感又豁達,既自信又謹慎,既熱情又成熟。事實上,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確實具有兩性氣質的一些特點,其差異僅在程度深淺而已。盡管大多數(shù)人都習慣了傳統(tǒng)的男女氣質的分類,但據(jù)許多調查結果看,人們還是傾向于接受具有雙性化氣質的人。
我國學者李少梅以貝姆設計的性別氣質量表為工具,對319名大學生進行團體施測。結果顯示,男同學中男性氣質的人數(shù)有58人,占男生總數(shù)的32.3%,女同學中女性氣質的人數(shù)有106人,占女生總數(shù)的69.6%。這個結果表明,目前在大學生中,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觀念對他們的性度取向仍起重要作用,其中女同學的性別角色刻板化尤為明顯,占有7/10比例,而男同學的比例不足1/3,這說明傳統(tǒng)觀念對女同學的影響更為深遠。男同學中女性氣質的人數(shù)有54人,占男生人數(shù)的37.2%;女生男性氣質的人數(shù)有16人,占女同學人數(shù)的12.2%。結果表明,在我國大學生中存在性別角色互補傾向。男同學雙性化氣質的人數(shù)有37人,占男生人數(shù)的23.1%,女同學雙性化氣質的人數(shù)有29人,占女生人數(shù)的15.4%。男生多于女生。不典型的,即兩種氣質都不明顯的大學生僅19人,占被調查總人數(shù)的5.95%,其中,男生15人,占男生人數(shù)的9.3%,女生4人,占女同學人數(shù)的2.5%,未分化取向比例男生高于女生。對這四種性別氣質類型的大學生進一步做實驗,比較其人格特征,發(fā)現(xiàn)雙性化氣質者最優(yōu),他們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與自尊,自我評價更為積極;男性氣質者、女性氣質者次之;最差的是不典型。[4]1999年鄒萍所測大連6所大學1141位女生中,雙性化者僅占14%。2004年,王學隨機所測216名男大學生和373名女大學生中,雙性化者各占11.1%和4.8%。1998年,關樹文、楊青所測74名中老年教師中,中年教師雙性化比例最大,占總體的 42.2%,高于大中學生,男教師更高達,57.9%;老年教師中沒有雙性化者,從性度取向發(fā)展看,男性化呈上升、而女性化則呈下降趨勢。[5]另外,有的學者還研究了領導者的性別氣質類型,結果表明62.6%的領導者為雙性化氣質類型,其比例高于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領導者。[6]
具有雙性化氣質的個體優(yōu)于性別類型化的個體,是因為雙性化氣質的個體同時具有兩種氣質,因此,經常能作出跨性別行為,能夠更加靈活、更有效地對各種情境做出反應,且自我評價高、獨立性強、自信心高、適應能力強。具有雙性化氣質的女性比性別類型化的女性更易把他們的成功歸因于能力,很少把失敗歸因于能力不夠,即使失敗了也很少表現(xiàn)為無能為力。所以,男女氣質雙性化將成為成功者所必備的一種素質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作為一種順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最理想的性別角色模式,它要求男女兩性分別學習和獲取對方的長處,鼓勵男性既要有陽剛之氣,又要剛中帶柔,而女性則要能柔中見剛,擺脫以往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從而更好地促進男女兩性各自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因此,當前應根據(jù)男女兩性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用正確的性別角色觀念、理想的性別模式標準實施性別教育,促進男女兩性心理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1]佟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錢銘怡,蘇彥捷,李宏.女性心理與性別差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方剛.當代西方男性氣質理論概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6,(4).
[4]李少梅.大學生雙性化性別特質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
[5]趙慧軍.對領導者性別角色的調查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6).
[6]李立娥.國內外“雙性化”教育研究述評[J].江西社會科學,2007,(6).
Social Gender Analysis o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SONG Yan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1450,China)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discussed on the essence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and its impact on women and men,it would let us know the gender differences with the scientific approach,and it examines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societ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equality.At the same time,it recalls us to make efforts to eliminate the clichéand anti-scientific stereotypes in concept,to establish an ideal role model in gender,and 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abilities of both men and women,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 at the same time.
masculine;feminine;gender;androgynous temperament
10.3969/j.issn.1007-3698.2010.06.010
D441.3
A
1007-3698(2010)06-0066-04
責任編輯:張艷玲
2010-09-28
宋 巖,女,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科技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學、女性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