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華(廣東省東莞市第一中學)
寫作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少有學生嘗試寫人記事的復雜記敘文,老師們也傾向讓學生寫典范的議論文或者議論散文。高考閱卷的抽樣調查顯示,記敘文平均得分比議論類平均得分低兩到三分。這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取向和老師的引導。更有人認為,學生記敘類文章大多寫得“幼稚可笑”,缺少必要的生活邏輯,文筆生澀,敘事冗雜;與敘事技巧有關的故事類則容易流入“離奇荒誕”,語言“天馬行空”,看似“無羈無束”,實際“無頭無序”。
寫記敘文,真的寫不出好文章嗎?還是我們沒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2007年江蘇高考閱卷現(xiàn)場曾出現(xiàn)過一篇作文,三位老師分別給了 36分、42分、38分,電腦依據(jù)程序自動選取相近的分數(shù),算出平均值 37分。這篇作文在被提交評審組前,被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南師大教授何永康發(fā)現(xiàn),有終裁權的何教授打出了 53分。對于這篇作文,何永康特意寫下了題為“一篇質樸之作與一種作文導向”的按語。在點評中,何教授寫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中間一節(jié)還喊了‘口號'!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凈,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父親的言語,極少,但厚實、博大;兒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發(fā)自肺腑。中學第一線的語文老師,可以此作為教學范例,進一步把握好作文導向。”我認為,這篇質樸之文之所以獲得何老師的賞識,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文章中有“我”,寫了“我”對生活的觀察理解和體驗感悟,另一方面則是何老師曾經有過相似的“體驗”,這篇文章喚醒了相同的一部分“我”,一種“真實本色真情純凈”的生活現(xiàn)實。我們的學生能夠期待這樣的“幸運”嗎?
熱衷《最小說》的 90后,一起筆,是這樣的情緒“繚繞”:
雨
羅惠璇
雨,在下。
落在地面,化成一朵透明的小花,一朵接一朵。又像是什么,摔碎后飛濺。天空,依舊沉悶地壓迫。少了什么?
你沒有過來看我。是真的好忙,抑或是在躲開我?剛才來琴房的路上,我撐著傘,遠遠地就看到了與朋友嬉笑的你。是沒有發(fā)現(xiàn)我嗎?兩把傘就這樣擦肩而過。在雨中呆愣了好久,回頭,已不見了你。
對不起,真的不是有意。那天,你問正奮筆疾書的我,是否可以當你的模特,讓你畫在紙上。是功課壓得我的語氣冷淡了嗎,還是我的措辭:“不行哦,我要補功課,又要練琴,好忙的。我要加油學習了呢!”并沒有抬頭看你,一會兒,“你以為就只有你忙嗎?我也要補功課,我也要去畫室啊!不想就算了?!苯K于反應過來,伸出手想拉住你,抓回來的只有空氣。
嘆口氣,坐回鋼琴前。這幾天都在下雨呀。什么時候會天晴呢?樹葉承載不住雨珠的重量而搖擺,雨滴撞上堅硬的大地而破碎。卻依舊如此瘋狂地墜落。為什么?
你喜歡把畫具搬來我的琴房。你說我的琴房夕陽西下時的景色好美,琴房窗外綠葉紅花。在每個金色的黃昏,我在彈琴,你在作畫?,F(xiàn)在沒有了你,什么都變樣了。
“咚”,是一滴淚珠,砸在了白鍵上,奏出了多余的音符。一首明亮,歡快的《降 E大調奏鳴曲》卻似有些異樣。這樣的心情怎么掩飾?穿梭,跳躍,起伏,重復。手指快速的上下翻飛,此刻是如此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傷悲。窗外的雨聲和琴聲齊鳴,不知不覺中,雨聲小了。臉上的淚是熱的,淚痕冷了。
“怎么今天的降 E有些不一樣了,有點沉重?”耳畔的余音被熟悉的人聲沖破。驚詫中轉頭。你坐在椅子上皺眉看著我?!昂昧藛?要回宿舍咯!”驚喜又激動地點點頭,連忙收拾東西?!澳憧?天晴了?!惫?雨停了。關窗戶時,看到明艷的晚霞漫天鋪展,葉尖還掛著水珠,一下又不見了。心一下變得好輕松,好晴朗。你靠在門上看著我。我雀躍地跑過去。
雨,真的停了。
多愁善感的少女,因為跟朋友出現(xiàn)了隔膜,于是用細膩筆觸寫下了一段心路歷程。這個“我”雖然很小,但是它有它的價值。我們可以用一個“通感”的心靈感知她們小小的歡欣和淡淡的憂傷。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文章在考場閱卷中很容易被忽視小看,然后給一個39分了事。
因此我認為,倘若希望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記敘文,首先要求閱卷老師能夠“發(fā)現(xiàn)”記敘文之“情美人美”。
其次,造成作文無“我”現(xiàn)象的原因是現(xiàn)實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學生生活圈子的狹窄。
清晨與傍晚,一輛輛黃色校巴在大街上穿梭,我看見象沙丁魚一樣被裝進車廂的小腦袋。這些在汽車上度過童年美好時光的孩子,也將在車輪上“走”過小學中學近十年的就學日子。早出晚歸,與成年人一樣奔波于路途,中午休息在寄托站,下午再返回街巷,回到小區(qū)。生活的節(jié)律被牢牢地固定,忙碌的父母甚至把還在幼兒時期的孩子“寄托”出去,這樣的成長氛圍,孩子們可能無從觀察,思考,體驗生活的真實。因為電視機前,家庭中,學校內,小區(qū)里,就是他們的活動范圍。自由健全的心靈體驗,來源于學生的用心觀察和細膩感受?,F(xiàn)代社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更多地感受了父母輩的艱辛與忙碌,也可能更早地體會了世態(tài)炎涼,當然也可能對父母輩、對生活產生了“疏離”。作文中沒有“我”,因為生活沒有“我”的參與。
一位學生寫周記《媽媽的生日》,敘述了三段故事:早上出家門,在前往學校的路上,為媽媽預訂了蛋糕,要給她一個驚喜。中午開心地拎著蛋糕回家,打開家門就大聲地宣布:“老媽生日快樂!”結果,媽媽當時正好請來一幫朋友吃飯聊天,不知情的朋友們,紛紛掏出錢夾備禮給媽媽。老媽又尷尬,又開心,面對著半大的兒子,不知道說什么才能夠表達心情。這則小故事的發(fā)生至少有四個必要的生活前提:父母與孩子住在一起,學校跟家庭距離不太遠,上學放學的路途比較安全,母親的工作任務不是太繁重。
觀察,思考,然后體驗,表達,強調學生必須“在場”,要求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我”的寫作,必須以學生的生活有“我”參與為基礎。
上??碱}《我想握住你的手》,有學生就這樣寫: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
蘇軾,我想握住你的手;
林公則徐,我想握住你的手;
向屈原表達對“正直忠誠”的敬佩,向蘇軾學習他的超脫樂觀,向林公感謝他銷煙的貢獻。這樣寫來,有“我”,但“我”不多。雖然文章中有敬仰感謝之情的抒寫,也有理性思考分析,文筆不差,但這樣的文章太多太濫,畢竟缺少了生活的真味。
寫作,要關注當下,要關注個人的情感體驗,更要有對現(xiàn)實人生世態(tài)的描摹與評價,也就是對生活本身的體味思考。
我甚至跟學生開玩笑說:“你們可能連情書都不會寫。因為情書要描寫心理,要抒發(fā)情感啊?!睕]有“我”的寫作可能會培養(yǎng)出一些乏味的“人”,他們可能沒有個性,可能沒有生活趣味,也可能沒有創(chuàng)造能力。
因為沒有“直面現(xiàn)實”,所以流于“宏大敘事”。從高一我們開始訓練學生提煉一個中心論點,切分三個分論點,然后搜集事例,分析道理。即使做這樣的模式訓練,因為邏輯思考能力的不足,閱讀儲備量的欠缺,寫作能力的提高依舊緩慢。五十個學生中大約有五個左右的成功案例,能夠提高的五個,多數(shù)還是愛閱讀、勤思考、綜合能力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古今中外的事例搜集整理和記憶分析,這樣具體的工作我們都可以幫助學生做。但是邏輯思考理論分析的能力,很難僅靠作文實踐這一門路來獲得。
關注當下,只知道“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肯定是不夠的,還有“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歌手”,也不妨關注一下。寫“正直”這個話題的時候,論述到“正直,是種很難做到的美德”,我問同學:“你們知道美國《時代》周刊曾將 2002年的年度人物頭銜授予三個‘告密者'嗎?”結果沒有一個知道。2002年《時代》周刊年度人物這三位女性分別是:世通的 C y n t h i aC o o p e r、安然的 S h e r r o nWa t k i n s及 F B I的 C o l l e e nR o el e y。她們因揭露公司丑聞而獲此榮譽。這三個人的事例很能說明,要保有正直,說起來容易,而做起來很困難。
俗語、寓言、童話、傳說、名人名言,這些內容必得有足夠的積累;否則,再正確的觀點,沒有了這些內容的鋪寫,文章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即使寫出來議論文,也味同“政治課本”,空洞說理,同一個道理反復地說,顛來倒去地說。中學生搖身一變,成了“偽哲學家”,好似把人生、世道、前途一類重大問題都思考了個遍,實際卻沒有什么真情實感,也鮮有深刻認識。當老子、屈原、李白、蘇軾被濫用后,學生走上了一條挖掘“名人”埋沒“自我”而求“文章”的老路,成為貌似“思考”,實際“逃避”的寫作者。中學生文章可以深刻,也可能深刻,但人人都學深刻,則不見得是件好事,起碼不是真正的深刻吧。
針對此種現(xiàn)象,首先,我們呼吁:作為最后驗收評價機制的“高考作文”,更應該貼近生活的地面,降低“姿態(tài)”,與學生站在同一層面,來評判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不是高高在上,對學生提出高于其閱歷和見識的“道德標準”(本質上鼓勵他們說假話套話),鼓勵學生看生活,思考生活,寫生活,要看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重在發(fā)現(xiàn)習作中的閃光點。批閱考場作文更要落實這樣的理念:學生只有十幾年的人生閱歷,而且這些歷練大部分為學校生活,應考作文是在有交卷壓力、時間限制的客觀條件下“逼”出來的,瑕疵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是真性情,真生活,真語言,就不應該被否定。既可以求深刻,也可以求生動真實。
再者,就是要讓學生生活的節(jié)律慢一點,讓學生生活更豐富一些,讓孩子更多地主動參與,少一點家長的越俎代庖。家長可以也應該從忙碌的社會角色中抽出身來,認認真真地做點“親子活動”,聊聊天,說說話,有條件的走出家門,旅游休閑,增長孩子的見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其次,需要對學生就學十二年有一個閱讀規(guī)劃。幼兒有童話,兒童有故事,少年看自然,中學六年當然要讀點經典,用跟生活視野外延相近的閱讀來提升認知思考能力。
我很喜歡讓學生寫一寫他們眼中的老師同學父母,也很欣賞他們寫的“生活”。有學生寫我“三十歲的年齡,四十歲的打扮”,就非常貼切精妙,老師打扮多莊重嚴肅,不會太時髦,有點老氣橫秋就對了。學生寫“家長會前”:“我對老媽說:‘你去發(fā)廊做個頭發(fā),穿漂亮點!上次你去學校給我送衣服,我班女生都夸你很有氣質!呵呵,老媽喜滋滋地,全照我的話去做了?!边@些都不僅真實,而且生動有趣,人物有個性。學生這樣寫乞丐:“地下通道的出口處,常年坐著一位頭發(fā)蓬亂的瞎眼老人,他拉著一把破舊的板胡,胡琴的聲音極為高亢,似乎整個通道都飄著這種讓人感覺悲涼的樂聲。老人有力地仰著頭,使出了渾身力氣,高聲地唱著我聽不懂內容的‘河南戲',面前放著一只上了年頭的葫蘆瓢,瓢里散亂著一些硬幣跟紙鈔,時多時少。他總是自顧自地唱著,偶爾身邊還會有個把饅頭或包子,用塑料袋包著,大約是路人給的。我日日上學都路過這里,偶爾不見他,心里會有點怪怪的感覺,于是甚至希望他也跟我一樣,不要遲到早退,天天都‘健康'地在著,‘忘情'地唱著?!弊x到這樣的文字,我會再讀給學生聽一聽,他們也很受感動。這是個聰明伶俐而且家境極好的女生的文字,她還在文章中評論過“為什么電視屏幕有這么多辮子”,讓“乾隆”跟“孫中山”在中央電視臺相逢,兩人做了一次正面交鋒,深刻分析了“明主”與“民主”的本質不同。后來我在《雜文月刊》上讀到一些相關內容,眼前居然還有這個女生的影子??梢娺@樣的寫作,不僅僅“真實”,很“生活”,而且能夠于無形中教育人們要善待他人,關愛他人,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教授們用五六十年的閱歷來評價學生習作“幼稚”的時候,我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覺得教授們也應該想想:自己十七八歲的時候有多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