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對高空拋擲物致人損害救濟規(guī)則的思考
        ——在過錯推定歸責原則下以適度救濟與價值衡平為宗旨

        2010-02-16 01:59:31方益權鐘哲斐
        政治與法律 2010年3期
        關鍵詞:加害人責任法受害人

        方益權 鐘哲斐

        (溫州大學法政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紹興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浙江紹興 312030)

        對高空拋擲物致人損害救濟規(guī)則的思考
        ——在過錯推定歸責原則下以適度救濟與價值衡平為宗旨

        方益權 鐘哲斐

        (溫州大學法政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紹興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浙江紹興 312030)

        拋擲物致人損害是一類特殊的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該問題。對拋擲物致人損害的概念和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將該類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作明確區(qū)分。依價值衡平原則可提出適當救濟規(guī)則:被推定的侵權行為人的范圍應當是建筑物或類似場所中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如果不能確定該合理范圍,則不應予以救濟;該確定范圍內的人承擔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該確定范圍內的人能夠證明自己無拋擲行為的,應予免責。

        拋擲物致人損害;責任人確定;責任承擔;免責事由;《侵權責任法》

        近年來,拋擲物致人損害事件日益增多。由于法學研究上的遲滯,很多關于拋擲物致人損害侵權責任的基本原理問題至今尚未完全厘清。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并無關于此類侵權行為的明確規(guī)定,司法機關在處理此類侵權行為時經常面臨法律適用上的困境,案件定性不準、同類案件不同判決等情況經常出現;由于無法查明真正的拋擲人是誰,受害人的權利救濟也經常成為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題。1由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于2009年12月26日通過的《侵權責任法》第87條對此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但仍未消弭學界的一些爭議。因此,深入研究拋擲物致人損害及其法律適用規(guī)則,是極為重要和緊迫的。

        一、拋擲物致人損害的概念

        拋擲物致人損害,主要是指從屋內(或其他類似場所)向公共區(qū)域傾潑流質物或投擲固體物致人損害并不能查明誰是致害人的侵權行為?!肚謾嘭熑畏ā返?7條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痹谕粭l文中規(guī)定了拋擲物致人損害與建筑物“墜落物”致人損害,實際上是混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侵權類型——建筑物“墜落物”致人損害和拋擲物致人損害;并且,該條顯然忽視了從建筑物之外的其他場所拋擲物品致人損害應當如何處置。

        實際上,建筑物“墜落物”致人損害,在《侵權責任法》第85條的規(guī)定中已作出了合理規(guī)制和救濟?!肚謾嘭熑畏ā返?5條規(guī)定:“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fā)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后,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蔽覀冎?,從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上墜落物品造成他人損害,該墜落物無非是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的一部分或者附著其上的擱置物、懸掛物——如果不是這些物,而獨立于上述物品之外的物,就不存在“墜落”問題,只能是拋擲問題。這樣,就出現了建筑物“墜落物”致人損害同時適用《侵權責任法》的第85條和第87條兩個法律條文所確定的相互抵觸的法律規(guī)則的現象,并使積極拋擲致害與消極物件致害混為一談,顯屬不當。

        早在羅馬法時期,拋擲物致人損害的研究就已開始了。例如,查士丁尼在《法學總論》中指出:“某人占用一樓房,不論是自有的、租用的或借住的,而有人從樓房投擲或傾注某物,致對他人造成損害時,前者被認為根據準侵權行為負責?!?這是對拋擲物致人損害較早的論述。但是,在羅馬法時期,一處樓房一般是由一戶人家獨有或獨自使用的,與現在的高樓大廈不同,尚不存在現代社會中建筑物區(qū)分所有的情形。這樣,在發(fā)生拋擲物致人損害時比較容易確定誰是真正的拋擲人,這類侵權行為也就成為了普通侵權行為。當然,由于古羅馬城也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偏狹的山城,住房鱗次櫛比,住戶因為拋擲物品、傾倒污水等致人損害的案件就會經常發(fā)生,也容易出現一些難以確定加害人的案件。因此,羅馬法中就有了“流出投下物訴權”,并將其與墜落物致人損害明確區(qū)別且確立了不同的處置規(guī)則。

        二、拋擲物致人損害的特征

        現代高樓拋擲物致人損害較古代有了較大的變化,同時也區(qū)別于其他侵權行為類型。拋擲物致人損害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受害人遭受的損害是由行為人積極的拋擲行為所致

        這是拋擲物致人損害與脫落物、墜落物致人損害的最大不同之所在。前者是行為侵權,即拋擲物是在人為的作用下拋擲出去的;后者乃物件侵權,即建筑物等由于缺乏應有的保管和及時的修繕,造成了倒塌或脫落而致人受損,這一損害不是由于人的積極行為所致,這一損害賠償責任應當由建筑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楊立新教授認為:“……界定建筑物拋擲物的責任性質是建筑物責任,確立責令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承擔責任的基礎?!?但是,如此一來便否認了拋擲物致人損害中物件是由人積極拋擲的這一事實,有意回避了物件責任和行為責任之間存在的重大區(qū)別,不能讓人信服4。

        (二)只有一人為拋擲行為,致使他人受損害

        這是拋擲物致人損害與共同危險行為的本質區(qū)別。共同危險行為,是指“數人不法共同侵害他人之權利,不知孰為加害人者,其關與侵權行為之人,視同共同侵權行為人”。5在共同危險行為中,雖然只是一人之行為致人損害,但該數人都實施了類似行為,并且所實施的行為皆具有侵害他人人身或財產之可能。如果某人的行為皆不具危險性,則不構成共同危險行為?!袄鐢等擞诘缆窞橥肚颍蝗艘郧騻腥?,或二人不注意以槍射野獸,一人之彈射傷在后追逐之人。但二人同宿一室,其中一人因失火釀成火災,雖不能證明其中為誰,然不能視同共同侵權行為人,蓋同宿一室,不能謂其已關與危險行為也。同樣通行同一道路之甲乙兩汽車,一車傷人,其為甲車抑或乙車不明時,亦然”。6

        (三)拋擲行為人是存在過錯的

        這將拋擲物致人損害與高危險作業(yè)致人損害區(qū)分開來。高危險作業(yè)致人損害是指作業(yè)人的危險作業(yè)對他人造成損害,不包括作業(yè)人內部工作人員(雇員)等因實施高度危險作業(yè)而遭受的損害。7“面對人類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演進,面對人類對于生存環(huán)境希求改善之社會,高危險民事責任料將在各種高危險性或嚴重性之新生范圍中萌芽”。8高危險作業(yè)是社會性活動,在社會中有存在需要,不能取締,作業(yè)人在致人損害時也經常沒有過錯,因此讓作業(yè)人承擔更為嚴格的責任,以實現保障社會需要與救濟受害人利益的平衡。而拋擲物致人損害中,拋擲人是有過失的——積極為不當之拋擲行為,并致人損害。

        (四)無法查明真正的行為人

        在拋擲物致人損害的案件中,如果能查明真正的行為人,那僅僅是一般的侵權行為,只需運用傳統(tǒng)的侵權責任規(guī)則進行處置。拋擲物往往是從高樓住宅(或其他類似場所)拋出的。此種高樓建筑等場所是由多名業(yè)主共同擁有和居住的,即為建筑物區(qū)分所有的情形;或是有確定范圍內的數人同時相處(如數人在橋上玩耍,不知何人往橋下拋物,并致使過往船只上的人受到損害)。拋擲物致人損害,其重要特點在于無法查明真正的拋擲人——受害人在遭受傷害的剎那間,是很難看到物件由誰拋出的;如果不能通過其他技術或目擊證人予以查證,那么在加害人不主動承認的情形下是很難查明真正拋擲人的。

        三、關于拋擲物致人損害時受害人救濟問題的爭議

        拋擲物致人損害時,由于無法查明真正的行為人,受害人是否應當獲得救濟的問題,就成為近年來侵權法學界在法學研究和立法時爭議的焦點問題。學界主要有四種觀點:王利明教授等屬于堅定支持派;楊立新教授等屬于溫和支持派;張新寶教授等屬于堅定反對派;姚輝教授等屬于溫和反對派。9

        理論界的眾說紛紜,反映到司法界就出現了裁判不一。有的判決認為應當判定住宅樓所有住戶對受害者作出賠償。如山東的“菜板子”案,在經受害人申訴后重新審理時,法院最終是參照共同危險行為的基本規(guī)則,判決全樓的56戶住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10也有判決排除了一些被認為不存在拋擲可能的住戶的賠償責任,而由住宅樓中被認為存在拋擲可能的住戶共同承擔賠償責任。如重慶的“煙灰缸”案,渝中區(qū)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因難以確定該煙灰缸的所有人,除事發(fā)當晚無人居住的兩戶外,其余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煙灰缸的可能性,根據過錯推定原則,由當時有人居住的王某等有扔煙灰缸嫌疑的20戶住戶分擔該賠償責任,各賠償8101.5元。11但是,也有人指出讓整幢樓的居民或讓一定范圍內的住戶承擔賠償責任的做法,類似于“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有株連之嫌,并且冤枉了好人,不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受害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自己承擔損失,不能獲得法律救濟。同樣是渝中區(qū)人民法院,在另一起拋擲物致人損害案件中,卻認為既然無法查明誰是行為人,就不能確定賠償主體,因此作出了原告敗訴的判決;前述山東濟南發(fā)生的菜板砸人致死案,一審、二審法院都認為原告在訴狀中無法確定誰是致人死亡的加害人,以本訴沒有明確的被告為由,裁定駁回了原告的起訴。

        理論界的眾說紛紜,也反映到了立法爭議之中。對于拋擲物致人損害,我國現有法律未有相關規(guī)定。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起草的《中國民法典草案·侵權行為法編》第153條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致人損害,拋擲人承擔民事責任。不能確定誰為拋擲人的,由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全體使用人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沒有拋擲該物品的人不承擔責任?!比珖舜蠓üの鸩莸摹睹穹ú莅浮で謾嘭熑畏ň帯返?6條則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的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脫落、墜落的物品致人損害,不能確定具體的侵權人的,由該建筑物的全體使用人承擔侵權責任,但使用人能夠證明自己不是具體侵權人的除外。”從《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guī)定看,顯然屬于溫和支持派的立場,并將補償人范圍作了一定的合理限制。

        從國外的立法例看,對此做出明確規(guī)定的也屈指可數?!栋H肀葋喢穹ǖ洹返?142條規(guī)定:“(1)如果損害是由數人中的某個人造成的,并且不能查明所涉及的哪個人是加害人,法院在衡平需要時,可命令可能造成損害,并且在其中確定可找到加害人的那一群人共同賠償損害。(2)在此等情形,法院可命令依法無疑要對損害的不確定加害人承擔責任的人賠償損害?!?2這或許可作為裁判類似案件的參考依據,但該條文其實也不是明確針對拋擲物致人損害的法律規(guī)定。各國對該類案件在救濟實踐中采取的做法也頗為不同。如法國法院認為,如果物品是從大廈的某個部位拋出來的,在無法確定實際行為人時,由居住在該部分的所有的人平均承擔賠償責任;13北歐一些國家的做法是將社會救濟法作為侵權法的配套法律,即通過社會綜合救濟的方式解決受害人的損害補償問題;德國、美國等國家則認為,沒有明確加害人的,不能起訴,法院也無法受理。

        四、適度救濟:拋擲物致人損害時受害人救濟規(guī)則的建議

        筆者認為,在無法查明真正拋擲人的情況下,對受害人予以適度救濟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國民意志的,是符合侵權法的法律精神的,也是切實可行的。具體應遵循以下三個規(guī)則:第一,特定范圍內的人承擔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第二,被推定的侵權行為人的范圍應當是建筑物或類似場所中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如果不能確定該合理范圍,則不應予以救濟;第三,該特定范圍內的人能夠證明自己無拋擲行為的,應予免責。

        (一)責任大小適度: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

        誠如張新寶、姚輝等學者所言,在無法查明真正拋擲人的情況下,由全體住戶或全部關聯人就全部損失予以承擔連帶責任或按份責任,而使受害人獲得充分救濟,被認為有“株連”之嫌,并因小失大(保護了一位受害人“正義”的同時,犧牲了無辜擔責的其他住戶的法律正義),且缺乏合理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支撐。毋庸贅言,在中國當前的國情和國民意識下,通過商業(yè)保險、社會保障法或物業(yè)基金14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使受害人獲得救濟,也是不切實際的?!肚謾嘭熑畏ā返?7條規(guī)定了補償責任,但未對補償程度作出應有的限定,是有缺失的。

        如果在無法查明真正拋擲人的情況下,由受害人自己承擔全部損失而得不到任何救濟,又與中國公眾的法律文化意識相悖。這種做法與侵權行為法的本質也是不相符的,侵權行為法的立場就是保護受害人,凡是受到非法侵害的受害人,侵權行為法就要努力予以保護,并且不遺余力。15現代侵權法的發(fā)展趨勢,就是強調制裁過錯行為轉向以強化保護受害人為中心。16而這種保護受害人的做法,其實也是為了保護更廣大的社會公共利益,因為拋擲物致人損害的危險是存在于整個社會并且威脅到整個公共安全的,如果能夠為社會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內適度犧牲小群體的利益是值得的。因此,從侵權法的目的和社會利益的角度考量,基于中國國情和法律制度設計的合理性與現實可行性,基于受害人救濟和社會公眾利益保護的衡平,拋擲物致人損害時,在無法查明真正拋擲人的情況下,責令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承擔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是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案。

        第一,由于對受害人給予的是適當補償,而非賠償,并不違背侵權法以過錯歸責的主流價值導向,并彰顯了侵權法對社會利益衡平的價值追求,符合“侵權行為法的危險分擔法趨勢”。何況,在當前中國侵權法的現實構架中,關于適當的補償責任也是有律可循的,如《民法通則》第109條規(guī)定的“適當的補償”責任,就已被廣泛認可和適用。并且,該補償責任與《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2142條規(guī)定的“法院在衡平需要時”的適用前提無疑也是吻合的。當然,這種補償與公平責任無關。有學者認為:“拋擲物責任的實體法依據為《民法通則》第132條規(guī)定的公平責任,受害人可以以該條款為請求權基礎主張權利?!?7《侵權責任法》作為民法的構成部分,《民法通則》所確立的相關規(guī)則在未與《侵權責任法》發(fā)生抵觸時也應予以遵循。實際上,公平原則作為一種歸責原則,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侵害結果均沒有過錯,那么根據公平的觀念,由雙方當事人共同承擔責任。而拋擲物致人損害中,由于拋擲行為是由行為人積極地作出的,行為人在主觀上就存在了過錯,不屬于公平原則中雙方都無過錯的情形。同時,公平原則中,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共同承擔責任,而拋擲物侵權中應當由加害方來承擔賠償責任,受害人是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另外,拋擲物致人損害時,在無法查明真正拋擲人的情況下,責令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承擔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是按照公平的觀念來確定各補償主體的責任,但這并不是公平責任原則,只是在補償中體現公平性。

        第二,由于對受害人給予的是補償,眾多責任人不是對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承擔救濟責任,不會出現“填平損害”時的巨大經濟壓力,補償的財產數額一般比實際損失額要小很多。何況,是由眾多的責任人分擔該較小的補償財產數額。因而,這種做法發(fā)揮了侵權法分散風險的功能。一方面,不致對受害人造成過大的生活壓力,使其慘然面對飛來橫禍;另一方面,也不會致使某一責任人背負過于沉重的不利益。

        第三,由于是按份責任,不是連帶責任,不會對責任人中的某人帶來過重的補償負荷,可以相應減輕其中的真正無辜者的負擔。在拋擲物致人損害中,只有一個未查明的人是存有過錯的拋擲人,其他承擔了補償責任的被告都是無辜者,卻要求他們承擔連帶責任,即使是堅定強調“保護受害人為中心”的學者,也感嘆“這對于拋擲物責任中的業(yè)主未免過重”。18并且,在推定的拋擲人中,其作出拋擲行為的概率是相同的,也即其對受害人的責任也應該是同等的。因此,拋擲物致人損害的補償責任應為等分的按份責任。

        第四,這個方案發(fā)揮了侵權法所追求的維護社會公共安全、預防事故再次發(fā)生的積極功能。當前,拋擲物致人損害的行為不斷發(fā)生,已嚴重危害了公共安全。此種行為得不到遏止,不利于社會正常秩序的維持。而如果讓受害人自己承擔責任,無異于放縱這種行為的發(fā)生,可能會誘發(fā)更為嚴重和普遍的拋擲物致人損害行為。而由特定范圍的住戶承擔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一方面可以使受害人的權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救濟,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防范此種行為的再次發(fā)生——因為行為人將為其拋擲行為買單,即使無法查明其就是真正的拋擲人,他同樣無法逃避對部分責任的承擔。雖然與被查明是真正拋擲人的完全責任相比,該部分責任是比較輕微的,但畢竟對其產生了財產上的不利益。這種不利益將使其認識到拋擲行為屬于“損人害己”的行為,因此能發(fā)揮防范再次拋擲的功能。同時,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冤枉”,各住戶們也將互相加強監(jiān)督,并督促物業(yè)服務公司通過安裝攝像頭等方式,幫助確定真正的拋擲人,從而維護了社會公共安全,也維護了承擔了補償責任的人的安全利益。

        (二)責任主體適度:特定范圍內可能拋擲該物的人

        筆者認為,全國人大法工委和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分別起草的兩個侵權法草案所規(guī)定的在無法查明具體拋擲人時,由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全體使用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條文,實際上過于隨意地擴大了非加害人的范圍?!肚謾嘭熑畏ā返?7條將責任人的范圍作了相對合理的限定,是正確的。

        其實,《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2142條的規(guī)定也給了我們寶貴的借鑒經驗,即“法院在衡平需要時,可命令可能造成損害,并且在其中確定可找到加害人的那一群人共同賠償損害”。該規(guī)定明確了損害是由數人中的某個人造成的,并且不能查明所涉及的哪個人是加害人時,責任主體的范圍是“可能造成損害,并且在其中確定可找到加害人的那一群人”,而不是“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全體使用人”。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排除一部分絕對無辜者,進一步縮小可能拋擲該物的人的范圍。比如,根據受害人的傷害程度和拋擲物的重量,以及拋物線和力的基本原理,可以大體計算出拋擲物的來源范圍,以此盡量縮小拋擲嫌疑人的合理范圍。比如,一層樓的住戶無法如此有力地將物品拋向受害人,因此可以排除;距離太遠而拋擲物無法到達受害人所在地點的住戶也可以排除,等等。即使是在幾棟大樓之間行走并被拋擲物致害的受害人,依然可依據該規(guī)則確定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并由其承擔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這與被某一棟樓的某住戶拋擲物致害的案件并無本質區(qū)別,只存在可能拋擲人范圍確定上的區(qū)別——可能拋擲人不再是某一棟樓的某住戶,而可能是某幾棟樓的某住戶。可能拋擲人的人數多寡并不會影響案件的性質和救濟方式。

        當然,如果無法推定侵權行為人的合理范圍,即無法推定建筑物或類似場所中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則不應予以救濟。比如,一個人在北京街頭被一輛白色桑塔納車中扔出的易拉罐擊傷,那么他就可以起訴北京市所有的白色桑塔納車主?如果受害人是被天橋上行人拋撒或因疏忽落下的電池擊傷,那么他就可以起訴所有可能經過該天橋的市民?19這是“找不到侵權行為人的損失”,屬“人為的風險損失”,無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只能自擔風險。

        (三)抗辯事由適度:行為推定及反證推翻

        關于拋擲物致人損害時,作為被告的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在什么情況下得以免責,法學界存在較大分歧。

        觀點一認為,被告證明自己未有拋擲行為的,即可免責。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對共同危險行為的免責即持該觀點:“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逼淅碛墒?,共同危險行為的責任是建立在因果關系推定基礎之上的,行為人若能確切證明自己不是真正的行為人,自難使其負責。

        觀點二認為,被告僅能證明自己未有加害還不能被免責,必須同時證明誰是加害人才能被免責。“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真正的加害行為人并不確定,責任人必須證明真正的行為人方可免責,這一規(guī)則也可適用于拋擲物責任……拋擲物責任的因果關系之所以采用推定的辦法,主要是基于一種價值判斷,大多是出于一種公平的考慮——不能使無辜的受害人蒙受損失,這種推定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是一種裁判中的推定”。20其還認為,拋擲物責任旨在保護被害人,如果行為人僅證明自己未有加害即可紛紛免責,不利于對被害人的保護。

        觀點二的主要理由是基于受害人舉證難度和公平理念。這在實際上是徹底剝奪了被告的免責抗辯之可能。的確,在拋擲物致人損害時,受害人通過舉證明確何人是真正的拋擲行為人是極為困難的。如果依“誰主張誰舉證”之民事訴訟規(guī)則,受害人勢難獲得救濟。作為最關注自己利益是否能獲得救濟因而在舉證上更竭盡全力,并因在案發(fā)現場而多一份線索的受害人尚且如此,舉證證明誰是真正的拋擲行為人對于被告而言更是難上加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將證明誰是真正拋擲人的沉重舉證責任強加于完全可以肯定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無辜者的眾多被告之上,表面上看“給予了被告人某種免責機會”,實際上被告人卻很難真正獲得該免責機會,這顯然缺乏法理基礎,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此時,公平理念之說甚為勉強。

        觀點二的考量還在于:如果持觀點一,則被告紛紛證明自己未有拋擲行為而被免責。這樣,所有的被告都被免責了,可憐的受害人就不能獲得救濟了。該擔憂或有杞人憂天之嫌:一方面,對于拋擲物致人損害案件,法律也不要求最終確定真正的加害人,“證明他人為真正加害行為人”就不是該類案件中被告人或受害人之責任,也不是該類案件審理之必要。如果被告人已經證明自己沒有實施拋擲行為,則表明他不屬于“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之一部分,尚有何理由讓其擔責?另一方面,在完善的訴訟舉證制度面前,是不會出現所有被告都紛紛證明自己未有拋擲行為而被免責的情況的。出現所有的被告都被免責了的情況,要么是受害人劃定的“特定范圍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即被告群)是錯誤的,讓真正的拋擲人逍遙法外,而讓徹底無辜的人當替罪羔羊,此時,受害人理應不能獲得救濟;要么是訴訟舉證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錯誤的適用,使其中的真正拋擲人也能證明自己未為拋擲行為,這是司法實踐的紕漏問題,而不是實體制度的設計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觀點一更為合理,其既在較大程度上保護了受害人的權益救濟,又注意了被告人之權益平衡保護。實際上,被告人證明自己未有拋擲行為即可免責,已經意味著對被告人免責抗辯的舉證要求非常之高——事實上,絕大多數在拋擲物致人損害案件發(fā)生時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自己不在該特定場所的人,都是很難證明自己未有拋擲行為的。所以,根本無須擔心受害人無法獲得補償。慶幸的是,《侵權責任法》顯然也認同了觀點一。

        五、結 語

        “一國法律是以該國語言寫就的,該國地理、人種、宗教、經濟結構、政治體制等多種條件的函數”。21拋擲物致人損害,將和其他侵權行為一樣,存在一個由產生到探索發(fā)展再到定性的過程,最終必將得以合理解決,形成一套普遍認同和適用的處理規(guī)則,其中也必將揉合進中國的法律傳統(tǒng)、法律理念,而且還受制于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等因素。筆者認為,在相關司法解釋中作出這樣的規(guī)定是比較合理的:“從建筑物或其他場所中拋擲物品致人損害,拋擲人承擔民事責任。不能確定誰為拋擲人的,由特定范圍內可能拋擲該物的人承擔按份的適當補償責任。但能夠證明沒有拋擲該物品的人不承擔責任。”

        注:

        1如重慶市綦江縣倪某被泡菜壇子砸死案,法院依共同危險行為作出裁判,26戶住戶承擔連帶責任,并有學者試圖從法理上論證類似案件確屬共同危險行為。參見張洪波:《共同危險行為的歸責及其法理》,《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并且,王利明等學者也堅決主張以連帶責任解決受害人的救濟問題。而山東濟南發(fā)生的菜板砸人致死案,一審、二審法院都認為原告在訴狀中無法確定誰是致人死亡的加害人,以本訴沒有明確的被告為由,裁定駁回了原告的起訴。原告申訴后,最高人民法院審監(jiān)庭于2004年5月18日以(2004)民監(jiān)他字第4號電話答復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一審、二審法院裁定駁回起訴是不正確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撰文認為,本案屬于“非典型性的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情況”,可參考共同危險作為致人損害的原理進行處理。張新寶等學者則堅決反對將該類案件作為共同危險行為案件進行裁判,認為并非所有損害都必然要有救濟。參見楊立新、張新寶、姚輝:《侵權法三人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40頁。

        2、3、10、11楊立新:《對建筑物拋擲物致人損害責任的幾點思考》,《判例研究》2004年第2期。

        4陳曉軍:《對高空拋物致人損害問題的研究》,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訪問日期:2006年8月14日。張新寶、姚輝等學者也認為不應模糊拋擲物與脫落物、墜落物致人損害三類侵權行為。參見楊立新、張新寶、姚輝:《侵權法三人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40頁。

        5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頁。

        6史尚寬:《論共同侵權行為與共犯》,載鄭玉波:《民法債編論文選輯》(中冊),臺北五南書業(yè)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22-523頁。

        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頁。

        8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頁。

        9楊立新、張新寶、姚輝:《侵權法三人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頁。

        12薛軍譯:《埃塞俄比亞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頁。

        13王利明:《拋擲物致人損害的責任》,《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4有學者認為,可以促使物業(yè)服務中心加強對這種行為的監(jiān)督和遏止;也可以組成業(yè)主委員會,通過繳納一定費用,作為物業(yè)基金,業(yè)主集體可以通過業(yè)主基金分散這種危險。參見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頁。

        15卜燕鴻等:《論拋擲物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16、17、18、20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頁,第305頁,第305頁,第305頁。

        19李海濤:《高樓墜物傷人:戶戶擔責并不公平》,《檢察日報》2007年8月22日第6版。

        21[日]大木雅夫:《比較法》,范愉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頁。

        (責任編輯:聞 海)

        DF522

        A

        1005-9512(2010)03-0075-08

        方益權,溫州大學法政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鐘哲斐,紹興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科員。

        猜你喜歡
        加害人責任法受害人
        走近加害人家屬
        方圓(2022年6期)2022-06-13 18:51:39
        漢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視角
        河北農機(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12
        受害人承諾與受害人自冒風險中的刑民關系研究——基于英美法系與德國的比較視角
        刑法論叢(2018年1期)2018-02-16 08:07:42
        被害人怠于采取公力救濟原因探析
        《侵權責任法》保護范圍及其特色之研究
        商情(2017年7期)2017-04-14 13:59:00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沒有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分憂(2017年2期)2017-01-07 14:21:46
        知識產權對侵權責任法的沖擊及回應
        知識產權(2016年3期)2016-12-01 06:57:22
        意大利刑法中的受害人同意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4:53
        侵權責任法實施后醫(yī)療糾紛調處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損失補償之債:一種新型的法定之債——《侵權責任法》第87條評析*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国产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中出| 国产亚洲日本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手机版|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dvd| 尤物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亚洲色无码播放|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女主播在线| 欧美丰满老熟妇aaaa片|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国产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小池里奈第一部a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在线中二区|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选在线不卡| 美女福利视频网址导航| 激情内射人妻1区2区3区|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洲精品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女同人妖熟女| 最近2019年好看中文字幕视频 | 和外国人做人爱视频|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直播| 扒开女性毛茸茸的视频|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无码视频|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1视频88av|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