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鳳敏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精煤集團公司總醫(yī)院消化內科 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所謂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癥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后飽脹、暖氣、返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復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癥、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胃病是1種多病因疾病,諸如遺傳、環(huán)境、飲食、藥物,細菌以及吸煙,過度飲酒等都可引起胃病。上述這些因素可導致胃酸過度分泌而破壞胃、十二指腸的保護層,從而產生潰瘍。現代理論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引起胃病的主要原因。
具體地說,胃炎(慢性)的病因可以有下述5個方面:(1)急性胃炎后胃黏膜損傷持久不愈;(2)幽門螺桿菌感染;(3)長期喝烈酒、濃茶、濃咖啡,吃辛辣和粗糙的食物,吸煙等不合理生活習慣;(4)經常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害和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等;(5)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炎、尿毒癥、重癥糖尿病等。
人們常把心窩部疼痛稱為胃脘痛,該部位的疼痛大多來自胃及十二指腸疾病。殊不知,除了胃及十二指腸外,膽囊、胰腺、肝左葉、總膽管以及心臟等器官都緊貼或臨近心窩部,這些臟器出現病變同樣可引起“胃痛”。
(1)胃潰瘍。慢性胃炎容易并發(fā)潰瘍病,潰瘍一般是在胃炎的基本上發(fā)生的。胃潰瘍的發(fā)病與飲食、職業(yè)、吸煙、遺傳等因素有關,而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或膽汁返流等,是可造成胃酸分泌增多及破壞胃黏膜屏障,也會在發(fā)生胃炎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潰瘍。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消化性潰瘍也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3)急性穿孔。急性穿孔是指潰瘍深達肌層及漿膜層而突然穿破胃壁,導致胃或十二指液流入腹腔,而造成彌漫性腹膜炎。
(4)幽門梗阻。十二指腸或幽門管潰瘍因炎癥、水腫、幽門痙攣、胃黏膜垂或瘢痕收縮造成的幽門狹窄、食物通過阻礙者,稱為幽門梗阻。
(5)胃切除后膽汁反流性胃炎 。胃切除后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胃切除術后,由于幽門功能不全以致膽汁反流而并發(fā)的胃炎。
胃受了傷害,就會出現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下垂、胃惡變等各種胃病。得了胃病,不僅會讓你有腹脹、腹痛、胃反酸、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便秘、便血、便帶粘液等難受的癥狀,更可怕的,胃病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潰瘍,若未得到有效及時的治療和控制,就會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極易引發(fā)胃穿孔、胃出血,個別的還可能發(fā)展到惡性病變,危害生命健康。
治療要標本兼顧,持之以恒。有的病人為了能迅速消除痛苦,往往胃痛止痛、胃脹消脹,求得一時痛快,沒有從根本上尋找發(fā)病根源,而造成胃病反反復復,久治不愈。如有很多肝病、腎病、腫瘤等病人,因為長期服藥,損害了胃氣,吃不下飯造成身體虛衰,使疾病惡化。所以,中醫(y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百病叢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病的發(fā)病根源是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而引發(fā)的一系列炎癥、潰瘍、腫瘤等疾病。治療胃病,一定要從根本上用藥,才能早日解除痛苦。久治不愈的胃病患者必然脾胃虛弱,升降失調,因此,治療時必須注重整體治療,從健脾補胃入手,調節(jié)陰陽平衡,標本兼顧。不管是胃炎還是胃潰瘍,要得到有效的治療至少需要一定的時間,老胃病需要的時間更長。如果病灶未愈、病菌沒有徹底清除,一遇身體抵抗力下降或是有某種誘因,就很容易舊病復發(fā)。
在我國,胃病患者的比例是相當高的。目前在治療上還沒有什么特效藥,所以胃病的預防、自我調養(yǎng)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首先,飲食規(guī)律化。飲食應該定時定量,千萬不要暴飲暴食。其次,注意飲食衛(wèi)生。吃飯時一定要細嚼緩咽,使食物在口腔內得到充分的磨切、并與唾液混合,這樣可以減輕胃的負擔,使食物更易于消化。再次,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霉素、強的松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損傷而出現炎癥或潰瘍。因此,不要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偶爾要吃這些藥,也應該在飯后吃。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改用有相同作用的中草藥。四是,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系。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長期緊張、恐懼、悲傷、憂郁等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fā)胃炎、胃潰瘍。
胃病忌吃“生冷硬”,可以多吃小米粥。非急性情況下,不提倡吃藥,因為長期吃藥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愈。治病良方就是靠“養(yǎng)”,急不來,只能從生活習慣的改良中獲得。我們都需要一個好的胃,這些習慣的改變都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