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于海忠
(遼寧省大連瓦房店獻血辦公室 遼寧大連 116300)
獻血不良反應是機體受到各種反應因素(精神緊張、恐懼焦慮、疼痛刺激等)的作用下,而引起的神經-體液因子調節(jié)失調和產生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廣泛的外周小血管擴張,以致組織有效循環(huán)血量短暫減少,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1]。精神心理因素是獻血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2],因此采血者如何通過適當的心理干預來消除獻血過程中緊張的恐懼感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對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對2200例無償獻血者實施一般護理和心理護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對2200例無償獻血者,其中男性1107例,女性1093例,年齡l9~51歲,所有無償獻血者均為首次獻血。
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包括獻血前、獻血過程中和獻血后3個階段。(1)獻血前:與獻血者進行充分的心理溝通,仔細詢問獻血者是否空腹獻血,介紹獻血的過程。(2)獻血中:耐心詢問有無不適,應用心理支持和認知療法等心理護理方法,給予鼓勵性語言增強自信心,讓獻血者思想放松。(3)獻血后:幫助獻血者正確姿式按壓針眼5m in,并交待獻血后的注意事項,并告知獻血后可能有些疲勞或困倦感屬于正常反應,48h內避免劇烈運動。
所有獻血者均經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其中出現獻血反應26例(發(fā)生率為1.18%),主要表現為心慌、頭暈、出汗、惡心、甚至暈厥。對于出現獻血反應者進行對癥處理后,癥狀迅速緩解。
隨著現代醫(yī)學遵循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的綜合模式,近年來心理護理在現代臨床護理中顯得尤為重要[3]。采血護士與獻血者之間是在獻血過程中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設計的語言和行為,有目的地影響獻血者的感受和認識,能夠對其進行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友善的微笑、關切的問候、鼓勵性和積極暗示性的語言均可給予獻血者以心理支持??梢哉f,沒有有效的溝通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圍。在掌握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的無償獻血者的心理特征的前提下,采取相適應的心理護理,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將直接影響著獻血者的情緒及心理狀態(tài),使其調整處于最佳心身狀態(tài),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獻血反應的發(fā)生[4]。因此醫(yī)務人員除了應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質、深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精湛的專業(yè)技術外,還應根據不同獻血者在獻血前、中、后不同的心理變化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營造一種溫馨、安全、愉快的工作環(huán)境,使每位獻血者真正從工作人員身上感受到一種安全和信任。
重視獻血前咨詢,指導填寫獻血者健康征詢表。告知獻血者有關獻血的健康條件和導致不能獻血的危險行為及保密制度,消除其顧慮,使其提供真實、完整的健康狀況資料,醫(yī)生對其健康狀況作出正確評價[5]。護理人員作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應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面帶微笑,禮貌待人,使獻血者身心得以放松。注意對方把話講完,予以耐心的解釋。獻血者獻血前有常有緊張與不安、焦慮、恐懼、身體有輕微不適感,主要表現在第一次參加獻血未體驗過獻血感受,擔心獻血無安全性保障、體檢后自身有某些疾病不能做到保密、采血針頭太粗穿刺引起疼痛。因此采血護士應具備熟練的靜脈穿刺技術,可根據不同的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等選擇不同的話題,盡快分散獻血者的注意力。在采血過程中,動作要輕柔,操作要規(guī)范,語言要親切,對獻血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使獻血者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使其輕松、愉快、順利完成獻血過程。
獻血者發(fā)生獻血反應,主要與獻血者對獻血知識了解少有關,尤其是第一次獻血,心理緊張,有恐懼感。護士要以認真負責、微笑服務的理念熱情接待獻血員。引起獻血不良反應的原因還有空腹獻血、環(huán)境因素、過度疲勞、睡眠不佳或身體不適、暈針暈血、不良語言刺激、疼痛和漏檢。
綜上所述,系統(tǒng)性心理護理是血站提高獻血服務質量的有效手段,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我們將不懈努力提高心理護理水平,以高標準、高質量的精心護理贏得獻血者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在整個獻血過程中,對獻血者能及時、有效、正確的護理,特別是心理護理,不僅能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體貼,也可減少或避免獻血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1]蒙學文.無償獻血者暈針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J].中國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24):61.
[2]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28~142.
[3]王培華.輸血技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16.
[4]陳莉,趙莉華,王玉珍,等.心理學知識在無償獻血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03,16(4):138.
[5]趙廷秀.護理心理學在無償獻血中的作用[J].亞太傳統(tǒng)醫(yī)學,2007,1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