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安徽省亳州市中藥材交易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
藥材漲價探因
鄭平(安徽省亳州市中藥材交易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
目前多數藥材價格已上漲,而且有的漲幅較大。一些低價藥材也蠢蠢欲升,整個藥市似乎有全線飄紅之意。中藥材價格緣何上漲?其漲價背后又有哪些因素在起推動作用?未來走勢又將如何?是業(yè)界關注的焦點,現將市場調研情況淺析如下。
2010年我國自然災害頻繁,自2009年入秋西南五省區(qū)遭遇百年罕見的干旱,而且持續(xù)時間長;春末夏之交的“倒春寒”和低溫天氣,幾乎席卷大半中國;夏季洪澇災害更是南北遙相呼應。
無論是干旱、倒春寒、洪澇,都對當地的藥材產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受災害影響的藥材有:草果、砂仁、槐米、連翹、山茱萸、南五味子、苦杏仁、桃仁、梔子、金櫻子、海金砂,花椒等。由于以上藥材受災減產,有貨者惜售,無貨者想買貨,價格自然在交易活躍中不斷上漲。
由于股市、樓市前景不明,一些投機者便看上了藥市這塊風水寶地。藥市盤子太小,經不住游資的折騰。在藥材“漲勢”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介入的商家越來越多,漲價的品種也層出不窮。參與買貨囤積的不僅僅是市場正常經營戶,社會上有閑散資金的上班族,做小生意的、開出租車的、賣服裝的等各行業(yè)投資者均有。大量游資流入藥市,進一步推高了一些藥材價格。這也是目前藥市行情持續(xù)紅火的原因之一。
一些藥材價格上漲,一時讓人不可接受,那是因為長期以來多數藥材價格一直處于偏低價位。如白芷,1988~2005曾經在3元左右的價格運行長達17年之久;白芍在3~6元的低價徘徊10年之余。
近幾年丹參、白術、桔梗、板藍根、生地、山藥、延胡索、玄參、當歸、黃芪、黨參、夏枯球、山茱萸、苦杏仁、梔子等藥材,價格都曾經出現低價爛市的局面。低價長則可達十幾年,短的也在低價掙扎3~5年。藥賤傷農,很多種植戶放棄或減少了藥材種植面積。
由于一些藥材長期低價,生產在逐漸調減。而且有的藥材長期低價徘徊,經營商多以為,漲價的時機到了,于是紛紛買貨囤積。在交易頻繁中,價格自然順勢上揚。可以說,一些藥材價格上漲,是多年低價行情的厚積薄發(fā)。
如今,一些藥材生產大幅調減,不僅僅是因為價格低,刺激不了藥農種植積極性,而且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使得種植、采收費時費工的中藥材種植進一步減少。一個青壯勞力進城務工,除掉花費一年也可剩余1.5~2萬。而種植藥材即使一畝收入2 000元,花費太多的人力和時間,所以,多數藥農不愿再種植藥材。有著傳統(tǒng)藥材種植的老產區(qū),有的藥農還在堅持延續(xù)種植,但種植規(guī)模已大大縮減;同時,糧食作物以及農副產品的提價,使更多的藥農選擇了種植管理省工省時的農作物。如:甘肅黨參、黃芪產地的藥農,多調減藥材種植畝數,而增加了土豆栽種面積。郁金、高良姜產區(qū)廣西、廣東兩地,藥農多減少了藥材面積,而改種了甘蔗、香蕉、木薯、蘆薈、菠蘿等農作物。
如今,中藥材價格漲的是否有“泡沫”?其實,回首近十幾年的藥市行情,十幾年前漲過天價的藥材也不少。如:佛手,2000年曾經有過380元的天價;山茱萸2000年價格高漲到350元左右;浙貝母2003年漲到240元以上;2000年黃連價格也創(chuàng)下280元的天價;2001年八角茴香價格高達90元以上;曾創(chuàng)歷史天價的藥材還有:吳茱萸、車前子、延胡索、當歸、黨參、蔓荊子、平貝、紅參、土貝母、高良姜等品種不一枚舉。
其實,有些藥材價格上漲,是在多年低價基礎上噴薄而出。如果不是多年低價,生產調減,恐怕也不會有現在的高價。目前一些藥材價格上漲,是否也有不可改變的周期定律。只是漲價的品種不同罷了。太子參、桔梗、郁金、連翹、三七、金銀花、槐米、草果、梔子、桃仁、杏仁、紫菀、人參,白術等藥材會不會是這輪周期的主角,有待觀察。
秋季藥材產新仍在繼續(xù),有的藥材價格還會繼續(xù)上漲。畢竟藥市銷售旺季還未來臨,真正的市場需求還未開始。漲價藥材何時結束?從外部因素分析,樓市、股市行情反轉向好,游資紛紛撤出之時,就是藥市行情走下坡的開始;從自身周期判斷,中藥材生產大面積恢復后,多數藥材生產出現過剩,高價藥材就要向合理價位回歸。
這只是理論上的推測,未來行情發(fā)展未必如此。因為一些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社會物價是否繼續(xù)上漲?短期內中藥材生產能否大面積恢復?由于農村勞動力已大量轉移,高價是否刺激藥農掀起種藥熱潮?
綜合分析,短時間內中藥材行情還會繼續(xù)向好,一些低價藥材有望攀升。高價藥材回落到合理價位,也要等到生產大面積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