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qū)中醫(yī)院肛腸科(廣安638001)杜小莉
四川省廣安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廣安638001)陳尚武
肛瘺是最常見的肛門直腸疾病,手術方法繁多。2004—2009年我們根據傳統的的掛線方法,對于肛瘺外口距肛緣較遠、內口位置較高的復雜性肛瘺,采用支管留橋、主管切掛縫合術的方法治療,獲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組共39例,男性35例,女性4例;年齡18~65歲,平均37.3歲。病程3個月~17年,平均5.4年。39例均為復雜性肛瘺,其中高位復雜性肛瘺17例,低位復雜性肛瘺22例;馬蹄型肛瘺4例(前馬蹄型1例,后馬蹄型3例),半馬蹄型肛瘺兼另一側單純瘺具有2個主管道的18例,后馬蹄型肛瘺并伴一側單純瘺具有2個主管道的16例,有1例為4個外口、3個內口并伴有肛直環(huán)硬化。瘺管外口均距肛緣在6 cm以上[1]。
低位骶麻,根據肛瘺位置隨時變換左側或右側臥位。先用亞甲藍加雙氧水染色,用兩葉鏡確認內口位置及個數,用球行探針從肛瘺外口緩慢探入,并結合肛內指診引導,捫清瘺管走向。沿探針方向在肛緣處切口1~2 cm,并擴大此切口,找到染色點,再從此切口處另用一探針探入,左手食指在肛內引導,正確找到內口,并將其自原始感染內口引出,此處為主管道掛線。對原始外口及主管道掛線處之間較長的肛瘺進一步擴創(chuàng),刮匙搔刮,清除腐爛組織,雙氧水、甲硝唑沖洗后掛上一松弛的皮筋或頭皮靜脈針軟管以作引流,此為支管留橋。對另一側肛瘺即按全馬蹄型肛瘺弧行切開、搔刮、沖洗后,全層縫合,不留死腔。若內口在外口相應位置,可采取切掛敞開引流。術畢用2%利多卡因5 mL、0.75%布比卡因2 mL、亞甲藍1 mL于切口兩側點狀注射,慶大霉素注射液紗條加馬應龍痔瘡膏填塞切口,痔瘡寧栓塞肛內。
術后應用抗菌素,口服麻仁丸。便后用苦參煎湯坐浴。換藥時用雙氧水、甲硝唑液沖洗,慶大霉素液紗條填塞切口,痔瘡寧塞肛,10 d后改用紫草油膏紗條填塞切口,九華痔瘡寧栓塞肛內。待主管皮筋脫落,創(chuàng)面基本修復(視創(chuàng)面有無滲出液)即去除留橋內引流物。
本組39例,1次手術治愈36例,2次手術治愈2例,3次手術治愈1例。療程22~65 d,平均36.8 d。隨訪3個月~4年,平均2.3年。2例1年后有不同程度肛周潮濕,偶有瘙癢;14例半年內有異物感,半年后復查疤痕松軟,異物感消失;未見復發(fā)病例。
肛瘺的病因多認為肛隱窩、肛腺原發(fā)感染或肛周感染侵犯肛隱窩部所致,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正確找到內口是手術成敗的關鍵,處理內口及周圍肥大肛乳頭瘤及粘膜組織,才能去除原發(fā)內口的感染源。
本療法手術后,每天換藥需沖洗留橋隧道及切口底部,保持引流通暢,待其肉芽生長。既可防止管腔內、切口內有感染物存留,又可加速肉芽生長,也保證縫合成功。因此換藥很重要。
本組病例采取留橋的目的,在于不過多的破壞肛周組織,保護括約肌,盡量減少損傷,包括瘺管管壁、結締組織,愈合后肛門缺陷小。因肛瘺的管壁是引流不暢、原發(fā)部位反復感染、慢性炎性刺激形成的上皮增生物,當炎癥及慢性感染源沒有清除時,它的條索狀異物感始終存在。當原始感染物消除,瘺管內腐爛組織清除后,其原有的結締組織可參與瘺管的修復并作為自然的填空組織。其所形成的疤痕,經過半年以上,絕大部分均可以松解軟化。從2年后復查的病人看,其瘺管術后疤痕結締組織均軟化,按之柔軟,缺陷小。而沒有先前過多切除管壁及結締組織造成人為的缺陷和畸形。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痔、肛瘺、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試行草案)[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4.2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