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亮, 馬桂芝, 李 軍, 孫殿甲
(新疆醫(yī)科大學藥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本實驗在優(yōu)選出其提取工藝及顆粒劑成型工藝基礎上[1-2],對該制劑的體內藥動學行為進行了研究,為中藥復方藥物動力學研究提供借鑒。
1.1 儀器 電子分析天平(BS110S,北京賽多利斯有限公司,d:0.1 mg);721型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
1.2 試藥 麻黃、甘草、射干、陳皮、柴胡、魚腥草、石膏、浙貝母、苦杏仁、板藍根(均符合2005版中國藥典要求)。水為重蒸水。伊文思藍為分析純。
1.3 動物 昆明小鼠由新疆醫(yī)學動物供應中心提供,合格證號:新醫(yī)動字(96)16001號。
2.1 藥效學試驗指標的測定[3]取昆明種小鼠若干只,♀♂各半,體重(19.5±1.4)g,隨機分為生理鹽水組及三越麻黃顆粒劑組(每組實驗動物數(shù)為10只),灌胃給藥,給藥后于實驗方案規(guī)定時間點定時尾靜脈注入0.5%的伊文思藍生理鹽水溶液(0.1 mL/10 g)并立即腹腔注射0.6%的乙酸0.2 mL/只,20 min后處死小鼠,剪開腹部,用6 mL生理鹽水分次洗滌腹腔,吸出沖洗液,合并后以生理鹽水稀釋至10 mL,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于590 nm處測吸收度值,并按式(1)計算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率。
2.2 測定并繪制量-效曲線[4]取三越麻黃顆粒,加水適量配制成5個劑量濃度,分別給小鼠灌胃(每個劑量組實驗動物數(shù)為10只),給藥后2 h按
2.1項下方法測定毛細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率,以劑量對數(shù)和相應的毛細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率,求量-效方程為E=29.286 3lgD+59.871 6,r=0.993 4(P<0.05)及最低起效劑量為Dmin=0.009 g/kg。
2.3 測定并繪制時間—效應曲線[4]取昆明種小鼠90只,♀♂各半,體重(19.5±1.4)g,隨機分為生理鹽水組及不同給藥時間三越麻黃顆粒劑組(每組實驗動物數(shù)為10只),分別灌胃給藥(給藥組劑量為 2.0 g/kg),分別于給藥后 0.5、1、1.5、2、3、5、6、8 h按2.1項下方法測定給藥后不同時間的毛細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率,以時間和相應的毛細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率繪制時間—效應曲線,并根據(jù)后5對數(shù)據(jù)建立時-效方程E=-6.833t+80.37,r=0.980 3(P<0.05),結果見圖1。
測控專業(yè)補充標準:測控專業(yè)的專業(yè)標準側重于評估是否真正意義上做到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質素養(yǎng)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學自建校來,一直秉持著以教育為主,科研為輔,科研成果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的辦學理念。學校有長期對口合作的企業(yè),長期派遣教師到企業(yè)掛職鍛煉,并定期安排學生前往企業(yè)實習,聘請商界人士來學校進行講座或授課以及經(jīng)驗交流,有意識地縮小理論課程與實際企業(yè)需求間的差距,致力于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優(yōu)秀工程型人才。
圖1 三越麻黃顆粒時間—效應曲線
2.4 數(shù)據(jù)處理[4]
2.4.1 藥理效應法(Smolen法)
2.4.1.1 求時間—體存生物相當藥量曲線:在時—效試驗中將各時間點的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率代入量-效方程,求出相應的“劑量值”,作為體存生物相當藥量,以時間和相應的體存生物相當藥量作圖,結果見圖2。
圖2 時間—體存生物相當藥量曲線
2.4.1.2 藥動學參數(shù)的計算:根據(jù)時間—體存生物相當藥量曲線,采用3P87藥物動力學計算機程序,以Akaike’s信息判據(jù)AIC值、相關系數(shù)、擬合優(yōu)度等為指標確定藥物在體內的配置狀態(tài),符合一室模型。藥動學參數(shù)見表1、2。
表1 根據(jù)時間—體存生物相當藥量曲線所得房室藥動學參數(shù)
2.4.2 效量半衰期法
2.4.2.1 建立時-量表達式:根據(jù)量-效方程及時-效方程,以及下列公式,建立時-量表達式。
表2 根據(jù)時間—體存生物相當藥量曲線所得統(tǒng)計矩藥動學參數(shù)
若量-效方程為:E=ad+bdlgD;時-效方程為:E=at+btt
則時-量表達式為:lgD=(at-ad)/bd+btt/bd
所以三越麻黃顆粒的時-量表達式為:lgD=0.699 97-0.233 3t。
2.4.2.2 求算藥動學參數(shù):根據(jù)公式可知,效量半衰期t1/2(ED)=-0.301bd/bt=1.29(h)
效應消除速度常數(shù)K(ED)=-2.303bt/bd=0.537(h-1)
2.4.3 藥理效應動力學參數(shù)的計算 根據(jù)圖1的時間-效應曲線數(shù)據(jù),采用3P87藥物動力學計算機程序,以Akaike’s信息判據(jù)AIC值、相關系數(shù)、擬合優(yōu)度等為指標確定藥理效應動學參數(shù),見表3、4。
表3 根據(jù)時間—效應曲線所得房室藥理效應動學參數(shù)
表4 根據(jù)時間—效應曲線所得統(tǒng)計矩藥理效應動學參數(shù)
3.1 關于中藥復方藥物動力學的研究方法[5-7]中藥復方體內藥物動力學研究多采用的方法為體內藥物濃度法和生物效應法。對于有效成分或指標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可采用體內藥物濃度法求算藥動學參數(shù)。對組方復雜、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微量定量檢測方法的中藥及其制劑,可采用生物效應法求取藥動學參數(shù)。該法又分為藥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藥理效應法(Smolen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生物法。在預實驗中曾嘗試采用血藥濃度法進行藥動學研究,但以目前測定條件進行測定尚存在許多困難。而該顆粒的抑菌試驗表明抑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也未采用微生物指標法。最終確定以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為指標進行該顆粒的藥物動力學研究,為同類中藥復方藥物動力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3.2 關于藥效指標的選擇 中藥及其方劑的藥效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某種作用的藥動學過程并不能代表該藥的作用特點;同一方劑其藥效指標不同,所得的相應藥動學參數(shù)可有較大差異。因此,選擇藥效指標應是該藥的主要作用,與臨床用藥目的相一致,同時要滿足客觀、可量化、準確、重現(xiàn)性好且與中醫(yī)證的特點接近等要求。三越麻黃湯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利咽之功效。該方是在中醫(yī)經(jīng)典方“麻杏石甘湯”的基礎上,結合新疆大陸性氣候特點,加入柴胡、射干、魚腥草、浙貝母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化痰利咽藥物而成的經(jīng)驗方劑。臨床實驗表明該制劑具有明確的抗炎效果,可顯著抑制肺間質滲出液的增加。因此確定采用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為藥物動力學研究的指標。
3.3 各法所得藥動學參數(shù)的比較 對各法所得藥動學參數(shù)進行列表比較,并與文獻[8]報道的麻黃湯的藥理效應動力學參數(shù)進行比較,結果見表5。
表5 藥動學參數(shù)比較表
將體存相當藥量-時間曲線與效應-時間曲線進行比較,見圖3。
圖3 口服三越麻黃顆粒后體存相當藥量與效應的經(jīng)時曲線圖
由上述可見,將該顆粒藥效動力學參數(shù)與其基本方——麻黃湯的藥效動力學參數(shù)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前者作用期稍短于后者,但達峰時間相當,且該顆粒的起效速度快于麻黃湯而藥效消除速度慢于麻黃湯,這可能與該方所加藥味有關。如陳皮所含橙皮苷與甲基橙皮苷均有維生素P樣作用,可對抗組織胺所致血管通透性的作用[10];浙貝母所含有的腺苷能活化白細胞上的A2受體,有效阻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誘導白細胞-內皮細胞的黏附而參與抗炎過程[11];射干所含的鳶尾苷因可抑制二磷酸腺苷轉化成三磷酸腺苷而顯示改善毛細血管滲透的作用[12];而柴胡皂苷對許多炎癥過程(包括深處、毛細血管通透性、炎癥介質的釋放、白細胞游走和結締組織等)都有影響[10]。
藥理效應法(Smolen法)所得的藥動學參數(shù)與效應半衰期法所得的藥物動力學參數(shù)接近,前者可提供更多藥物體內變化的動力學信息;而效量動力學參數(shù)與藥理效應動力學參數(shù)有所不同,藥理效應參數(shù)中的達峰時間為1.36 h,而藥物動力學中的達峰時間為1.57 h,二者較為接近,說明具有該藥理效應的藥物到達靶部位的時間與療效達到最大所需的時間基本一致,并未見時差存在。在吸收與消除的比較方面體存相當藥量-時間曲線與藥效-時間曲線都存在相同的趨勢,即消除速度都小于吸收速度,但通過對兩曲線進行比較,也發(fā)現(xiàn)以下不同:① 在吸收過程中,體存相當藥量的吸收速度(1.056 h-1)小于藥效的起效速度(2.149 h-1);② 在消除過程中藥理效應的消除半衰期(4.995 h)遠大于體內相當藥量的消除半衰期(1.070 h),而藥理效應的消除速度常數(shù)(0.138 8 h-1)也遠小于體內相當藥量的消除速度常數(shù)(0.645 0 h-1),說明藥物的吸收、消除速度與藥效的起效、消除速度并不同步,經(jīng)文獻[3,9]調研、分析,原因可能與其抗炎機理有關:炎癥的產生機理較為復雜,按產生時間可分為早、中、晚期炎癥,而清熱解表藥多對早期炎癥較為有效,這可能是因為清熱解表藥不僅可以直接作用于垂體-腎上腺部位,抑制炎癥的產生,有利于上呼吸道炎癥的消退,同時也可以通過作用于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抑制肥大細胞的脫粒作用、抑制釋放組織胺作用而降低Ⅰ型變態(tài)反應的影響,間接抑制了毛細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高,從而起到抗炎的作用。以上只是結合文獻及藥動學的試驗結果所進行的推測,仍需進一步進行研究以確定。
[1]滕 亮,孫殿甲,胡君萍,等.三越麻黃湯提取工藝的優(yōu)選[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26(2):122-125.
[2]滕 亮,馬桂芝,孫殿甲,等.采用三種綜合指標量化法優(yōu)選三越麻黃顆粒的處方[J].中成藥,2009,31(5):707-711.
[3]陳 奇主編.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37,271-273,305-307.
[4]郭立瑋編.中藥藥物動力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2-141.
[5]時 磊,李艷艷.中藥藥物動力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20):161-163.
[6]張秀娟,蔣琳蘭.中藥復方藥動學研究思路及方法探討[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8,24(4):341-344.
[7]周麗娟,許利平,陳慧娟,等.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常用研究方法評價[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25(5):1041-1043.
[8]富杭育,賀玉琢,周愛香,等.以抗炎的效應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1):1-4.
[9]李健春,呂乃群,隋文作,等.麻杏石甘湯對第1型變態(tài)反應影響的試驗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1983,(8):43-45.
[10]陰 健,郭力弓編.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388,542.
[11]陳澤乃,陸 陽,徐佩娟,等.中藥浙貝母中水溶性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7):420-422.
[12]江紀武,肖慶祥編著.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