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云
(北京魯迅博物館 研究室,北京 100034)
漢畫像是漢代時人們用在墓室中作為裝飾的材料,隨著考古發(fā)掘漢墓而出土,包括畫像石和畫像磚。題材十分廣泛,其中四神圖像就是其中題材之一,四神圖像廣泛出現(xiàn)在漢畫像中,魯迅藏漢畫像拓片中也存在不少關(guān)于四神的圖像。就已經(jīng)出版的《魯迅藏漢畫象》上下冊看來,共有 8幅,其中白虎 5幅,朱雀 3幅。魯迅藏的七八百幅漢畫像拓片中本人見過青龍和玄武的圖像,但《魯迅藏漢畫象》未見有出版。下面僅把書中 8幅圖像列舉如下:
圖一:高一二三厘米,寬四○.五厘米。
圖二:高一三六厘米,寬三八.五厘米。原著錄“石橋東門外菜園角發(fā)現(xiàn),廿四年三月運回教館。系全墓出土者只此兩張,墓大門正背面。(圖二、圖三)”
圖三:高一三六厘米,寬三八.五厘米。原著錄“石橋東門外菜園角發(fā)現(xiàn),廿四年三月運回教館。系全墓出土者只此兩張,墓大門正背面。(圖二、圖三)”
圖四:高一二一厘米,寬三八厘米。原著錄“大門共四張,此兩張為大門正面。”(圖四、圖五)
圖五:高一二一厘米,寬三八厘米。原著錄“大門共四張,此兩張為大門正面?!?圖四、圖五)
圖六:高一二三厘米,寬四○厘米。原著錄“石橋東菜園角出土,現(xiàn)存教育館,共兩種,系墓門?!?圖六、圖七)
圖七:高一二三厘米,寬四七厘米。原著錄“石橋東菜園角出土,現(xiàn)存教育館,共兩種,系墓門。”(圖六、圖七)
圖八:高一二三厘米,寬三四.七厘米。原著錄“民國廿年出土于三官廟,現(xiàn)存教育館?!盵1]
圖一、圖二、圖三、圖四、圖五、圖六、圖七、圖八分別為白虎形象、朱雀形象、朱雀形象、白虎形象、白虎形象、白虎形象、白虎形象、朱雀形象。
為什么魯迅收藏了這么多關(guān)于四神的漢畫像拓片?這和四神在漢代成為普遍流行的信仰有很大關(guān)系。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原為古老神話中的神,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盆上就有龍的形象。河南濮陽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有人們用貝殼擺成的龍的形象[2]226。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龍的形象,到黃帝時,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征,而比較明確的定形是在漢代,從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征與代表。龍的形象,可分為三個階段:漢代以前是早期,漢代是過渡期,六朝以后是晚期[2]227。后世關(guān)于中國的傳說中,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圖像也經(jīng)過多次演進,最終成為現(xiàn)在的龍的形象。
圖1 后世比較成熟的龍的形象(筆者采風(fēng)拍攝)
白虎,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形體似虎,白色,兇猛無比,因此成為尊貴的象征,同時白虎也象征著威武和軍隊。白虎一般出現(xiàn)在漢代畫像石墓的墓門上,或與青龍分別作為單獨畫像刻在墓室的過梁兩側(cè),用以辟邪。《風(fēng)俗通義》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在漢代五行觀念中,白虎被視作西方神獸。漢畫像沒有顏色,很難確定虎的顏色是否為白色,但在陰陽五行盛行的漢代,虎為白色顯而易見。
圖2 白虎形象
朱雀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南方之神 ,朱雀 ,亦稱“朱鳥 ”,有人說:(朱雀)其形似鳥狀,位在南方,火屬性,所以在游戲中經(jīng)常以鳳凰的形狀出現(xiàn)。在古代被尊為鳥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最初為東方部族所崇拜的圖騰,其狀如錦雞,五彩毛羽,生性高潔,飲必?fù)袷?棲必?fù)裰?。相傳鳳凰見則天下太平,所以朱雀在古代的影響與龍不相上下。這種說法幾乎把朱雀和鳳凰等同,筆者難以完全認(rèn)同。盡管在很多圖像中,朱雀和鳳凰很難區(qū)別,但“凡位置與玄武相對稱,在南壁,而數(shù)目僅一只,便是朱雀無疑?!焙笫赖镍P凰和朱雀在圖像上應(yīng)該有極大的關(guān)聯(lián),但朱雀和鳳凰應(yīng)該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其寓意也有很大差異。
圖3 朱雀形象
玄武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在四種動物中,玄武比較奇異,它是龜和蛇的合體?!靶渲^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玄武相傳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龜,此龜曾經(jīng)被當(dāng)作柱子支撐整個蓬萊仙山,因其靈性深覺,歷經(jīng)多年的聽道聞道,終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寢多有馱碑之龜,正是以此暗寓玄武。
玄武后來演變成真武,俗稱“真武大帝”。相傳玄武是古凈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游,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dāng)山修煉,經(jīng) 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zhèn)北方,號玄武君。但宋朝忌諱玄字,因而改稱真武。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中多引入玄武的形象,成為民間崇拜最廣泛的大神。在佛教水陸畫中,玄武化身為一位威風(fēng)凜凜的大將軍,護衛(wèi)人間法會的安寧。道教稱玄 (真)武大帝塑像頭披發(fā),身穿黑衣,手仗寶劍,腳踏龜蛇。從者執(zhí)黑旗。
從上可知,四神在成為方位神之前,最多只能稱為四獸,因漢代陰陽五行學(xué)說和鳳凰、龍等祥瑞之物圖像相關(guān)連,因此四獸就成為特定意義的四神,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并和中國其他文化相結(jié)合和演化,其文化內(nèi)涵和圖像系統(tǒng)也日益擴大和深化。
總之,四神也叫作四象,四靈,四維、四獸。四靈源于遠(yuǎn)古神話,起初稱為“四象”,指水、火、木、金分布四方之象。
春秋戰(zhàn)國以至于漢代,由于五行學(xué)說盛行,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兩漢時期,四象演化成為道教所信奉的神靈,故而四象也隨即被稱為四靈。《禮記·曲禮上》說:“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p>
圖4 永安寺水陸畫中的玄武大將軍形象(筆者采風(fēng)拍攝)
在漢代乃至于以后的歲月里,方位四神成為影響中國人觀念的地位十分重要的神祗。
四神之所以成為方位神,頻繁出現(xiàn)在漢代墓室中,和四神象征是天上的星宿分不開的。
《易·系辭上》說:“兩儀生四象?!眱蓛x即陰陽或天地。在上古,表示天空東南西北四大區(qū)星象是用東龍、南鳥、西虎、北龜蛇 (玄武)四種動物。這四種動物,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東宮為青龍或蒼龍;西宮為白虎;南宮為鳥形,稱朱雀;北宮其形如龜,稱玄武。于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為鎮(zhèn)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惡、調(diào)陰陽。四神之中,青龍與白虎因為體相勇武,主要被人們當(dāng)作鎮(zhèn)邪的神靈,其形象多出現(xiàn)在宮闕、殿門、城門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種場合里,龍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鎮(zhèn)懾邪魔,保衛(wèi)墓主的靈魂安寧。
蒼龍、白虎、朱雀、玄武象征天象,同時龍虎又有溝通天地的功能,因此四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漢墓中。
四神是祥瑞之物的記載屢見于《宋書·符瑞志》?!端螘し鹬尽钒腰S龍、赤龍、青龍、白龍、黑龍皆列入祥瑞?!端螘し鹬尽?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端螘し鹬尽?靈龜者,神龜也。王者德澤甚清,漁獵山川,從時則出。五色鮮明,三百歲游于蕖葉之上,三千歲常于卷耳之上,知存亡,明于吉兇?!端螘し鹬尽?赤雀,文王時銜丹書來至?!端囄念惥邸芬度饝?yīng)圖》:赤雀者,王者動作應(yīng)天時,則銜書來[2]233-234。從古文獻可知,四神作為祥瑞之獸古已有之。
漢代正是四神信仰十分盛行的時代,因此人們死后的家園——其葬身之所的墓室中會大量出現(xiàn)這種具有祥瑞意義的方位神,作為畫像石和畫像磚的收藏愛好者魯迅的藏品里出現(xiàn)這些形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上述可知,四靈是我國古代人民自然崇拜的體現(xiàn),后經(jīng)百多年的演化,成為人們思維觀念中所喜聞樂見的吉祥物。
在漢代,除了大量出現(xiàn)在墓室中,成為畫像石和畫像磚的載體,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視覺圖像資料,而且四靈的圖像在漢代乃至后世大量刻入印章、瓦當(dāng)、銅鏡之中,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四靈印、四靈瓦當(dāng)、四靈銅鏡。
四靈印從漢代直至清代,遺風(fēng)沿襲不絕,很多達(dá)官貴人印章用青龍白虎作為圖案,古雅且有美術(shù)化裝飾意味。
漢代時人們把四神形象引進到瓦當(dāng)之中,這些模印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當(dāng),大氣磅礴,儀態(tài)生動,是新莽時期的代表作品。
銅鏡則以漢代流行的八卦四靈紋銅鏡為代表,上面鑄有“四神”和“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等銘文。
而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四靈也被大量運用于銅鏡的裝飾,如四神十二時古銅鏡,鏡背圖案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動物狀的十二時 (即十二地支)像為主。南北朝時期高昌墓葬的隨葬衣物疏文中也常有“時見:左清(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類的句子。
總之,四神起源于遠(yuǎn)古神話,后來和中國不斷堆積生成的文化載體相結(jié)合,從而成為方位神,又成為祥瑞之獸,成為美術(shù)作品中屢屢表現(xiàn)的題材,在圖像上屢有傳承并在美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魯迅作為漢畫像的愛好者,其收藏的拓片也不可避免的有其題材,成為我們研究漢畫的史料之一。
[1]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jì)念館.魯迅藏漢畫像[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6.
[2]李發(fā)林.漢畫考釋和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