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喆, 叢光東, 杜亞明, 王中彬
肺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大約有80%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且5年生存率不足15%[1]?;熢诜伟┑闹委熤杏信e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相同的藥物,用在臨床分期相同的患者身上,常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提示臨床療效取決于藥物與腫瘤組織的相互作用。藥物遺傳學(pharmacogenetics)和藥物基因組學(pharmacogenomics)的迅速發(fā)展已經(jīng)證明,腫瘤組織的基因表達情況與NSCLC化療的療效相關。因此,根據(jù)患者腫瘤組織的基因表達情況選用特異的最佳的化療藥物,以提高化療的敏感性及延長生存期,并將毒副反應降到最低成為可能[2]。隨著對肺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肺癌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地進步,現(xiàn)已提倡治療向個體化的方向發(fā)展,但目前肺癌的個體化治療還比較盲目,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加強對肺癌的特異性因子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檢測并分析其指標對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
微管蛋白是細胞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Ⅲ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Ⅲ)與作用于微管的化療藥物敏感性有最密切的關系[3]。本課題通過SP二步法聯(lián)合測定NSCLC患者瘤組織內(nèi)β-tubulinⅢ的表達并觀察臨床化療效果,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個體化治療提供藥物選擇的參考。
1.1 臨床資料 123例NSCLC組織均為2003—2006年遼寧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病理科術后存檔標本(肺癌組),術前未經(jīng)任何放化療,均有明確病理診斷,術后予以藥物輔助化療。123例患者中男性88例,女性35例;年齡34~80歲,平均58.49歲。所有標本按WHO (1981)組織學分型分級標準:鱗癌75例(其中高分化11例,中分化47例,低分化17例,有淋巴結轉移的31例),腺癌48例(其中高分化33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5例,有淋巴結轉移的26例)。所有病例均按國際肺癌TNM分期(UICC,5thed,1997):Ⅰ期68例,Ⅱ期42例,Ⅲ期11例,Ⅳ期2例。另選15例2003—2008年炎性假瘤組織作為良性對照組。全部標本常規(guī)固定,石蠟包埋,5 μm切片。
本組123例中32例為用含紫杉類化療藥物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標本,化療方案為TP:紫杉醇(paclitaxel) 135 mg/m2,第一日;卡鉑(carboplatin) AUC 5~6,第一日,每21日1次。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以上的化療,并且具備完整的臨床隨訪資料。
1.2 檢測方法 鼠抗人β-tubulin Ⅲ單克隆抗體(北京中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免疫組化二步法檢測兩組樣本中的β-tubulin Ⅲ。用已知的β-tubulin Ⅲ陽性切片作陽性對照,用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結果判斷 隨機選擇5個高倍視野,β-tubulinⅢ表達陽性者,均在細胞質(zhì)中出現(xiàn)棕黃色。按每張切片腫瘤細胞中陽性細胞的比例(A)和著色深淺(B)記分, 行半定量分析。陽性細胞所占比例判斷:<5%為0分,5%~25%為1分,26%~50%為2分,51%~75%為3分,>75%為4分。染色強度:無著色0分,淺黃色1分, 棕黃色2分,棕褐色3分。根據(jù)兩項指標積分數(shù)(積分=A×B)高低分為:0分為陰性(-),1~2分為可疑(±),3~5分為弱陽性(+),6~8分為陽性(++),9~12分為強陽性(+++)。以-和±為表達陰性,+、++、+++為表達陽性。以上所有結果的判定均在雙盲法下進行。
按WHO標準評定療效:CR為病灶完全消失1個月以上;PR為腫塊縮小超過50%,時間4周以上;NC為病灶減小不到50%或無變化或增大25%以下;PD為病灶增大超過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者為化療有效,穩(wěn)定或疾病進展者為化療無效。
總生存期(OS):以電話或門診隨訪的方式完整隨訪32例用含紫杉類化療藥物化療的晚期NSCLC患者,隨訪時間17~60個月,隨訪日期截止到2009年5月25日。觀察患者生存期(患者開始化療日起,至患者死亡或最后1次隨訪日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率的比較用χ2檢驗;生存曲線分析用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β-tubulinⅢ的表達情況 NSCLC組中77例(62.6 %)β-tubulinⅢ表達陽性,良性組中2例(13.3%)β-tubulinⅢ表達陽性,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β-tubulinⅢ在NSCLC與對照組中的表達
2.2 β-tubulinⅢ表達水平與NSCLC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β-tubulinⅢ表達陽性率在低分化期大于中高分化期(χ2=6.46,P<0.05);在臨床分期中,β-tubulinⅢ在Ⅲ~Ⅳ期的表達陽性率高于Ⅰ~Ⅱ期,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9,P<0.05), β-tubulinⅢ的表達在年齡、性別、組織類型、淋巴結轉移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β-tubulinⅢ表達水平與NSCLC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2.3 β-tubulinⅢ對術后化療效果的預測 選取肺癌組中術后予含紫杉類藥物輔助化療并具備完整隨訪資料的32例,將β-tubulinⅢ指標分為陽性、陰性2組。其中β-tubulinⅢ表達陽性者16例,其1、2、3年生存率分別為68.75%、18.75%和0,中位生存期為18個月;陰性者16例,其1、2、3年生存率為87.5%、56.25%和31.25%,中位生存期為27個月。兩組1、2、3年生存率比較,χ2=5.12,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迄今為止,NSCLC的化療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在目前常用的化療方案中尚無效果顯著的方案。肺癌細胞出現(xiàn)耐藥性是影響化療療效的主要因素,多藥的耐藥(MDR)可能是導致NSCLC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若能前瞻性地進行分子指標的檢測,預測藥物的療效及預后,就可能做到個體化治療及判定預后。
微管蛋白(tubulin)主要分為α、β兩個亞型,是細胞骨架和紡錘體的主要成分,在細胞有絲分裂、細胞器組成與運輸及信號傳導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是許多抗腫瘤藥物的作用位點,并可以出現(xiàn)獲得性耐藥[4-5]。人類細胞中存在著6種β-tubulin的同型,其中Ⅲ型β-tubulin與作用于微管的化療藥物有密切關系[6]。研究發(fā)現(xiàn),β-tubulinⅢ在正常組織和癌組織中都有表達,但在癌組織中表達的量要遠遠高于正常組織中的量,β-tubulinⅢ表達水平高的患者,其化療效果及生存期要低于表達低的患者[7]。
本研究結果顯示,β-tubulinⅢ主要表達在細胞漿內(nèi),在NSCLC中表達高,并與分化程度及臨床分期密切相關(P<0.05);而與患者年齡、性別、腫瘤病理類型和有無淋巴結轉移無關。提示β-tubulinⅢ陽性表達可能與肺癌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相關性,與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有關,其有可能成為人類肺癌生物治療的一個新靶點。
紫杉類化療藥物作為抗微管解聚的細胞毒類藥物,1992年被美國FDA批準在臨床上使用。紫杉類藥物主要作用于細胞G2晚期和M期末,它雖可促進微管蛋白裝配成微管,卻同時抑制微管的裂解,導致微管排列異常,使紡錘體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細胞死亡[8]。目前認為,紫杉類化療藥物出現(xiàn)耐藥的原因主要是β-tubulinⅢ的過表達及β-tubulin的基因突變。Pascal等[9]研究認為β-tubulinⅢ過表達者對紫杉類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下降,導致療效降低,但其機制還不清楚,可能是β-tubulinⅢ過表達降低了紫衫類化療藥物抑制微管蛋白解聚的效應而誘導耐藥。本研究顯示,β-tubulinⅢ呈陽性表達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較陰性表達者下降(P<0.05),提示β-tubulinⅢ呈陽性表達的患者對紫杉類化療藥的敏感性較呈陰性表達者差,患者術后的預后較差。
綜上所述,過表達β-tubulinⅢ可引起腫瘤細胞對紫杉類化療藥物敏感性降低。β-tubulinⅢ能作為預測患者對紫杉類藥物化療療效的指標,能為NSCLC患者個體化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但是,本實驗只局限在與紫杉類藥物的作用關系,與其他化療藥物的關系還不明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1] Rinaldi M,Cauchi C,Gridelli C. First line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SCLC[J]. Ann Oncol,2006,17(Suppl 5):64-67.
[2] Sarries C,Haura EB,Roig B,et al. Pharmacogenomic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ustomized chem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Pharmacogenomics, 2002, 3(6):763-780.
[3] Bhattacharya R,Cabral F. A ubiquitous beta-tubulin disrupts microtubule assembly and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J].Mol Biol Cell,2004,15(7):3123-3131.
[4] Dutcher SK.The tubulin fraternity:alpha to eta[J]. Curr Opin Cell Biol,2001,13(1):49-54.
[5] Giannakakou P,Sackett D,Fojo T.Tubulin/microtubules:still a promising target for new chemotherapeutic agents[J].J Natl Cancer Inst,2000,92(3):182-183.
[6] Kavallaris M,Verrills NM,Hill BT.Anticancer therapy with novel tubulin-interacting drugs. Drug Resist Updat,2001,4(6):392-401.
[7] Gan PP,Pasquier E,Kavallaris M. Class III beta-tubulin mediates sensitivity to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J].Cancer Res,2007,67(19):9356-9363.
[8] Alli E, Yang JM, Ford JM, et al. Reversal of stathmin-mediated resistance to paclitaxel and vinblastine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J]. Mol Pharmacol, 2007, 71(5):1233-1240.
[9] Sève P, Mackey J, Isaac S, et al.Class Ⅲ beta-tubulin expression in tumer cell predicts response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ceiving paclitaxel[J].Mol Cancer Ther,2005,4(12):20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