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華
淺析新村井田地質構造特征及控煤作用
劉耀華
福建省永春煤礦
通過對福建省天湖山煤礦區(qū)新村井田地質構造特征的認識及地質構造對煤層控制作用的研究,分析了影響煤層厚度變化和煤層形態(tài)的主要地質構造因素,為指導該井田內的福建省永春煤礦官殊礦井、天湖巖礦井確定適當?shù)牟蓞^(qū)區(qū)段垂高,合理布置采掘巷道和選擇合理的采煤方法起到很好的作用。
煤礦 地質構造特征 控煤作用
新村井田位于永春縣城西北直距37公里。隸屬永春縣下洋鎮(zhèn)管轄。本井田目前尚無鐵路相通,只有漳(平)泉(州)鐵路通車到安溪劍斗,支線通車到下洋鎮(zhèn)。公路交通尚方便,井田內有天湖巖礦區(qū)公路經過,井田東側經永春縣城可達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市,西側有公路通鷹廈線漳平火車站。
礦區(qū)地處戴云山山脈南段,呈北東走向,地勢較高,溝谷縱橫,屬侵蝕構造中低山丘陵地形,最高標高+1190m,最低侵蝕基準面+487m。礦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濕多雨,最高氣溫39゜C,最低氣溫零下1.5゜C,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福建省永春煤礦官殊礦井是福建省永春煤礦的骨干礦井,系縣經貿局管轄的國有企業(yè)。核定生產能力為6萬噸/年。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實業(yè)有限公司天湖巖煤礦系省屬國有生產礦井,資源枯竭,接近閉坑。井田含煤地層屬二迭系下統(tǒng)童子巖組地層,主要開采對象為一段下帶的53#及60#煤層。53#煤層為不穩(wěn)定型的第一種情況,60#煤層較穩(wěn)定,屬中等灰份、特低硫、低磷、低揮發(fā)份、中等發(fā)熱量的一號無煙煤。 60#煤層大部分賦存于+623標高以下。53#煤層為可采煤層,大部分賦存于+200-+850之間。
礦井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二疊系下統(tǒng)童子巖組、侏羅系下統(tǒng)梨山組。
二疊系下統(tǒng)童子巖組(P1t)根據(jù)巖性、含煤性、古生物組合等特性,劃分為三個段,地層總厚>434m。
童子巖組第一段(P1t1)為主要含煤層段,出露面積大,含煤性好,地層總厚334m。根據(jù)巖性、化石組合特征分為二個亞段四個帶。
童子巖組第二段(P1t2)以淺海相沉積砂質泥巖、細粉砂巖為主,夾薄層細砂巖及鈣質砂巖,不含煤,地層厚度51m,以富含多種屬海相動物化石為特征。
童子巖組三段(P1t3)本段地層出露不全,僅揭露下部地層,地層厚度>49m。巖性以細粉砂巖、砂質泥巖夾細砂巖及煤層,含豐富植物碎片化石、似層狀粉砂質結核。
侏羅系下統(tǒng)梨山組(J1l)僅見于煤礦東北邊與煤系地層呈斷層接觸,巖性以淺灰色含礫砂巖,中粗粒砂巖為主,見夾青灰色細粉砂巖,地層厚度>200m。
2.1.1煤層及其分布特征
煤礦主要可采與局部可采煤層均賦存于童子巖組第一段地層,礦井共有煤層40層,其中可采煤層為53號、59號、60號煤層,局部可采煤層為49號煤層。
煤層厚度:49號煤層平均厚度為0.84m,53號煤層平均厚度為0.78m,59號煤層平均厚度為0.70m。60號煤層平均厚度為1.07m。
煤層賦存十分復雜,緊密復式褶皺、復雜斷裂相互疊加,煤層厚度變化大,對生產布局影響較大。
井田主要煤層的煤種均屬一號無煙煤,煤質均為中灰、特低硫、低磷、中高發(fā)熱量無煙煤,煤巖組份以半亮型煤為主。
2.1.2主采煤層頂?shù)装逄卣?/p>
53號煤層:頂板,直接頂板為淺灰色細粉砂巖,薄—中厚層狀,水平層理發(fā)育,含大羽羊齒等植物化石。見多層狀似層狀菱鐵質結核,硅質膠結細砂巖(52號煤層間接底板),一般厚度2—4m。區(qū)域較穩(wěn)定。底板,深灰色細粉砂巖,具緩波狀水平層理,含植物根莖化石,厚度一般3~6m。
59號煤層:頂板,為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細粉砂巖或砂質泥巖,水平層理,含黃鐵礦結核,大羽羊齒等植物化石,一般厚3m。底板,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細粉砂巖,水平層理,偽底0.20m炭質泥巖,富含植物根莖化石,間接底板為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細砂巖,或細砂巖夾細粉砂巖,一般厚1~2m。
60號煤層:頂板,淺灰色細粉砂巖、砂質泥巖,薄—中厚層狀,線狀水平層理發(fā)育,含少量大羽羊齒植物化及碎片,一般厚2m。底板,灰黑色細粉砂巖,含少量植物根莖化石偶見扁豆狀、蠶豆狀粉砂質結核。間接底板為中厚層石英細砂巖,厚度較穩(wěn)定,一般厚2~7m。
煤礦所處地形的位置較高,大氣降水是本區(qū)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地表水體對煤層的開采,無災害性突水危害。煤系地層為弱裂隙含水巖組,井田內的可采煤層均無直接接觸到石灰?guī)r地層,斷裂構造帶的充水、導水性一般較弱。故礦區(qū)水文地質勘探類型為簡單型。
天湖山礦區(qū)在區(qū)域構造上屬于海西期閩西南凹陷,含煤區(qū)在印支特別是燕山運動期間地表活動最為強烈,火山噴溢、巖漿進發(fā),同時產生大規(guī)模推覆、滑脫,后期改造被破壞之烈,舉世罕見,縱慣礦區(qū)南北的大逆掩F31斷層,把礦區(qū)劃分成兩個構造類區(qū),下盤和上盤,下盤以褶皺構造為主,斷層和巖漿侵入,上盤以斷裂構造為主,褶曲發(fā)育,有巖株、巖墻侵入。
兩個礦井所開采的煤層均位于F31斷層上盤。所反映的構造特點,基本上以斷層為主,褶皺次之,井田內有部分巖漿墻侵入。斷層以北東走向的逆斷層為主,破壞了煤層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也造成了主采煤層的多次重復。本井田構造復雜程度屬中等至復雜(見圖1)。
圖1 天湖巖礦井構造示意圖
3.1.1褶皺
在天湖巖煤礦地層呈向SW—NW傾斜的波狀單斜構造。沿地層走向或傾向均有次級的小型褶皺(幅度一般50m以內),主要發(fā)育于付18線至付19線褶皺較緊密,軸向一號井近NE,二號井轉NEE;向SW傾伏;傾伏角一號井10°—20°,二號井5°—8°;總體傾向西,兩翼不對稱,背斜西翼緩,東翼陡,向斜反之。在官殊礦井中幅度大于50m的主要褶曲有6個。
3.1.2斷層
礦區(qū)內斷層十分發(fā)育,大小斷層縱橫交錯,尤其F31緩傾角推覆斷層橫切全區(qū)。依其斷層走向約可分成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北東向斷層為F31緩斷裂派生的斷層,地官殊礦井落差大于50m的斷層有F1、F25、F26、F49、F19、F24、F31共7條。在天湖巖礦井落差大于30m的有F37、F49、F4、F61、F62、F63、F46等7條逆斷層和F45正斷層,北西向斷層為F31緩斷裂(見表 1)。
表1 井田內主要斷層
F31斷層:F31斷層為天湖山煤礦區(qū)域的平緩推覆斷層,也是煤礦北部分界斷層,走向北西—南東向,延伸十余公里,傾向南西,傾角5°—15°,推覆距離5km以上,斷層面呈舒緩波狀。
F37斷層:為煤礦西部邊界的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約65°,落差65—180m,延伸長度大于3900m,深部有含春8、11、28、33、45號和ZK160號鉆孔及地表工程控制,地表表現(xiàn)為煤系地層重復。
F49斷層:為煤礦東部邊界的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65°,落差60—>100m,深部有西萍17-2、含春34、CK104鉆孔及地表工程控制,北端被F31斷層所切,P1t煤系地層重復。
F4斷層:為縱貫煤礦中部的逆斷層,其北被F31斷層所切,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70°—80°,落差30—80m,深部有含春10、13號鉆孔及地表工程控制,地表P1t2逆于P1t3地層之上。
F46斷層:延伸煤礦西北部的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向,傾向北西,傾角約70°,落差60—80m,其北端交F45斷層,南端被F37斷層所切,深部ZK155、CK108鉆孔控制。
F61斷層:為煤礦東南部一條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約60°,落差80—150m,其北端被F49斷層所切,深部有CK107、CK118鉆孔及地表工程控制,P1t2逆于P1t3地層之上。
F62斷層:為煤礦東南部一條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約60°,落差20—80m,主要延伸在煤礦18—19線間。
F63斷層:隱覆于F62斷層上盤的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55°,落差60m,其上部交于F62斷層,深部有含春13號鉆孔控制。
F45斷層:延伸于煤礦西北部的一條正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70°,落差50—60m。
總之,煤礦內斷層發(fā)育,且斷層走向與地層斜交,交角一般在15°—40°,把煤層切割與擠壓成藕節(jié)狀、鋸齒狀等各種不同形態(tài)。
本井田煤層或含煤建造形成以后,由于后期褶皺和斷裂等構造變動的影響,特別是斷裂構造的十分發(fā)育,不但改變了煤層的原始產狀,而且還引起煤層形態(tài)和厚度的變化,使煤層出現(xiàn)重復、缺失。由于煤層本身比較松軟,在構造應力的作用影響下容易發(fā)生塑性流動變形,在礦井內產生局部增厚、變薄、尖滅、或和頂、底板互相穿插等現(xiàn)象。
圖2 官殊礦井-12線探采對比剖面圖
3.2.1以褶皺構造變動為主引起的煤層厚度的變化
在天湖巖礦井內830水平煤層褶皺較發(fā)育,其W2石門59號煤層在褶皺變動的影響下形成背斜、向斜構造,在此形成過程中,59號煤層等軟弱巖層在其與頂?shù)装鍘r層一起彎曲時,巖煤層不僅發(fā)生擠壓、牽引或倒轉,并同時引發(fā)層間動,使軟弱巖層、煤層等出現(xiàn)內部流動現(xiàn)象,在背斜、向斜的軸部及兩翼地帶造成不同的煤層厚度變化。59號煤層在水平擠壓力作用下,煤層厚度變化過程是隨著褶皺作用的不斷發(fā)展,翼部煤層因發(fā)生塑性流動而變薄,軸部則出現(xiàn)一定的空間,使煤層在塑性流動下逐漸增厚;在垂向力作用下,煤層在背斜軸部和兩翼部位變薄,而在向斜軸部增厚。厚煤帶和薄煤帶在平面上相間呈一定方向延伸。
礦井內不協(xié)調褶皺使煤層產生不規(guī)則的增厚帶、變薄帶或煤包。局部小褶皺幅度很小,僅影響煤層的頂板或底板,形成“頂褶底不褶”或“底褶頂不褶”現(xiàn)象。
3.2.2以斷裂構造變動為主引起的煤層厚度的變化
礦井斷裂構造對煤層厚度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斷層無煤帶或煤層沿斷裂面兩側變薄或加厚帶。一般張性、張扭性斷層常由于引張拖拽作用而使煤層變??;而在壓性、壓扭性斷裂面兩側,則可能由于逆掩重疊或擠壓聚集而使煤層增厚。
3.2.3褶皺和斷裂并舉的構造變動所引起的煤層厚度的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礦井煤厚變化既有褶皺影響的特征,又有斷裂影響的特征,因而使礦井內煤層形態(tài)呈現(xiàn)非常復雜的面貌,增厚、變薄、中斷、分岔等現(xiàn)象頻繁,在775水平W3石門16S運巷50號煤層見頂板鋸齒,825水平E2石門53號煤層見底板鋸齒,井田內煤層常呈鋸齒狀。
本井田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主要是由于發(fā)生在印支期的F31緩傾角推覆斷裂,后期繼續(xù)活動,所派生出的逆沖斷裂,其發(fā)生在燕山期與燕山晚期,后期頻繁活動,所以具有多期次,多層次的推滑疊加,互為影響,使區(qū)內的構造非常復雜,煤層形態(tài)的流變也更加復雜。礦井大斷層一般作為井田邊界,在石門、運巷揭露中常見中小型斷層,一般正斷層使煤層缺失,逆斷層使煤層重復。
775水平NW部多為單斜構造,在W3石門12N運巷編錄中見50號煤層和頂?shù)装鍘r石中裂隙顯著增加,煤巖層產狀突變,根據(jù)對斷層兩側的牽引褶皺等判斷其為f2正斷層,破碎帶寬度為0.50m,由于f2正斷層是高角度的斷層,上盤下降,下盤上升,造成煤層不連續(xù)缺失, 使之要過斷層尋找斷失翼煤層。
在805水平W3石門06N運巷53號煤層在遇到f1逆斷層時,由于f1逆斷層是低角度的逆掩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造成煤層出現(xiàn)重復。
地質構造變動特征可以引起煤層厚度、形態(tài)的變化,也可以使煤層出現(xiàn)斷失、重復。礦井地質構造特征及控煤作用一般特點有:第一,使井田內煤層的原始結構遭到破壞,煤呈碎粒狀、鱗片狀、粉末狀,并出現(xiàn)擦痕、磨光鏡面和層間揉皺,煤的光澤變暗,灰分增高;第二,使煤層的增厚帶和變薄帶相間出現(xiàn),并沿構造線方向呈條帶狀分布;第三,煤,巖層間常出現(xiàn)不協(xié)調褶皺,有時兩者互相穿插,使煤層呈復雜形態(tài);第四,中小型斷層為主,破壞了煤層的連續(xù)性,也造成了主采煤層的多次重復;第五,煤礦內中小型斷層十分發(fā)育,且斷層走向與地層斜交,把煤層切割與擠壓成藕節(jié)狀、鋸齒狀等各種不同形態(tài)。
根據(jù)本井田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褶皺次之的構造特點,認識到煤層形態(tài)千變萬化,井田內中小型斷層構造非常發(fā)育,常使一些不可采煤層擠壓形成可采煤層,也造成可采煤層的多次重復出現(xiàn)或缺失,為地質找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其次,運用認識的這個規(guī)律服務于生產,在研究確定適當?shù)牟蓞^(qū)區(qū)段垂高;研究布置塊段巖石通風井;留壓薄帶支撐頂板采煤方法的研究、運用等均取得顯著的效果。
[1] 王定武,王運泉.煤田地質與勘探方法[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5.
[2] 徐開禮,朱志澄.構造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3] 黃農.福建二疊系下統(tǒng)童子巖組沉積建造特征與找煤方向[J].焦作工業(yè)學院學報,17(1).
[4] 福建省197煤田地質勘探隊,福建省永春天湖山煤礦區(qū)天湖巖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