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水汽來源的討論*"/>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青島近海夏季海霧年際變化的低空氣象水文條件分析
        ——關于水汽來源的討論*

        2010-01-05 08:19:44張?zhí)K平丁做尉

        白 慧,張?zhí)K平,丁做尉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266100)

        青島近海夏季海霧年際變化的低空氣象水文條件分析
        ——關于水汽來源的討論*

        白 慧,張?zhí)K平**,丁做尉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266100)

        本文采用1971—2009年月霧日數(shù)資料、1970—2007每日4次能見度觀測資料、M ICAPS系統(tǒng)提供的每日3h/1次的地面觀測資料、JRA-25再分析資料,對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年際變化的低空氣象水文條件進行了合成分析,發(fā)現(xiàn)長江口以東的東海海域是影響青島近海海霧多寡的水汽來源關鍵區(qū)域(122°E~130°E,28°N~32°N),黃海局地海表面蒸發(fā)增濕所提供的水汽貢獻不大。海表面溫度(SST)對海霧的形成在黃、東海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多霧年,東海SST偏高,海面蒸發(fā)較大,為低空氣流提供了熱量和水汽,黃海SST偏低,海面蒸發(fā)較小,有利于低空氣流的降溫增濕,從長江口以東海域向黃海輸送的低空暖濕平流是海霧形成的主要物質基礎。去掉月平均合成中降水、沙塵等因素對能見度的影響,針對2005—2007年6、7月42個霧日的統(tǒng)計分析,進一步證明了長江口以東海域水汽輸送對黃海海霧形成有重要影響;對其中5個霧日的水汽源地追蹤,表明在天氣時間尺度下,水汽路徑是從東海在低空南風的引導下向北到達青島近海。

        海霧;年際變化;水汽來源;黃海

        海霧是指在海洋的直接影響下出現(xiàn)在海上(包括岸濱和島嶼)的霧[1]。海霧有著明顯的海域性和季節(jié)性特征,在夏季(6~7月),山東半島南部附近海域的海霧發(fā)生頻率達到峰值[2-3]。當海霧出現(xiàn)時,能見度較低,嚴重影響著海上航運、海上作業(yè)等。海霧已成為山東半島南部重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因此,加強對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年際變化的低空氣象水文條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山東沿海的海霧從1948年至今已有了很多研究[2-8],從大氣環(huán)流、天氣形勢、海面風、大氣層結穩(wěn)定性、海表溫、水汽輸送等多方面討論了海霧形成的條件。在各種因素中,水汽輸送是海霧形成的物質基礎。如王鑫等[7]對黃海沿海夏季海霧形成的氣候特征進行了分析,指出海霧的多寡與夏季風強弱有關,海霧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而是來自南海與孟加拉灣的西南季風和副熱帶的東南季風相匯合的低空急流從熱帶大氣輸送過來。但是,已有的研究一般只是分析1~2個典型年的月平均物理量場,其結論的代表性還需要進一步論證,可能受到降水的影響,另外,給出的水汽來源海域范圍往往很大,難以在實際海霧預測中應用。

        本文采用分辨率較高的JRA-25再分析資料[9],對霧多年和霧少年的6~7月月平均物理要素場合成,分析青島近海海霧的低空氣象水文要素(溫度平流、濕度平流、氣壓、海面風、海溫等)及大氣海洋邊界層層結的氣候特征,希望能發(fā)現(xiàn)影響海霧年際變化的水汽來源關鍵海區(qū)(特征區(qū))。進而對2005—2007年6、7月42個霧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希望能確定影響青島近海夏季海霧多寡的水汽來源特征區(qū),并給出具體的水汽路徑。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本文采用資料為青島市氣象局提供的1980—2009年6、7月霧日數(shù)資料;山東省氣象局提供的1980—2007年每日4次能見度觀測資料;采用JRA-25(Japanese 25-year Reanalysis)提供的月平均再分析數(shù)據(jù)(空間平均分辨率為1.125(°)×1.125(°),鉛直方向上不均勻分布,共40層,其中995~845.43 hPa有7層。),選用風矢量、海表面氣壓、海表面溫度(SST)、氣溫、比濕、相對濕度等數(shù)據(jù)進行合成分析,因為JRA-25的空間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較其它再分析數(shù)據(jù)高,更加適合區(qū)域氣候研究和大氣邊界層的層結研究;考慮到降水對能見度的影響需要剔除,本文采用M ICAPS(M e-teo rological Info rmation Comp 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ystem)系統(tǒng)提供的每日3 h/次的地面觀測資料,挑選青島站2005—2007年6、7月大霧日,除去月平均分析中降水、沙塵等其它因素對能見度的影響,再利用JRA-25提供的每日4次世界時(00、06、12、18時)再分析數(shù)據(jù),進行針對霧日的統(tǒng)計分析,進一步確定對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多寡有顯著影響的水汽來源海域。上述資料的時間長度統(tǒng)一為1980—2009年。

        1.2 方法

        (1)選取日照、青島、即墨、海陽、乳山和成山頭6個城市作為山東半島南部沿海區(qū)域的代表站,對各站霧日數(shù)的時間序列進行了標準化處理,消除了地理位置因素等對霧日的影響。

        (2)根據(jù)國際氣象能見度分級和中國氣象局地面觀測規(guī)范規(guī)定[10],能見度<1 000 m為大霧。本文選取每日能見觀測度至少有1次觀測<1 000 m作為霧日,統(tǒng)計逐年的6~7月霧日數(shù)。

        (3)對霧多年和霧少年的低空氣象水文要素場分別求各自的合成場以及距平場,分析霧多年和霧少年在環(huán)流結構、水汽輸送、海氣界面的主要差異,并對霧多年和霧少年的差值場進行t檢驗。

        距平場:Xa=X-?X,其中,X為典型年份月平均的合成場,X為1980—2008年多年月平均的氣候場。

        (5)源地的水汽,主要通過水平氣流被輸送到霧區(qū),低層水汽含量大,所以低層的水汽輸送量也大。考慮水汽質量守恒方程,對東亞地區(qū)的中低緯海域范圍A(60°E~160°E,0°~40°N)的水汽通量及比濕平流與青島點B(120.375°E,36.448°N)的比濕作超前相關及同期相關分析,并通過相關系數(shù)臨界值0.05和0.01檢驗水平,討論黃海海域高濕區(qū)的水汽來源。

        (6)基于Language方法,在定常場的假設下,對青島附近點B霧日的比濕進行時間維上的向前追蹤,目的是具體描述水汽路徑。建立方程組和xt-Δt,yt-Δt分別為t時刻和t-Δt時刻質點B的經(jīng)度、緯度,uxt,yt和vxt,yt分別為t時刻質點B的低空緯向風矢量、經(jīng)向風矢量,Δt為時間步長),只要給定質點B初始時刻t的經(jīng)緯度和風矢量,就能推出t-Δt時刻的經(jīng)緯度,循環(huán)計算就能推出t-n·Δt時刻的經(jīng)緯度,即可以追蹤到質點B的比濕從t-n·Δt到t時刻的路徑。

        2 青島站海霧日數(shù)統(tǒng)計分析

        黃海海霧集中于4~7月,山東半島南部附近海域的海霧在6~7月最多[1-3]。本文挑選日照、青島、即墨、海陽、乳山和成山頭6個城市作為山東半島南部沿海區(qū)域的代表站,采用山東省氣象局提供的每日4次能見度(當?shù)貢r02、08、14、20)觀測資料(選取每日能見觀測度至少有1次觀測<1 000 m作為霧日)分析,發(fā)現(xiàn)上述6站能見度年變化趨勢一致,都具有雙峰結構,幾乎都在夏季的7月份和冬季的12月份達到能見度谷值,在春秋過渡季節(jié)能見度好轉,達到峰值,說明以上6站霧日數(shù)的季節(jié)變化具有一致性(圖略)。如圖1,6站霧日數(shù)在年際變化上除了即墨和乳山,都呈上升趨勢。利用統(tǒng)計相關的方法對6站1970—2007年6~7月平均的逐年霧日數(shù)作量化分析,除了青島與即墨、乳山?jīng)]有過0.1的檢驗水平(這可能與即墨、乳山的地理位置較靠近內(nèi)陸有關),青島與其余3站的相關系數(shù)均超過0.41,達0.01的檢驗水平,表明日照、青島、海陽、成山頭四站在夏季(6~7月)的霧日數(shù)的年際變化上具有一致的趨勢,與周發(fā)琇等[11]的研究結論一致。所以,用夏季(6~7)青島站(119°30′E~121°E,35°35′N~37°09′N)資料進行研究可以比較好地代表山東半島南部沿海海霧的年際變化情況。本文以下的分析都將以青島市氣象局提供的青島站1980—2009年的逐年月霧日數(shù)作為研究對象。

        圖1 1970—2007年6~7月能見度<1 000 m的逐年霧日數(shù)Fig.1 The yearly foggy days with visibility less than 1km in June-July,1980—2009

        為了討論夏季青島站霧日的年際變化(見圖2),根據(jù)世界氣象組織提出的“異?!迸袆e標準,用距平與標準差的關系來衡量:由于標準差是描寫氣象要素相對其平均值離散程度的統(tǒng)計量,取距平超過標準差達一定程度為異常是適當和方便的。本文用1980—2009年6~7月的霧日數(shù)的均方差來定義,當霧日數(shù)的均方差>1.0或<-1.0時,作為霧多年或者霧少年[7]。計算結果為6~7月霧多年是1987,1993,1996,2001,2006,2008;霧少年是1982,1983,1992,1995,1997,2007(見圖2)。對霧多年和霧少年的霧日數(shù)進行了2個均值的t檢驗[12],計算結果統(tǒng)計量t=3.617,超過0.01檢驗水平3.169,表明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本文多霧年和少霧年與王鑫等[7]的結果(霧多年1951,1952,1961,霧少年1978,1982,1997)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是本文研究的是6~7月霧日數(shù),而王鑫等[7]分析7月霧日數(shù)。

        圖2 1980—2009年6~7月青島站逐年霧日數(shù)Fig.2 The yearly foggy days at Qingdao station in June-July,1980—2009

        3 低空氣象要素特征

        黃海位于東亞季風區(qū),6~7月大氣環(huán)流屬于夏季流型,印度熱低壓建立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抬西伸,深入東亞大陸,成為1個緯向的脊[13-14]。這樣的環(huán)流形勢使東亞沿海地區(qū)近海面層盛行偏南風,導致把南方的暖濕空氣吹向較冷的黃海,有利于平流冷卻霧生成。

        3.1 海面流場

        海霧異常年份海表面大氣環(huán)流形勢與長期氣候平均狀態(tài)差異顯著。如圖3a,在霧多年,大陸沿海為海平面氣壓負距平,中心強度達-0.3 hPa;西北太平洋有海面氣壓正距平,中心強度達+0.5 hPa,疊加在背景南風上(見圖3c),使偏南風速加大,對應著全風速在東海長江口外有一正距平大值區(qū),中心強度達+1.0 m/s這樣的異常環(huán)流形勢,加強了黃、東海海區(qū)近海面的偏南風異常,有利于暖濕平流從東海向黃海的輸送。如圖3b,在霧少年,東亞沿海大陸以及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的海平面氣壓都是正距平,中心強度達+0.5 hPa,位于大陸一側,這樣的異常反氣旋式環(huán)流使黃、東海海區(qū)近海層異常偏北風,疊加在背景偏南風上(見圖3d),使偏南風速減小,對應著全風速在東海長江口外有一負距平大值區(qū),中心強度達-0.8 m/s,不利于暖濕平流從東海向黃海的輸送。

        注意到在126°E,27°N位置上,霧多年來自低緯的南風和東南風匯合,而在霧少年來自低緯的偏南風分支。因此,在霧多年,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的海面風速超過3 m/s;在霧少年,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同樣盛行偏南風,但風速明顯減小,海面風速都沒超過3 m/s(見圖3c、3d)。霧多年偏南風的加大,增加了向黃海的水汽平流輸送,利于向黃海海霧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水汽。

        圖3 1980—2009年6~7月海表面氣壓、10 m風場距平的合成(a,b)及10 m風場的合成(c,d)Fig.3 The composite anomaly of SPL and wind filed at 10 m(a,b)and composite winds at 10 m(c,d)in June-July,1980—2009

        3.2 水汽通量

        在霧多年,東海有一股強勁的水汽輸送通量,為黃海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在25°N附近,在東海有一水汽通量較大值區(qū),中心強度為7.5 g/(s·hPa·cm)(見圖4a),表明水汽的水平輸送強度較大,并且由偏南風引導向黃海海區(qū)輸送;在霧少年,向黃海的水汽輸送帶北界不超過30°N,并且中心強度較弱,所以在偏南氣流的引導下也不能給黃海輸送充足的水汽,導致高濕區(qū)范圍明顯減小(見圖4b)。通過t檢驗發(fā)現(xiàn)霧多年和霧少年水汽通量變化的顯著區(qū)域在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而從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到南海海域的水汽通量變化不明顯(見圖4c)。就是說,南海、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在霧多霧少年差別不大,而東海的水汽輸送與黃海的霧多寡有直接關系。

        圖4 1980—2009年6~7月合成的近海面(2 m)水汽通量Fig.4 Water vapor flux of the sea surface at 2 m composite in June-July,1980—2009

        從水汽通量的垂直分布來看(見圖5a、5b),在低緯度地區(qū),無論霧多年和霧少年,低空都是負距平,說明低緯度的水汽通量與黃海海霧并沒有直接關系。只在30°N左右,正負差異明顯。圖5c,t檢驗表明在霧多年與霧少年沿122.625°E在30°N附近的邊界層內(nèi)水汽通量的變化最顯著,以上分析可初步得到長江口以東海域是影響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多寡的水汽來源特征區(qū)。

        圖5 1980—2009年6~7月沿122.625°E水汽通量距平的合成的垂直剖面圖(單位:g/(s·hPa·cm))Fig.5 The composite anomaly of vertical p rofile of water vapo r flux along 122.625°E in June-July,1980—2009(unit:g/(s·hPa·cm)

        3.3 海面溫度平流與濕度平流

        如圖6a~d,在霧多年,東海及黃海大部低層存在異常正溫度平流和異常正濕平流,大值區(qū)中心位置都位于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霧少年的異常負溫度平流、異常負濕度平流與霧多年呈相反空間分布。如圖6e,f,霧多年和霧少年溫度平流和濕度平流變化的顯著區(qū)域都在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進一步說明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形成是東海低層的暖濕平流輸運到黃海冷海面的結果。結合前面的討論,可以認為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是影響青島近海海霧多寡的的主要水汽源地。

        圖6 1980—2009年6~7月2 m溫度(a,b)、濕度(c,d)平流距平的合成及霧多年與霧少年的溫度(e)、濕度(f)平流差值場及t檢驗Fig.6 The advection of air temperature(a,b),specific humidity(c,d)at 2 m composite anomaly in June-July,1980—2009 and the difference field of the advection of air temperature(e),specific humidity(f)between more fog year and less fog year and the t-test

        3.4 海表面溫度和蒸發(fā)

        如圖7a,b,霧多年東海大部海域的海表面溫度為正距平,黃海海域的海表面溫度為負距平。由潛熱公式:

        其中L=2.5×106J/kg為蒸發(fā)潛熱,ρa=1.25 kg/m3為近地層空氣密度,Ce=1.35×10-3為潛熱系數(shù),Uz和Uω分別為高度z的風速和海面上的風速,qz和qω分別為高度z和海面上的比濕,一般取高度z=10 m,洋面漂流速度Uω一般約為10 m高度風速計觀測風速的10%,故按習慣取Uω=0[15-16]。霧多年特征區(qū)海溫正距平,即海溫偏高,有利于蒸發(fā);異常偏南風使背景場偏南風增大(見圖3a,c),有利于蒸發(fā)(見圖7c)。海氣溫差ΔT=SST-TEM P2m,即海表面溫度與2 m氣溫之差,南正北負的分布形勢,有利于暖濕氣流經(jīng)過東海暖洋面時,獲得大量的水汽和熱量,一旦到達黃海冷水面上,產(chǎn)生凝結,形成霧(圖略);在霧少年,特征區(qū)負距平,SST偏低(圖略),海氣溫差減小,異常偏北風使背景場偏南風減小(圖3b、d),不利于蒸發(fā)(圖7d),霧少年海表面溫度的距平分布幾乎與霧多年份相反,呈現(xiàn)出南負北正的分布形勢,負距平范圍擴展到黃海南部,更加不利于氣流在東海獲得水汽和熱量以及在黃海海面冷卻、凝結成霧。以上分析表明,長江口以東海域及臺灣以東海域海暖洋面的蒸發(fā)和黃海北部冷水面的冷卻作用有利于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的形成。

        圖7 1980—2009年6~7月海表面海溫度距平的合成(a,b)及潛熱通量距平的合成(c,d)Fig.7 The SST composite anomaly(a,b)(Unit:℃)and the latent heat flux composite anomaly(Unit:W/m2)(c,d)in June-July 1980—2009

        如圖8,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海域的海表面溫度梯度在霧多年更大,并且霧多年和霧少年的海表面溫度梯度變化的顯著區(qū)域在黃東海交界處。說明在黃、東海交界處存在一等溫線密集帶,海表面溫度變化快,強度大。這樣的海溫場配置,充分說明了在霧多年來自東海海區(qū)的暖濕平流,在東海暖海區(qū)得到更多的熱量和水汽,在流經(jīng)黃海冷海區(qū)時,于海面相互作用失去熱量而降溫,產(chǎn)生凝結,有利于霧的形成。說明海溫的變化對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的形成是重要的。

        圖8 1980—2009年6~7月海表面海溫度梯度距平的合成(a,b)及霧多年與霧少年差值場及t檢驗(c)Fig.8 The SST gradient composite anomaly in June-July 1980—2009(a,b)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 re fog year and less fog year as well as t-test(c)

        通過以上分析,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多寡的水汽來源特征區(qū)位于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122°E~130°E,28°N~32°N),特征區(qū)SST升高,風速大,海氣溫差大,利于蒸發(fā);在偏南風加強的情況下,向黃海輸運更多的水汽;黃海SST偏低,海氣溫差大,更穩(wěn)定,利于水汽凝結成霧。

        4 關于水汽來源的討論

        4.1 相關分析

        根據(jù)前面的月平均物理量場討論,發(fā)現(xiàn)影響海霧多寡的水汽來源特征區(qū)在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122°E~130°E,28°N~32°N),與熱帶海洋沒有明顯的直接關系。以下采用M ICAPS系統(tǒng)提供的每日3小時觀測1次的地面資料挑選了2005—2007年6~7月大霧日,共42個樣本,用于追蹤黃海海域高濕區(qū)的水汽來源。

        利用JRA-25再分析格點資料對東亞地區(qū)的中低緯海域范圍A(60°E~160°E,0°~40°N)的比濕平流與靠近青島的點B(120.375°E,36.448°N)的比濕作超前相關及同期相關分析。為了簡化討論,利用水汽質量守恒方程,可知點B在單位時間內(nèi)比濕的局地變化由比濕平流導致。如圖9,范圍A對點B影響的特征區(qū)從02時到08時都存在于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到黃海海域,02超前相關的特征區(qū)強度范圍稍小于08時。表明從02到08時對點B的比濕產(chǎn)生影響的濕度平流特征區(qū)不斷向北擴展到黃海。

        圖9 2005—2007年6~7月霧日的比濕平流場與B點(120.375°E,36.448°N)比濕的相關系數(shù)場Fig.9 The co rrelation filed between the advection of specific humidity filed and the specific humidity of the point B during foggy days in June-July 2005—2007

        另外,還分別計算前10 d 08時、前5 d 08時和前1 d 08時的比濕平流與當天08時B點比濕的相關系數(shù),沒有在孟加拉灣或者南海發(fā)現(xiàn)過信度的區(qū)域,而在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始終有過95%信度的區(qū)域(圖略)。

        4.2 水汽來源追蹤

        基于Language方法的思想,對青島點B(120.375°E,36.448°N)霧日的比濕進行時間維上的后向追蹤,目的是更加具體的描述水汽路徑。從上述選取的42個大霧日樣本中,選取以下5個大霧日,時間間隔Δt為6 h:2005年6月19日08時,2005年6月25日08時,2005年7月17日08時,2006年6月24日08時,2006年7月14日08時。如圖10,5個大霧日的比濕路徑都是從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特征區(qū)(122°E~130°E,28°N~32°N)經(jīng)過3~5 d的天氣時間尺度輸運到青島近海(其中2006年6月24日08時個例比濕路徑的輸運時間較長,可能是受局地的天氣系統(tǒng)影響),進一步表明東海的水汽輸送對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多寡有重要貢獻。

        圖10 青島點B(120.375°E,36.448°N)比濕路徑(單位:g/g)Fig.10 The path of specific humidity of point B of Qingdao(120.375°E,36.448°N)(unit:g/g)

        5 結論

        本文通過對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年際變化的低空氣象水文條件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通過對1970—2007年6~7月山東半島南部6個城市(日照、青島、即墨、海陽、乳山、成山頭)逐年霧日數(shù)的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青島霧日數(shù)的年際變化與山東半島南部沿海3個城市(日照、海陽、成山頭)霧日數(shù)的年際變化一致,即青島站的霧日數(shù)可以用來研究山東半島南部沿海海霧的年際變化。

        (2)通過t檢驗發(fā)現(xiàn)霧多年和霧少年水汽通量變化的顯著區(qū)域在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而從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到南海海域的水汽通量變化不明顯,表明影響青島近海海霧多寡的水汽來源很可能在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

        (3)海表面溫度對海霧的形成在黃、東海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多霧年,東海SST偏高,南風強,海面蒸發(fā)較大,為低空氣流提供了熱量和水汽;同時黃海SST偏低,海面蒸發(fā)較小,有利于低空氣流的降溫增濕,從東海向黃海海區(qū)輸送的低空暖濕平流是海霧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少霧年正好相反,東海SST偏低,南風偏弱,導致海表面蒸發(fā)減小,水汽輸送減小;黃海SST偏高,導致海面飽和水汽壓升高,不利于凝結成霧。表明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的形成與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及臺灣以東海域暖水面的蒸發(fā),經(jīng)平流輸送,到達黃海冷水面上的感熱交換和湍流作用降溫增濕密不可分。

        (4)2005—2007年6,7月42個霧日的比濕與其它海域比濕平流輸送的滯后、同期相關統(tǒng)計分析表明,長江口以東的中國近海是相關性最明顯的區(qū)域,過95%信度。在拉格朗日框架下,對5個霧日作水汽來源的后向路徑追蹤,進一步表明來自東海的水汽對青島近海夏季(6~7月)海霧多寡有重要貢獻。

        下一步的研究將從大尺度環(huán)流異常的角度出發(fā),討論引起東海水汽來源特征區(qū)SST、風場、氣壓場等物理要素場的年際變化的原因,為黃海夏季海霧的短期氣候預測提供依據(jù)。

        致謝:感謝山東省氣象局、青島市氣象局提供的能見度和霧日數(shù)資料、Japan M eteo rological Agency(JMA)提供的再分析格點數(shù)據(jù)資料。

        [1] 王彬華.海霧[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2] 張?zhí)K平,鮑獻文.近十年我國海霧研究進展[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8(3):359-366.

        [3] Zhang Suping,Xie Shangping,Liu Qinyu,et al.Seasonal variations of Yellow Sea fog:Observations and mechanisms[J].J Climate,2009,32:6758-6772.

        [4] 胡瑞金,周發(fā)琇.海霧生成過程中平流,湍流,輻射效應研究:Ⅰ.理論分析[J].海洋學報,1998,20(1):25-32.

        [5] 周發(fā)琇,王鑫,鮑獻文.黃海春季海霧形成的氣候特征[J].海洋學報,2004,26(3):28-37.

        [6] 張紅巖,周發(fā)琇,張曉慧.黃海春季海霧的年際變化研究[J].海洋與湖沼,2005,36(1):36-42.

        [7] 王鑫,黃菲,周發(fā)琇.黃海沿海夏季海霧形成的氣候特征[J].海洋學報,2006,28(1):26-34.

        [8] Zhang Suping,Ren Zhaopeng,Liu Jingwu,et al.Variations in the lower level of the PBL associated with the Yellow Sea fog-new observations by L-Band Radar[J].JOcean Univ Chin,2008,7(4):353-361.

        [9] Onogi K,Tsutsui J,Koide H,et al.The JRA-25 Reanalysis[J].J Meteor Soc Japan,2007,85:369-432.

        [10]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21-27.

        [11] 周發(fā)琇,劉龍?zhí)?長江口及濟州島臨近海域綜合調(diào)查報告[J].山東海洋學院學報,1986,16(1):115-131.

        [12] Charles J,Neumann.Statistical p rediction of tropical cyclonemotion ove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J].Mon Wea Rev,1975,104:76-85.

        [13] 陶詩言.中國夏季副熱帶天氣系統(tǒng)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14] 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15] 葉安樂,李鳳歧.物理海洋學[M].青島:青島大學出版社,1992:73-74.

        [16] Kondo J.Air-sea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diabatic conditions[J].Boundary Layer Meteorol,1975,9:91-112.

        The Condition of 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 of Interannual Change of Sea Fog over the Adjacent Marginal Sea of Qingdao in Summer:Discuss on the Water Vapo r Source

        BA I Hui,ZHANG Su-Ping,D ING Zuo-Wei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of sea fog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adjacent marginal sea of Qingdao in summer,by using the monthly data of foggy days from 1971 to 2009,the visibility data from 1970 to 2007,the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data from MICAPS system and the data from JRA-25 reanalysis.After statistical and com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fields of the years with more foggy days and years with less foggy days,we can find that the East China Sea of the e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is the key area(122°E~130°E,28°N~32°N)of water vapor source which associates with the amount of sea fog in the adjacent marginal sea of Qingdao,w hile the local sea surface evapo ration of the Yellow Sea contributes little.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p lays differe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fog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In years with mo re foggy days,SST is higher and sea surface evaporation is larger in the East China Sea w hich p rovides heat and moisture for the low-level flow,w hile SST is lower and sea surface evaporation is smaller in the Yellow Sea w hich is p ropitious to the cooling of low-level flow’s and hum idification.The delivery of low-level warm and moist advection from the sea area of the e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to the Yellow Sea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in foggy formation.Statistical analysis of 42 foggy days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water vapor source in the sea area of the e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ea fog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Sea.The path tracking of moisture source on five foggy days is a evidence that the path of the water vapor is from East China Sea under the guidance of low-level southeasterly wind to the adjacentmarginal sea of Qingdao in the synoptic time scale.

        sea fog;interannual change;water vapor source;the Yellow Sea

        P468.0+3

        A

        1672-5174(2010)12-017-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975003);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20090132110008);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06AA 09Z149);中國氣象局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GYH Y(QX)200706031)資助

        2010-01-03;

        2010-03-31

        白 慧(1984-),女,碩士生。

        **通訊作者:E-mail:zsping@ouc.edu.cn

        責任編輯 龐 旻

        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三个黑人插一个女的视频| 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夜夜嗨|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9久久免费看精品国产一|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三区麻豆|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人妻av有码中文字幕| 熟女少妇在线视频播放|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无码95|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不卡| 不卡的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 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一区二区三区av资源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 |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二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 日本在线视频网站www色下载|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婷婷|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在线| 久久精品色福利熟妇丰满人妻91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区一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手机看片久久第一人妻|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亚洲精品成人国产av|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熟女|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刺激在线视频| 毛片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