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準備金率上調
是階段性從緊
2010年1月12日、2月12日央行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共計1個百分點,以年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60萬億元計算,回收基礎貨幣約5000億元,按照2009年4月11日貨幣乘數計算,減少可貸資金2.01萬億元。
這一政策體現了三大意圖:
一是期望全年信貸增長嚴控于7.5萬億元以內。1月的信貸過多導致貨幣當局對信貸超額增長存在擔憂。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如果2月為8000億元,3月依然達到1萬億元,則總額為3.2萬億元,按一季度占比40%算,全年應達到8萬億元。
二是期望全年信貸均衡投放。各季度投放量的理想比率為3:3:2:2。不均衡在以往年份不是問題,但在2010年將是大問題—年內將出現兩種可能情形,一個是年中實體經濟向好,但無貸款額度;另一個是年中面臨外部經濟壓力,同樣無貸款額度。兩種情況都意味著結構問題:留信貸于非國有部門。
三是節(jié)前保穩(wěn)定,節(jié)后控通脹。春節(jié)前三周凈投放規(guī)模接近7000億元,節(jié)后三周到期央票和正回購規(guī)模約8000億元??梢詼y算,2010年2月25日回籠約2800億元,減少可貸資金1.15萬億元。
階段性從緊概率
高于貫穿全年的緊縮
盡管全球范圍內的政策退出是2010年的主基調,但對中國而言,三大因素決定了2010年很難出現貫穿全年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一是全面緊縮的前提是宏觀經濟確定性過熱,但實體經濟在今后若干季度的收益空間在收窄。1月,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8%。CPI上漲1.5%,而制成品和服務價格均呈不同程度下降。成本上升但收入不增,將進一步壓低存貨投資意愿。
二是資產價格持續(xù)上漲勢頭已經得到遏制。流動性造就了資產價格,同樣是流動性收縮必將打壓資產價格,至少目前已無資產價格繼續(xù)上漲的動力。此外,從貨幣政策盯住CPI角度看,我們一直持有的觀點是,中國的CPI難現高增長。
三是熱錢可望呈流出態(tài)勢。美聯儲提高貼現率和日益濃厚的加息預期將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間造成美元升值周期,降低了外幣占款壓力。
未來半年宏觀經濟形勢
宏觀調控已經進入松緊兩難境地。財政與貨幣政策是不同的。簡言之,貨幣政策松則強勢國有部門和壟斷行業(yè)獲利,緊則競爭性行業(yè)率先受損。以房地產為例,松則居民抱怨房價上漲過快,緊則居民無法得到房貸利率優(yōu)惠乃至信貸額度。以實體經濟為例,松則資產價格泡沫化,緊則首先壓縮中小企業(yè)融資并引致信貸進一步集中化。最終的可能性是“跟隨退出”,在全球政策退出后我們再勉強退出寬松貨幣政策。但財政投資退出已經開始,因為財政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與未來的經濟增長無關。
人民幣升值壓力消退。一是中美各自的貿易差額反向變化。中國的貿易順差在2010年1月為141.6億美元,進口增長顯著高于出口增長。隨著中國減持美元債券,一個可能的方向是增加進口。其結果必將為貿易順差收窄和人民幣升值壓力下降。同時,美國貿易逆差進一步下降,美元升值壓力仍然存在。盡管人民幣跟隨美元升值,但相對于美元的人民幣幣值可能下降。二是無論官方儲備還是民間投資,對外部資產需求可望上升。極端地說,即在近期可能出現外匯儲備增幅顯著下降狀態(tài),或者稱之為資本外逃。
加息可望導致通縮。2010年1月通脹低于我們預估的1.9%,但5-8月通脹達到峰值勢所必然,關鍵看加息頻度和幅度。如果高于兩次,幅度超過54個基點,則就當前經濟運行態(tài)勢看,將直接導致信貸有效需求萎縮—2009年債務人已經儲備了足夠的流動性。此后將面臨一輪物價下行,時間大約是7-12月。
何以獲得穩(wěn)定增長?
“需求管理”不足以制造總需求。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日本危機和2008年美國危機,我們仍然沒有醒悟,需求管理只是用另一個問題(資產泡沫)掩蓋原有的問題(需求不足)。反觀中國,事實上,從1990年市場疲軟到2001年通貨緊縮,很大程度上源于1991-1992年對經濟的刺激,問題的真正解決是世界工廠地位的形成和外需的擴大。
就業(yè)的關鍵性。“不增加就業(yè)的經濟增長”才是真正的麻煩,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則資本無法得到回報,投資就是災難性的。反之,就業(yè)導致收入,進而形成總需求。
外需的直接性。一言以蔽之,如果在適度收入狀態(tài)下外需上升,則就業(yè)恢復,城市化就可以得以延續(xù),資產價格因而不存在泡沫化問題。
經濟運行的原動力問題沒有解決。2009年出現的嚴重體制復歸后遺癥將超過擴張性政策的短期拉動效應—當政府在全球范圍內成為最大的買家和賣家,經濟增長必然依賴要素動員力而非創(chuàng)新能力,要素回報的持續(xù)下降是可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