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0后”有著不同于前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富裕的生活環(huán)境,一帆風順的人生經(jīng)歷,催生的究竟是怎樣的一代,“90后”的你們在別人眼里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90后的個性
現(xiàn)在的“90后”生活優(yōu)越,缺乏思考,不負責任……網(wǎng)上類似的評論不絕于耳,很多人都戴著有色眼鏡看“90后”,覺得他們是一群空虛、沒有責任感的一族。確實,現(xiàn)在有關(guān)“90后”的負面新聞很多,人們產(chǎn)生這樣的誤解情有可原。但是,真實的“90后”果真是思想空乏,只懂得玩魔獸、QQ炫舞的一代?未必。
博客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學生抒寫心情、表達觀點的“新天地”。而作為博客的一個縮影,博客簽名則體現(xiàn)出博主的個性和交流群體的共性?!?0后”對博客進行描述時常常出現(xiàn)“窩”、“居”、“地帶”、“私秘花園”、“天空”等詞匯,這反映了他們將博客當作發(fā)泄真情實感、記錄生活點滴的私人空間。但同時也供他人瀏覽,并期待獲得回應(yīng)。
追求個性的同時,“90后”還熱衷于對網(wǎng)絡(luò)語言的解構(gòu)和改造,這也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在他們的博客簽名上。他們肢解文字,重組文字,賦予文字新的象征意義,以此標新立異,反映出“90后”中學生群體對固有文化權(quán)威的質(zhì)疑。
90后的傳統(tǒng)
其實,“90后”大多數(shù)人都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好的規(guī)劃,而且大多數(shù)都渴望自己能掌控人生?!熬W(wǎng)來網(wǎng)去”的優(yōu)勢使他們接受了極為豐富的信息,在經(jīng)過大腦綜合和提煉后,所形成的觀點有時候比父母的觀點更有說服力。“90后”也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脆弱和嬌氣,他們身上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也有獨特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90后”士兵承擔了大部分的救災(zāi)任務(wù),數(shù)以萬計的“90后”救災(zāi)志愿者沖到救災(zāi)的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撐起了一扇扇希望之窗,讓充滿感動的陽光溫暖每一顆受傷的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90后”運動員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無限榮譽;還有無數(shù)來自各高?!?0后”的志愿者們,他們以專業(yè)的知識水平和熱情的服務(wù)態(tài)度贏得了國內(nèi)外游客的一致好評。
扶危救困,他們挺身而出
2009年10月24日,在長江邊秋游的一群長江大學一年級學生,發(fā)現(xiàn)兩名在江中淺水區(qū)戲水的少年被江流卷離淺灘后,三四名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跳入波濤洶涌的江中救人,不會游泳的10多名男女學生手挽手涉水組成“人鏈”協(xié)助。兩名落水少年得救了,而陳及時、方招、何東旭3名年僅19歲的大學生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是一個沉重而欣慰的消息。沉重的是,三個花樣年華的學生,沉沒于救人義舉的瞬間;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90后”大學生用實際行動、用生命詮釋了當代大學生的時代價值。他們的英勇行為,也讓社會對我們這些被稱為迷失的、自我為中心的、無社會責任感的、垮掉的“90后”產(chǎn)生重新認識。
目前,教育部已經(jīng)授予長江大學徐彬程等15名同學“全國見義勇為舍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榮譽稱號,追授陳及時、何東旭、方招同學“全國舍己救人優(yōu)秀大學生”榮譽稱號。
抗震救災(zāi),他們沖在一線
一直以來,1980年以后和19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讓社會寵愛和疑慮的群體。當“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時,這個年輕的群體經(jīng)受了短暫人生中最嚴峻的考驗。在廢墟的煙塵中,他們勇敢、獨立和堅強的青春形象,令人感動,更令人喝彩。
為救同學而受重傷的成都市溫江區(qū)玉石鄉(xiāng)實驗小學12歲學生陳浩,被壓在瓦礫中長達20多個小時。12日,陳浩和班上的同學正在上課,突然,兩層的教學樓開始猛烈搖晃。個子高挑的陳浩很快跑下樓梯,穿過了樓邊的升旗臺,馬上就可以到達安全地帶了??蛇@時,他回頭看見一個女孩還在旗臺的高墻前。他想也沒多想,轉(zhuǎn)頭向回跑,一把把女孩向外推去。就在這一瞬間,三四米的磚墻“嘩啦”倒了下來,陳浩的背部和雙腿都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礫之中。那個他不認識的女同學安然無事,他卻雙下肢骨折、腰椎多處骨折、背部幾乎沒有完好的地方。
這樣的例子,在汶川地震中還有很多很多。當被埋在兩層樓房廢墟下40多個小時的北川中學高一年級學生晏鵬獲救時,滿身是傷,右腿因受重物長時間壓迫已嚴重壞疽,無法保住。但這位堅強的小伙子從他被救出來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向周邊的人喊:“通道里還有很多同學,快去救他們!”災(zāi)難中,這些“90后”的學生,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他們在面對危難時的擔當能力。
環(huán)保行動,他們身體力行
6歲開始從事環(huán)保活動,回收廢舊電池10萬多節(jié);8歲創(chuàng)辦紅領(lǐng)巾環(huán)保網(wǎng)站,在網(wǎng)上宣傳環(huán)保;14歲入選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15歲的“90后”中學生袁日涉從沒有停下環(huán)保的腳步。
2001年,年僅7歲的袁日涉在班上成立了提倡節(jié)約用紙、廢紙利用、雙面用紙的“一張紙小隊”。從收集學校的廢舊試卷開始,“一張紙小隊”的倡議很快推廣到全校每一個小隊、中隊。如今,1000多個“一張紙小隊”活躍在上海、鄭州、哈爾濱、包頭、重慶等城市開展環(huán)?;顒?。袁日涉已從一個收集廢電池開始的孩子變成了一名對社會有責任感的青年志愿者,她不但加入到奧運城市志愿者的行列當中,還動員她的同學為城市志愿服務(wù)工作做貢獻,體現(xiàn)出“90后”一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90后”宣言
是的,我們喜歡張揚自己的個性,綻放屬于我們青春的色彩,但是,我們絕不是垮掉的一代,我們會用實際行動推翻那些蒼白無力的批判,去得到世人的尊重與認可。總有一天,我們“90后”將成為中國的主人翁
編后語:每個時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別的關(guān)注,因為他們身上打上了標志這個時代的鮮明烙印。對于新一代,似乎都有人來褒貶一番,或者憂心忡忡,或者贊揚嘉許。但是,誰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犯過錯誤呢?不同時代人們給予的定語都不同,我們可以記起的詞語有過去的“迷惘的一代”、“憤青”、“垮掉的一代”,到現(xiàn)在的“新新人類”。但不論怎么說,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huán),每個人也都會在歷史進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鏈接:
70/80/90后的區(qū)別
70后,喜歡穿七匹狼或者猛龍牌子的衣服。
80后,喜歡G-Star之類的。
90后,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個洞時尚,兩個洞潮流,三個洞個性。
70后,k歌的時候只會“2002年的第一場雪”,然后就拼命拉著你喝酒,不讓你唱。
80后,一般是Mic霸。
90后,我們不止會唱,還會跳!
70后,話題除了工作就是股票。
80后,話題更多,有英超、魔獸……
90后,QQ等級,QQ秀……
70后,如果有筆記本,會喜歡到公眾場合用。
80后,才不會背那么重的東西在身上。
90后,只要蘋果筆記本,而且不止一臺。
70后,進家門要脫鞋。
80后,進家門不用脫鞋。
90后,我們上床睡覺都不脫鞋!
70后,跟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喜歡找話題說。
80后,不太搭理陌生人,故意找話題不累么?
90后,你誰啊,穿這么土,死開。帥哥,交個朋友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