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人的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三國時蜀國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沒有絲毫聯(lián)系的,“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這句俗語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后來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名列前茅:“名列前茅”的“茅”何所指?按常人理解,“茅”指茅草,但世上又哪有舉茅草為旗的呢?清代文字家王引之早已指出:“‘茅’字當讀作‘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币虼?,“前茅”就是“前旄”即前軍所舉之旗也,引申為在前面的人。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實際上,這一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為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和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后來這一俗話才轉音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逃之夭夭:《詩經·桃天》詩云:“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边@里是以桃樹的茂盛、桃花的鮮艷,來形容美麗的新嫁娘。后來,不知什么時候,有人由“桃”想到諧音的“逃”,把“桃之天天”調包為“逃之夭夭”,結果,“逃之夭夭”得到了公認,迄今至少已有數(shù)百年。
目不識?。喝藗兎Q文盲為“目不識丁”,意為“丁”字都不識,可見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此詞語本《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睋?jù)后人考證,“丁”系“個”字所誤。南于印刷或書寫之誤,一般讀者又不深究,故而流傳為“不如識一丁字”,后演為“不識一丁”,后來干脆稱一個字也不認得叫“目不識丁”。
狗屁不通:這個成語最初的寫法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與其他動物不同,它沒有汗腺,但狗卻長有一條比較特別的舌頭,炎炎酷夏,狗就借助這條舌頭來散發(fā)體內的燥熱?!肮菲げ煌ā保褪侵腹返纳眢w這一特點而言。南于“皮”與“屁”諧音,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貶之,意思更為鮮明。于是,后來人們就將錯就錯、約定俗成地將“狗皮不通”這個成語變成了“狗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