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甭犝卟徊煲?,和而倡之,同然一辭?;矢︿吩唬骸叭舨幻靼祝优c賀且得罪。”愈曰:“然?!?/p>
律曰:“二名不偏諱?!贬屩咴唬骸爸^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甭稍唬骸安恢M嫌名?!贬屩咴唬骸爸^若‘禹’與‘雨’,‘丘’與‘■’之類是也?!苯褓R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官宮妾。則是宦官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選自《古文觀止》)
■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賀舉進士有名(舉薦)
B.賀不舉進士為是(正確)
C.乃比于宦官宮妾(比較)
D.稽之以國家之典(考證)
【現(xiàn)場解析】C項中“比”為“等同、并列”的意思。A、B、D三項解釋均符合文中語意。
【參考答案】C。
2.下列各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作者為李賀辯解的一項是()
①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②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③《春秋》不譏不諱嫌名④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⑤賀不舉進士為是⑥聽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A.①②⑥B.②③⑤
C.④⑤⑥D(zhuǎn).①③④
【現(xiàn)場解析】②句是說創(chuàng)立禮法來教導(dǎo)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⑤句是詆毀李賀考進士的人的言論。⑥句是聽到詆毀李賀考進士言論的人的表現(xiàn),三個句子均不能說明作者為李賀辯解。其他三句符合題干要求。
【參考答案】D。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對詆毀李賀考進士的言論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駁斥。
B.作者認為對照規(guī)則,考證文獻,李賀考進士是可以的。
C.作者列舉周公、孔子為例,是為了說明創(chuàng)立禮法來教導(dǎo)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
D.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既是為李賀考進士進行辯解,也是為自己推薦李賀考進士的行為進行辯解。
【現(xiàn)場解析】C項中最后一句“是為了說明創(chuàng)立禮法來教導(dǎo)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的說法有誤,作者列舉周公、孔子為例,是為了說明盡管創(chuàng)立禮法來教導(dǎo)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但周公、孔子并不避諱,因此從整體來看,這個選項不符合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題干中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A、B、D三項對文意的概括分析沒有錯誤。
【參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