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至1983年間,我家住在成都九眼橋太平下街,靠近錦江一側。后來,隨著老九眼橋被拆除和錦江兩岸的舊房改造,太平下街也隨之消失。
然而,在九眼橋的生活片段總是揮之不去。
九眼橋和太平下街
九眼橋橫跨流經成都市區(qū)東南隅的錦江,是一座中國古典式拱橋,主橋跨度60余米,加上引橋共長百余米。
據有關資料記載,九眼橋古名宏濟橋,又名鎮(zhèn)江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當時的布政使余一龍所建。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補修時,改名九眼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看到的九眼橋全部是用石條構成的,有橋墩8個,加上兩岸,形成9孔,橋面的每塊擋板也有9個小孔。橋墩的上水方似鱷魚頭,下水方似鱷魚尾。橋下游的不遠處,便是成都的標志性建筑——望江樓。
位于錦江西南岸的太平下街,與九眼橋緊挨著成90度角。它們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人們在說九眼橋時,總要在前面冠以“太平下街”;而說起太平下街時,也總要在前面冠以“九眼橋”??梢姸哂泻苌畹臏Y源。
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掀起大煉鋼鐵運動。當時,我正在九眼橋半仙街小學讀高小。上面號召“大煉鋼鐵,人人有責”,學校便規(guī)定每個學生每天都要拾廢鋼鐵交給學校,不論多少,多多益善。
別的同學怎么交差,我不知道。我是找到了一個拾廢鋼鐵的好地方,在太平下街靠九眼橋一端的河灘。那是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地方,我用小鉤子將河灘上的卵石撥開,就能看到銹蝕嚴重的釘狀金屬物,它們或長或短、或彎或直,呈四棱錐形。
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廢鐵。班主任負責驗貨、記名,然后把收到的廢鐵堆放在一間空教室里。
兩個多月后的一天,全校集合,校長站在臺上激動不已地講話:“同學們,從明天起就暫不拾廢鐵了。我們明天就將這一教室的廢鋼鐵交到紅旗鐵工廠,可煉出5噸鋼,造10臺拖拉機,支持農業(yè)社;也可以造10門大炮,支持解放軍打美帝國主義和蔣匪幫,解放臺灣!”
我們在操場上聽得十分入神,感到很自豪。
然而,九眼橋河灘上怎么會有銹跡斑斑的釘狀金屬物呢?一次,家住錦江邊的王老伯見我在河灘上尋找廢鐵,就走過來將我撿到的金屬物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掂了又掂,歪著腦袋若有所思的樣子,良久才說:“這是船釘子,用來釘木船的。聽老年人講,先前這里是造船的地方。”
就這樣,我相信九眼橋和太平下街的銜接處在歷史上曾有過造船廠,并猜測造船廠后來或因火災,或因水災而毀于一旦。
如果這里曾有過造船廠的猜想成立,那么,歷史上的這段錦江也就必然要泊船了。以九眼橋附近的造船廠為中心,上至安順橋、東門大橋,下至望江樓,這一段水面寬闊,水流較緩,確實是泊船的好地方。這樣看來,詩圣杜甫詩中描繪的“門泊東吳萬里船”,指的應該就是這里了。
九眼橋的交通
老九眼橋是拱形,坡度較陡,拉架子車過橋特別困難。架子車全靠人力,載貨一般在500公斤以上。不過,車夫自有他們的土辦法。他們一般4車一隊,5車一撥,先將架子車停在引橋起點處,然后集中人力,由某一輛車的主人拉中杠,其余的人在兩旁拉“飛蛾兒”,一起用力把車一輛一輛地弄過橋去。
上坡時,拉中杠者首先喊起號子:“用力拉呀!”
“飛蛾兒”們和道:“拉上坡呀!”
拉中杠者又喊:“要吃飯呀!”
眾人又和:“使勁干呀!”
如是反復,載滿貨物的架子車就被拉到了最高處。拉中杠者長聲喊道:“好?!北姟帮w蛾兒”停下,反方向用力,使架子車緩慢下坡,停在九眼橋的另一端。待所有架子車都過橋后,車夫們再結隊前行。
車夫們喊的號子內容廣、韻律順、節(jié)奏強,不知是有固定的腳本,還是他們即興發(fā)揮。一般來說,這些號子都很美,也比較動聽,但有時也喊些葷號子。一次,我過九眼橋到對面的星橋街口子挑自來水,路上就聽到車夫們一唱眾和地吼了一段葷號子:
張寡婦呀長得胖呀,只收現錢不賒賬呀!
要是沒有掙到錢呀,休想上到她的床呀!
張寡婦,本姓湯,住在九眼橋太平下街,模樣標致,不胖不瘦,品行端正。丈夫張某某,過去靠撐船養(yǎng)家糊口,一年前得癆病去世了。
我聽了很納悶,這些拉車的咋拿人家張寡婦開涮呢?
接著,車夫們繼續(xù)吼道:
張寡婦呀本姓王呀,天天都要去趕場呀!
只要票子比得夠呀,保你上到她的床呀!
聽到這兒,我忽然明白了:車夫們吼的“張寡婦”是虛擬的,并非現實中太平下街的張寡婦。
那時,交通工具主要是架子車,汽車極少,偶爾有美式吉普、蘇聯(lián)伏爾加和裝滿群眾的“道奇”客車從九眼橋經過。尾部拖著5至10節(jié)拖斗的貨運汽車(我們稱作“汽車列車”)從九眼橋上經過,更是一道奇觀。上橋時,司機踩足油門,左一盤子右一盤子地艱難逶迤上行;下橋時,幾十個車輪碾得橋面發(fā)出“乒乒乓乓”的巨大響聲。
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和哥哥在九眼橋最高處,看見一輛“汽車列車”痛苦地“吼著”向上爬。司機用增加長度降低坡度的駕駛技巧使汽車左搖右擺地前行,我和哥哥故意大聲沖司機喊:“直線都不走,要彎起走,不會開就不要開嘛!”
司機正開得冒火,聽到這話,更是怒目圓瞪,伸出腦袋罵道:“你們曉得個屁,滾遠點!”我們見狀,禁不住彎著腰哈哈大笑起來。
1965年下半年,政府將九眼橋拓寬,在橋墩鱷頭、鱷尾的上面各建起兩米多寬的輔道,使九眼橋平直無拱,交通功能得到極大拓展。從此,行人、挑夫、背夫、架子車夫和自行車都不用在拱橋上跟汽車搶道了。
漸漸地,“汽車列車”也消失了,架子車卻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后,嘣嘣車“永向前”(一種速度很慢、無倒擋的柴油三輪車,開動時聲如巨雷)才逐漸取代了架子車。我認識的一位年輕架子車車夫,也成了“永向前”的駕駛員。他每次過九眼橋上坡時,都把油門踩到最大,透過濃烈的柴油煙霧,能看到他臉上泛起的得意笑容,嘴里還哼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等語錄歌,在“嘣嘣嘣”的轟鳴聲中,漸漸遠去。
九眼橋的茶鋪
九眼橋周邊過去有很多茶鋪,太平下街的“俞家茶鋪”最具代表性。
1958年前后,我們剛到九眼橋太平下街居家,兩岸居民大多在九眼橋下的錦江里洗衣、洗菜、淘米,也有挑水回家燒茶、煮飯的。我們家隔壁的“俞家茶鋪”就用錦江水泡茶。
“俞家茶鋪”前面臨街,背靠錦江,場子不大,但頗具川西民宅風格。每天早晨不到5點,就有顧客上門:端著搪瓷面盆來買熱水的,1分錢一盆;提著竹編水瓶來打開水的,兩分錢一瓶。到了六七點鐘,茶鋪里就已人聲鼎沸了:擺“龍門陣”的嘈雜聲、抽葉子煙的吧嗒聲、“啌啌”咳嗽后吐釅痰的“叭叭”聲不絕于耳。清晨8點之后,茶鋪里的客人散去,茶鋪空空如也。早堂結束了,茶鋪經營者俞姆姆便開始打掃衛(wèi)生。
下午3點左右,一陣“噠噠噠”的醒堂木聲音過后,茶鋪的評書就開始了。不多時,茶客滿座,周圍還有不少聽抹豁(四川方言:不付錢白聽)的站客。
評書先生見臺下已座無虛席,便用醒堂木狠擊桌面,開口講道:“話說上次……”講著講著來了精神,就手舞足蹈、唾沫亂飛,所擺龍門陣葷素搭配,故弄玄虛,整個茶鋪里不時哄堂大笑。講著講著,只聽評書先生說了聲“這時,程咬金舉起斧子就向那廝砍將下去”,便“當”地敲了一聲醒堂木,慢慢從座位上伸直腰桿,站起來對茶客們說道:“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請各位海涵?!苯又?,就手拿一茶碗,依次從茶客座位間走過。只聽見硬幣落在茶碗里的“當當”聲不斷。那些聽“抹豁”的站客紛紛退到茶鋪外的街沿上,自然不會擲錢幣。
一遭走完,評書先生又回到講壇坐定,眼睛向茶客慢慢掃過,持續(xù)敲響醒堂木,意味深長地說:“程咬金這一斧子到底將那廝砍倒沒有?且聽下回分解。”下面茶客一時沒回過神來,脖子還像鵝頸項一樣伸著,好一陣子才慢慢起身離去。
下午茶結束,茶鋪又空空如也。
在“俞家茶鋪”說評書的先生姓陳,50多歲,較瘦,家住太平下街靠安順橋那頭。“文化大革命”期間清理階級隊伍時,他曾遭到理抹(四川方言:清理、清查),罪名是宣揚封建迷信。好在他的家庭成分是“城市貧民”,屬“紅五類”范疇,后來也就沒被進一步深挖細查。
茶鋪臨江的一邊還有竹籬笆和柳條圍成的簡易茶座,夏天的夜晚,喝夜茶的茶客很多。月影婆娑,習習涼風不時從江面拂來,柳枝微動,暑熱頓消。直至夜深人靜,茶客仍無離意。
20世紀60年代,“階級斗爭”的“緊箍咒”越念越兇,“坐茶館”也被視為小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到了1964年前后,茶客漸漸稀落。“文革”開始后,“俞家茶鋪”就完全關門了。
九眼橋的航運
在我印象中,流經九眼橋的錦江早已沒有了“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盛況,但還有一點航運功能。
放學后,我愛和同學一起在錦江邊玩耍,常能看到滿載貨物的下行船從九眼橋下匆匆駛過。經驗豐富的船老大站在船尾悠閑地掌舵,身體強壯的船夫則手持撐桿站立船頭。兩三個小時后,船就能到達目的地——琉璃場、中和場、中興場(現華陽鎮(zhèn))。要問船上裝的是何物?那可是當時的“寶貝”——糞水,農家肥的主要來源。
那時,糞船主要集中在東門大橋到黃傘巷(今合江亭)一帶,沿途臭氣熏天,但河邊居民都習以為常了。
糞水在郊區(qū)卸下后,糞船返航,逆流而上??蛰d的上水船行駛在靠岸的近水,岸邊有壯實的纖夫拉纖,船頭有船夫撐桿使勁兒。一般說來,上行船比較安全,不會出什么事。但滿載的下行船就比較危險了,艄公打爛船是常有的事兒,我就曾目睹過幾次。
為了省時,時有行船者會冒險在漲水期運糞水。1961年夏的一個星期天,錦江河水大漲,河流湍急。上午10點左右,一條糞船從安順橋方向乘著急流朝九眼橋的中洞駛來。在距中洞不足百米遠時,船上前后兩人都有點手忙腳亂了。船頭持桿者連續(xù)不斷地喊道:“魏德福,魏德福,要不得!”船尾的人應該就是魏德福了,他也神情緊張,亂了方寸,先是大幅度扳動舵把,然后將整個身子壓在舵把上。這時,船幾乎是橫著行駛在水面上了。
船頭持桿者仍在連聲叫喊,卻為時已晚。只聽“砰”的一聲巨響,糞船攔腰撞在九眼橋第5個橋墩的魚嘴上。緊接著是一陣船舷木板的折裂聲,整船糞水倒入錦江,船成“V”字形頂在魚嘴上。一名駕船者順水被沖走,在下游400多米處爬上岸;另一駕船者仍在爛船上喊救命,岸上看熱鬧的群眾趕緊拿來粗繩,將一端拋向他,他把繩子拴在腰上,眾人用力才把他拉上岸來。
1965年以后,糞船漸漸不見了蹤影,錦江的航運也走進了歷史。
(待續(xù))
(責編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