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文本總是存在著某些不確定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和主觀的差異性,其解讀文本的效果也因此千差萬別,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何構(gòu)建多元化的解讀模式,使學生在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提高語文素養(yǎng)呢?
一、構(gòu)建互動平臺,實施多元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gòu)文本多元解讀的平臺,促使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如討論《變色龍》一課中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時,學生發(fā)言:“我覺得奧楚蔑洛夫并沒有斷錯案,赫留金才是罪有應得。”教師在對該生的判斷作了肯定后問:“你這么說的依據(jù)是什么?”他說:“開始時,小狗一副可憐相;而赫留金卻得意洋洋,完全沒有受害的感覺。所以他想嫁禍給小狗以獲得賠償?!痹拕傉f完,教室里一下子沸騰了,這位學生的發(fā)言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們探究的熱情。經(jīng)討論,最后大家認識到,奧楚蔑洛夫斷案的依據(jù)始終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實本身,足見其性格特征。
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變“支配者”為引路人的角色,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呵護他們的求知欲望,在平等互助的氣氛中與學生研究探討,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師生之間形成了積極互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也才能受到激勵,文本多元解讀才能獲得實效。
二、深刻領(lǐng)會文本,探究有效解讀
在分析文本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篇文章都有很多教學的著力點。教學時應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點,有效實施文本解讀。
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里面有天文地理,有琴棋書畫,有詩詞曲賦,還包含著醫(yī)藥學、建筑學、美學、哲學的知識,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時,交流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情況。
于漪老師說過:經(jīng)典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tài),脈脈含情;如驚雷,振聾發(fā)聵,令人警醒;如平沙,質(zhì)樸無華、耐人尋味;如紅葉,色彩斑斕,燦爛迷人……但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和多義的。如《我的第一本書》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指什么?可引導學生概括出:父親的教育,父親的希望,友情的重要,親情的溫馨,生活的艱辛等。所以,在對有些具有多義性的語言進行品味時,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
文學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它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課文達到本質(zhì)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到種種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主題。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達五六種:(1)擁有財富是好事,卻也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2)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強求;(3)擁有財富,不能產(chǎn)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三、遵循價值取向,科學解讀文本
閱讀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無限的,存在著審美差異性;另一方面又是有限的,存在著社會的共通性。解讀文本無論怎么“多元”總有一個界限。“多元解讀”也只能在這個范圍內(nèi)進行?!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總還是莎士比亞所描寫的哈姆雷特,雖然某些細節(jié)上會有差別,但也不可能成為堂吉訶德。因此,“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也并不意味著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是必須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的引導。
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是“多元解讀”的要點之一。文本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他們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怎樣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怎樣獲得審美的愉悅,怎樣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chuàng)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關(guān)注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只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探討《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時,有學生認為:“我們有什么東西都應與朋友共享,如金錢、愛情等。”其他學生聽后均啞然失笑。這時教師就可趁機因勢利導:世上有很多東西可以與人共享,如友情、歡樂等,但也有不能與人分享的,特別是愛情,它是自私的,不同于友情,等你們長大后就會有體驗。寥寥數(shù)語便能讓學生走出誤區(qū)。
總之,“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解讀,我們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范”,遵循一定的價值取向,在科學解讀文本的體驗中,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