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清東陵;長城;拆除;城垣
【摘要】清王朝崛起于東北地區(qū),破關入京定鼎中原后,沿承兩千余年以長城為險的歷史從此結束。康熙二年(1663年)為修建順治帝孝陵,將蜿蜒在清東陵后龍昌瑞山上的長城拆除,使萬里長城在此斷開,代之而起的是皇家陵園的城垣建筑。
明朝末季,女真崛起于東北地區(qū),鐵騎強師屢犯關隘,長城作為明王朝北界的屏障已失去作用。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歷史背景,破關入京定鼎中原的清王朝對長城有一種先天性的排斥心理,所以當長城的存在妨礙到東陵的風水時,清廷便毫不猶豫地將其拆除。
康熙、乾隆對萬里長城的理性思考
歷史發(fā)展到清代,長城已存在近2000年了,歷代歷朝在著史時,無不將長城列入“古跡”或“關城”之中。歷來中原各王朝多以長城為界、為屏,阻擋北方部族的入侵,因之以長城分為內外,關內是以漢族為主的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關外則是以韃靼、女真等少數(shù)民族為主的塞外、關外文化。兩種文明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生撞擊,刀戈兵戎相見,推動著歷史,也踐踏著文明。從總體上講,關外的民族,無論是統(tǒng)治階級還是平民百姓,都渴望拆除長城,踏平關隘,一馬平川地進入漢民居住地區(qū),互通有無??墒牵@種設想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得以實現(xiàn)。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藩之亂”已平息了近10年,天下太平,但并不寧靜,漠北蒙古不斷進犯,擄掠地方。但是,胸懷天下的康熙大帝并不像往代的帝王那樣,憑踞長城為險,而是采取打擊少數(shù)、綏撫眾多的策略,視天下為一家,“中外一視”。因而,當長城古北口總兵官蔡元于五月二十一日上奏,請求修葺破敗的長城口隘時,康熙帝降下了一道耐人尋味的詔旨:“蔡元所奏,未諳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tǒng)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梢妼巼牢┰谛薜掳裁?,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既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shù)千里,養(yǎng)兵幾何,方能分守?蔡元見未及此,其言甚屬無益,諭九卿知之?!盵1]他在諭旨中明確地指出,帝王治理天下的法則已不再是依賴險峻的地勢,因此修建破敗的長城于事無補,屬勞民傷財之舉??滴踉谄溆圃娭性羞^這樣的詩句:“長城有險休重設,至治從來守四鄰?!币舱磉_了這樣的思想。
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對長城的見解與他的祖父如出一轍,他認為長城這一歷史上的雄關屏障,發(fā)展到盛世清朝,其用途就只剩下觀覽了,此外無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乾隆拜謁盛京祖陵時途經(jīng)山海關,登關遠眺,回思起祖宗創(chuàng)業(yè)之艱,入關之難,便對山海險關有所感悟:“憑覽關城形勢,屹然雄關。明季于此置大員,設重兵拒守,以防我朝。而大軍每從沿邊諸隘口直入,如踐無人之境,可見險固不足恃也。然以當時盛京而論,有此關控扼其中,內外氣脈不能貫注,即由他路入邊,而彼終得撓我之后。所以天聰三年太宗文皇帝統(tǒng)大軍征明,進圍燕京,仍復釋之而去。圣謨深遠,未嘗不籌慮及此。”[2]讓乾隆皇帝津津樂道的仍是清軍入關,勢如破竹,因而他認為“在德而不在險”[3],取得天下如此,至治國家仍復如是。
其實,康熙的高論多半出于夸贊本朝的私心,而他的這一觀點則成為清朝歷代帝王對長城認識的基礎。自此,沿承兩千余年以長城為險的歷史宣告結束。但是,康乾之世雖然由于疆域的擴大而棄長城之險,卻未形成新的防衛(wèi)理念,因此一旦外患侵擾,國家便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如清朝末年英法聯(lián)軍進擾京師,手足無措的咸豐帝攜宮眷北逃承德;八國聯(lián)軍兵臨城下,貪婪權柄的西太后只好西逃陜西。果然,由于危及清王朝的隱患不是來自北方,而是泊于海外,長城便真如康乾二帝所預言的那樣,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東陵段長城拆除的歷史考據(jù)
在清乾隆年間編修的《直隸遵化州志》中,對遵化境內的長城有詳細的記錄(圖一),而關于清東陵段長城被拆除之事,修志官員只是隨聲附和地對長城的作用進行了評述,所謂“我朝中外一家,固無分內與邊矣”[4],對陵寢內的防衛(wèi)則這樣記載:“顧今為陵寢重地,則謹關堡,飭邊垣,嚴斥堠胥,當時為戒備以翊衛(wèi)原廟于億萬載也?!盵5]說得含糊其辭,輕描淡寫,使人莫辨真貌。
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馬蘭關總兵、副都統(tǒng)布蘭泰領命修《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首次記錄下了這一史實:“又,陵后長城自馬蘭關第二臺以西,龍洞峪第二臺以東,俱系龍脈所在,不宜有城,因以撤焉?!盵6]據(jù)考,馬蘭關為明洪武初年建,一直為軍事要隘,至清季,出于保護陵寢的需要,設有重兵,置總兵署于斯,官制為武二品,由皇帝直接任命,可以具銜單折密奏。《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又記載,馬蘭關“舊有城二座,東城周圍二百三十二丈,連垛高二丈。城門二座,南門曰‘馬蘭谷關’,西門無宇。南門以東磚石砌成,南門以西壘石砌成?!瘪R蘭關作為軍事駐地,設防嚴密,機構繁冗,計有4寨6營,其中龍洞峪寨在今興隆縣境內的掛蘭峪,明永樂年間建,此處地勢狹長,為一處險關,駐官軍112員。檔案這樣記載其方位:“龍洞峪在陵西六里,源自昌瑞山后身,南流會寬佃峪,水入臨河?!盵7]
同治十年(1871年)第3次修訂的《畿輔通志》,也簡略地對拆除東陵后段長城做了記述:“陵后馬蘭關第二臺以西,龍洞關第二臺以東,不應有城,皆撤焉?!盵8]
以上這些史籍的記述或言辭簡略,或根本棄之不記,因而為建陵而拆除長城之事,如果不是知情人,不但今人,就是當年為清帝踏勘東陵風水的一些人,對此也是一無所知。咸豐八年(1858年)八月初三日,奉旨踏勘定陵風水的載垣、端華、綿森等人,查得平安峪地方有一處石墻根基,不知所為何來,因關礙風水,不敢隱瞞,匆忙上奏天子:“查距志樁處后山約二十五六丈外,與志樁處東西山各約十三四丈外,間段俱露有石砌墻根痕跡,高出地皮三四寸不等,石上俱有石苔,似系墻垣根基。因關風水,不敢起刨辨認。又勘得正對志樁后山約高一里余,山頂露有隨山石疊月牙泊岸一段,東西約長十丈,中高五尺,兩頭雁翅高二尺余,南山連北峰約長五丈余,山峰系屬土石,約高七八尺。北面懸崖謹勘地勢,系自昌瑞山西轉分脈,詢據(jù)圈內久居旗仆僉稱,后山頂?shù)胤剿缀舾邚R子。奴才等復加細問,從前有無廟宇,此名始自何年,傳自何人,有何確據(jù)。奴才等詳細履勘山峰,左右并無拆卸甑瓦形跡。其石砌月牙泊岸,是否拆卸長城戍樓地盤,抑系廟基,因歷二百余年,均無可稽考?!盵9]可見,勘查人員亦弄不清是長城墩臺還是一處廟基。
龍洞峪至馬蘭關段長城曲折蜿蜒,龍伏而來,長約7.5公里。史籍中也記錄下了這段長城:“擬請于昌瑞山后圈一帶重開洞道三十丈,左首自左營正關城起,至右營之龍洞峪止,計長十五里余?!盵10]這一段長城有虎皮石墻,也有城磚所砌,其間正如咸豐年間檔案所載,也有數(shù)座墩臺。此段長城被拆除后,殘磚斷石或被運出,或干脆棄之于山野之中,至今尚可見。
被拆除的這段長城蜿蜒在東陵后龍的山坡頂上,清代的勘輿家認為是壓住了龍脈。所謂龍脈就是山脈,對墓地或穴位來說,就是來龍、來脈或后龍,后龍有太祖山、少祖山,要求山勢層疊深遠,重巒疊嶂,秀麗森然。清東陵的太祖山為霧靈山,向南逶迤百余里而為昌瑞山,是為少祖山。少祖山恰被長城壓住,這自然為清廷所不容。
拆除長城的具體時間檔案闕載,但溯源東陵的歷史,則可推斷出一個大約的時段。順治生前曾兩次來東陵一帶狩獵,但真正相中這塊風水寶地的具體時間當為順治八年(1651年),因為這一年的十月十九日,14歲的順治皇帝來湯泉沐浴,并到昌瑞山一帶活動??墒牵幢闶沁x中了萬年吉穴,由于種種原因,順治帝生前根本沒有興建陵寢,甚至連物料都沒有準備,因而順治在位的18年間拆除長城的可能性不大。
順治帝崩御,清廷一面為其大辦喪事,一面緊鑼密鼓地籌辦陵寢事宜。據(jù)檔案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籌備物料,做前期準備工作;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lián)窦樟汲狡仆羷庸?,但由于臨近嚴寒,破土后即停工;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春意漸濃之日,才開工建設。建筑工程進行之時,為保護陵寢安全,要在后龍和前圈開辟火道,豎青、紅、白樁,以阻止百姓隨意進入陵寢控制地帶,這樣,昌瑞山后段長城就被圈入其中,拆除它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長城這一傳承數(shù)千年中華歷史的文明載體,由于要修建順治帝孝陵,有礙風水,于是在康熙二年被毅然拆除,雄偉的萬里長城就此在這里斷開了。
再造城垣以衛(wèi)陵寢
長城被拆除以后,城垣并未在陵區(qū)消失,相反,每座帝后陵的寶頂周圍,里側為環(huán)護的宇墻,外側則為雉堞,又稱女兒墻,其實就是有垛口的環(huán)狀長城樣式(圖二)。在整個清東陵的陵寢中,如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以及昭西陵、孝東陵、太妃園寢、裕妃園寢、定東陵等無不如此。而寶城南面的方城則更與長城中的墩臺樣式略無二致,不過是在方城之中起建了陵寢中至高的建筑——明樓(圖三)。這無處不在的長城影子,環(huán)護著也保衛(wèi)著墓主的神靈。
在我們今天看來,長城被拆除,代之以皇家陵園的建筑,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取代了另一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兩種文化的斗爭,以陵園文化取得了勝利,而代表漢文化幾千年文明史的萬里長城,由于長期拒絕接受并阻斷北方文明而顯得落伍于時代,其被拆除當屬自然現(xiàn)象。相反,追趕時代潮流,不屈服于命運安排的滿洲貴族,桀驁不馴地揮師跨越了長城,并拆毀了它,打著“中外一家”、“內外一體”的旗號,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始伊陥@內的墓主人理直氣壯地營造出一個個建筑精品,也締造出又一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1]《清圣祖實錄》卷152。
[2][3]《清高宗實錄》卷1066。
[4][5]清乾隆《直隸遵化州志·方輿·關隘》卷4。
[6][7]清·布蘭泰:《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卷5《山川》。
[8][9]《畿輔通志·雍正志》第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5頁。
[10]同[6],卷7《火道》。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