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北京;楊各莊;遼代墓葬;發(fā)掘簡報
【摘要】2004年10月20日~11月7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北京大興區(qū)青云店鎮(zhèn)楊各莊墓地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遼代墓葬7座,出土器物37件,對研究遼代墓葬形制、葬俗以及社會經(jīng)濟(jì)狀況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楊各莊村位于北京大興區(qū)青云店鎮(zhèn)西北約2公里處,墓地位于村東南約300米,其西南為該村的魚塘(圖一)。2004年10月20日~11月7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為配合該地區(qū)濕地保護(hù)公園建設(shè),對公園占地范圍內(nèi)的墓葬進(jìn)行了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共清理墓葬7座,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介紹如下。
一、 墓葬形制
此次清理的7座墓葬全部為磚室墓(圖二),可分為兩類,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墓葬3座,平面一般呈 “凸”字形,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墓室平面呈圓形,穹窿頂;規(guī)模較小的墓葬4座,多直接在原地表上砌磚室,平面近方形,四角疊澀呈小平頂。
1、大型墓葬
M1南距魚塘約15米,東距M2約12米。單室磚墓,墓向190°。平面呈 “凸”字形,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全長4.57米,最寬處3.1米(圖三)。
豎穴土坑墓道位于墓葬南端,平面略呈梯形,長1.14米,南端寬1.04米,北端寬2.04米,現(xiàn)深1.2米。
墓門上部已殘。兩側(cè)為門墻,建于生土二層臺上,用青磚一順一側(cè)砌筑。門臉高1.5米,面闊2.2米,頂部砌二層出檐磚,檐下左右各鑲一門簪。門臉上抹有一層白灰,門框及門楣外側(cè)用粗墨線勾勒出輪廓,周邊用細(xì)墨線勾勒,之間填朱彩。券門拱形,周邊用雙粗墨線勾勒,內(nèi)涂朱彩,高0.85米,面闊0.68米,券高0.2米。券門與門框之間用圓墨點裝飾。券門封門用平磚錯縫封堵,甬道內(nèi)側(cè)用青磚交錯封堵。甬道寬0.68米,進(jìn)深0.4米。
墓室平面圓形,直徑2.94米,磚壁厚0.2米,殘高2米,從1.28米處開始起穹隆頂。東南、西北、東北和西南角共有四組相互對稱的雕磚斗拱,高1.28米。東壁砌有長方形桌一個,長0.4米,高0.6米,通體飾朱彩。桌面前沿下側(cè)飾齒狀圖案,桌上置一件長方形奩盒,盒上浮雕一組蓮花圖案及一組長方形幾何紋。北壁砌有仿木結(jié)構(gòu)窗體。
墓室北部在熟土二層臺上砌一長方形磚棺床,二層臺長0.7米,寬0.4米,高0.22米;棺床東西長1.2米,寬0.8米,高0.9米。棺床上及四周散落有尚未全朽的木板,棺床正中殘留有骨灰。
隨葬品大多放置于棺床西側(cè),棺床東側(cè)隨葬白瓷碗2件,墓室南部近甬道處隨葬白瓷碗和雞腿瓶各1件。
M2位于M1東約12米處。單室磚墓,墓向210°。平面呈 “凸”字形,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全長4.3米,最寬處2.8米(圖四)。
豎穴土坑墓道位于墓葬南端,平面略呈梯形,直壁平底,長1.32米,南端寬1.2米,北端寬2米,深1.3米。
墓門兩側(cè)為門墻,建于生土二層臺上,用青磚一順一側(cè)砌筑。門臉高1.22米,面闊1.3米,頂部砌一層出檐磚,檐下左右各鑲一門簪。門臉上抹有一層白灰,上面再涂朱彩,門框及周邊用細(xì)墨線勾勒。券門拱形,周邊用雙粗墨線勾勒,高0.98米,面闊0.59米,券高0.2米。券門封門下部用側(cè)磚、上部用立磚斜甃封堵,甬道內(nèi)側(cè)用順磚錯縫封堵。甬道寬0.59米,進(jìn)深0.19米。
墓室平面圓形,直徑2.66米,磚壁厚0.18米,高2.2米,從1.32米處開始起穹隆頂,用白灰米漿灌縫。東南、西北、東北和西南角共有四組相互對稱的雕磚斗拱,通體涂朱彩,高1.22米。東壁砌有桌及椅子各一個,桌長方形,長0.34米,高0.4米;椅長0.19米,高0.4米,皆通體飾朱彩。
墓室北部在熟土二層臺上砌一長方形磚棺床,二層臺長0.8米,寬0.36米,高0. 6米;棺床東西長1.26米,寬0.74米,高0.9米。棺床正中放置一具長方形石函,東西長0.63米,寬0.42米,高0.36米;石函蓋盝頂,四側(cè)陰刻兩周弦紋;石函四側(cè)陰線刻纏枝蓮及八卦紋,內(nèi)裝骨灰(圖五)。
隨葬品大多放置于棺床上及東側(cè)和南側(cè),另有白瓷碗及盞各1件置于墓室南部近甬道處。
2.小型墓葬
M5南距M3約0.6米,西距M4約1.3米。單室磚墓,墓向190°。該墓系在原地表上直接砌墓室,墓室平面長方形,長1.2米,寬1.08米,高1.14米,自0.6米處開始從四角疊澀起小平頂。墓室內(nèi)底部青磚墁地,上放平磚,磚上有木板痕跡,中見骨灰殘渣。墓室南側(cè)有一祭臺,用殘磚鋪砌,東西長1.62米,南北寬0.7米。墓室東、西、北側(cè)用殘磚鋪散水,寬約0.12米。墓室西南部隨葬白瓷碗1件,西北部出土銅錢2枚(圖六)。
M6位于M4西北約0.9米。單室磚墓,墓向190°。該墓系在原地表上直接砌墓室,墓室平面近圓角長方形,長1.2米,寬1.04米,高0.7米,自0.11米開始從四角疊澀起小平頂。墓室中部用青磚砌棺床,長0.7米,寬0.32米,高0.12米。棺床上有木板痕跡,長0.6米,西端寬0.3米,東端寬0.26米,中見骨灰殘渣。棺床南隨葬白瓷碗1件(圖七)。
二、 出土器物
7座墓葬共出土器物37件,質(zhì)地有釉陶器、陶器和瓷器三類,另外還有銅錢5枚。
1、陶器共23件,全部為泥質(zhì)灰陶。
釜1件。M2∶10,斂口,圓唇,折腹,平底。上腹部飾三周凹弦紋??趶?2厘米,腹徑16厘米,底徑7厘米,通高8厘米(圖八,7)。
三足釜1件。M1∶8,斂口,圓唇,折腹,底略內(nèi)凹,三錐形足。上腹部飾三周凹弦紋??趶?.6厘米,腹徑14厘米,底徑8.6厘米,通高9.5厘米(圖八,1)。
罐3件,可分三型。
A型1件。M1∶6,敞口,方唇,平沿,微鼓腹,最大腹徑在上部,底略內(nèi)凹??趶?0.8厘米,最大腹徑11厘米,底徑5.6厘米,高11.2厘米(圖八,2)。
B型1件。M1∶7,敞口,圓唇,折沿,鼓腹,最大腹徑在中上部,平底。口徑9厘米,最大腹徑9.5厘米,底徑5厘米,高11.2厘米(圖八,3)。
C型 1件。M2∶6,敞口,尖唇,折沿,鼓腹,最大腹徑在中部,底略內(nèi)凹??趶?2.6厘米,最大腹徑13.8厘米,底徑7厘米,高15.5厘米(圖八,4)。
碗2件。敞口,圓唇,弧腹,器內(nèi)施渦紋。M2∶7,餅形足??趶?3.2厘米,底徑5.6厘米,通高4.6厘米(圖八,8)。M2∶5,底略內(nèi)凹??趶?2.8厘米,底徑5.4厘米,通高4.2厘米(圖八,5)。
器蓋5件。呈喇叭狀,頂部為圓形鈕,弧腹,平沿尖唇,下口為子母口。標(biāo)本M1∶14,外徑11厘米,下口徑6.5厘米,通高6.4厘米(圖八,6)。標(biāo)本M2∶13,外徑10.8厘米,下口徑5.2厘米,通高7厘米(圖八,9)。
盆 10件,分兩型。
A型9件。敞口,圓唇,折沿,弧腹,平底或略內(nèi)凹。標(biāo)本M3∶4,腹部飾兩周凹弦紋??趶?8.6厘米,底徑8.5厘米,高4.8厘米(圖八,11)。標(biāo)本M3∶5,腹部飾兩周凸弦紋。口徑17.2厘米,底徑8厘米,高5.1厘米(圖八,10)。
B型1件。M2∶4,敞口,圓唇,平沿,斜直腹,平底??趶?8厘米,底徑4.5厘米,高5厘米(圖八,12)。
剪刀1件。M1∶9,“8”字形柄,直背,曲刃。柄徑1.2厘米,全長20.5厘米(圖一○,8)。
2、瓷器共13件。
白瓷碗12件,分六型。
A型2件。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器內(nèi)壓印菊花紋,內(nèi)底亦壓印菊花紋。標(biāo)本M1∶1,外沿下飾凸弦紋一周,器內(nèi)有7個支釘痕??趶?0.4厘米,足徑8厘米,通高4.8厘米(圖九,2;圖一一,1)。
B型2件。敞口,圓唇,深弧腹,圈足。內(nèi)腹壓印折枝牡丹紋,內(nèi)底壓印菊花和折枝牡丹紋。M1∶3,器內(nèi)有7個支釘痕??趶?1.8厘米,足徑8.6厘米,通高7.5厘米(圖一一,2)。M1∶4,器內(nèi)有8個支釘痕??趶?1.6厘米,足徑8.5厘米,通高7.5厘米(圖九,1)。
C型4件。敞口,圓唇,沿微外折,腹微弧,圈足,外部施釉不及底。標(biāo)本M2∶1,碗底有5個支釘痕。口徑23.6厘米,足徑10.8厘米,通高8厘米(圖一○,2)。標(biāo)本M6∶1,碗底有6個支釘痕。口徑24.4厘米,足徑9厘米,通高8厘米(圖一○,3)。
D型2件。敞口,尖唇,斜直腹,圈足。腹部飾一周凹弦紋。標(biāo)本M5∶1,外部施釉不及底??趶?3厘米,足徑7.8厘米,通高6.8厘米(圖一○,4;圖一一,4)。
E型1件。M2∶11,敞口,尖唇,斜直腹,圈足。碗底有4個支釘痕??趶?0.8厘米,足徑7厘米,通高6.8厘米(圖一○,6;圖一一,3)。
F型1件。M2∶2,敞口,圓唇,斜直腹,圈足。外部施釉不及底,碗底有3個支釘痕??趶?1.8厘米,足徑4.5厘米,通高3.6厘米(圖一○,5)。
青瓷碗1件。M3∶1,敞口,圓唇,弧腹,圈足。外部施釉不及底,碗底有3個支釘痕??趶?3.5厘米,足徑5.5厘米,通高4.8厘米(圖一○,7)。
3、釉陶器 1件。
雞腿瓶1件。M1∶5,斂口,圓唇,束頸,溜肩,弧腹,平底。器表施黃釉不及底,腹部飾凹弦紋??趶?厘米,最大腹徑15厘米,足徑7.6厘米,高35厘米(圖一○,1)。
4、銅錢共5枚,其中可辨錢文的2種,共3枚。
開元通寶1枚。M5∶2,外圓廓,內(nèi)方穿,錢文楷書,對讀,光背。錢徑2.4厘米,穿徑0.65厘米,厚0.11厘米(圖一二,1)。
元豐通寶2枚。外圓廓,內(nèi)方穿,錢文篆書,旋讀,光背。標(biāo)本M5∶3,錢徑2.4厘米,穿徑0.6厘米,厚0.12厘米(圖一二,2)。
三、 結(jié)語
楊各莊墓地沒有出土有確切紀(jì)年的遺物。這批墓葬分為兩種形制,一種由墓道、甬道、墓門和圓形墓室組成,即M1~M3,這類墓葬在北京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不少,其墓葬形制與韓佚墓(995年)[1]、豐臺路口南李繼成夫婦合葬墓(1043年)[2]、海淀中國工運學(xué)院康貴墓(1071年)[3]相似,出土的陶剪刀、陶器蓋與李繼成夫婦合葬墓所出形制相同,所以其年代當(dāng)在遼代中期。另一種墓葬直接在原地表上砌磚室,平面近方形,四角疊澀呈小平頂,即M4~M7,與M1~M3形制雖有區(qū)別,但位置相近,分布有一定規(guī)律,且都實行骨灰葬,應(yīng)為同一家族墓葬,年代應(yīng)比M1~M3略早。
楊各莊遼代墓地的發(fā)掘,進(jìn)一步豐富了北京地區(qū)遼代墓葬的材料,對研究遼代墓葬形制、葬俗以及社會經(jīng)濟(jì)狀況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發(fā)掘:朱志剛、 劉風(fēng)亮
執(zhí)筆:劉乃濤、 劉風(fēng)亮 、韓鴻業(yè)
[1]北京市文物工作隊:《遼韓佚墓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84年3期。
[2] 王清林、王朱、周宇:《豐臺路口南出土遼墓清理簡報》,《北京文博》2002年2期。
[3] 朱志剛:《海淀中國工運學(xué)院遼墓及其墓志》,載《北京文物與考古》第6輯,民族出版社,2004年。
〔責(zé)任編輯:張金棟〕